网络经济学案例教学互嵌融合模式探讨

作者: 嵇正龙

网络经济学案例教学互嵌融合模式探讨0

摘  要:网络经济学的学科交叉性对传统的经济学理论教学模式提出挑战。该文提出网络经济学案例教学互嵌融合模式。首先,遵循主流经济学从微观到宏观的经典范式,重构网络经济学理论阐述逻辑体系;然后,针对理论知识点的繁简程度,构建涵盖综合案例与专项案例的案例体系;接下来,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以案例驱动教学;最后,实施过程性评价。网络经济学案例教学互嵌融合模式主要以理论体系串联案例体系,案例体系蕴含理论逻辑,可以切实提升网络经济学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网络经济学;案例教学;互嵌融合;教学模式;过程性评价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29-0121-04

Abstract: The interdisciplinary nature of network economics challenges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l of economics theory.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a model of case teaching integration of network economics. First, we follow the classical paradigm of mainstream economics from micro to macro, reconstruct the logic system of network economics theory. Then, according to the complexity of theoretical knowledge points, we build a case system covering comprehensive cases and special cases. Next, the teaching process is carefully designed to drive teaching with cases. Finally, we implement process evaluation. The case teaching of network economics is embedded and integrated mainly with the theoretical system and case system. The case system contains theoretical logic, which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ect of network economics.

Keywords: network economics; case teaching; interembedding and fusion; teaching model; process evaluation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课题“江苏应用型本科高校中青年教师数字化教学能力评价与提升研究”(C-b/2021/01/13);宿迁学院2021年度高等教育研究课题“面向数字经济的产教融合与产学研一体化机制研究——基于宿迁学院与京东深度合作的经验探索”(2021GJZD01);江苏省教育厅“青蓝工程”(无编号)

作者简介:嵇正龙(1982-),男,汉族,江苏沭阳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企业经济、数字化创新。

网络经济学作为高等学校电子商务专业核心课程,是衔接主流经济学理论与电子商务专业课程的关键环节,具有承上启下的特殊地位和作用。由于网络效应,网络经济表现出诸如边际成本递减、边际收益递增、赢者通吃等独特的经济特征,与传统经济规律截然相反,也导致传统经济理论对其解释乏力。正是由于网络经济的这些特殊基本问题[1],网络经济学又表现出典型的交叉学科性质。因此,网络经济学的相关概念具有较强的抽象性,理论体系较为庞杂,逻辑分析过程跨度较大,且与数字经济发展实践联系紧密,以概念解释、理论讲授、课后作业的传统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课程教学的需要。同时,网络经济中,信息碎片化特征对经济学的教学也造成了冲击[2]。案例教学法的整合性能够很好的破解这个难题。付华等[3]较为详细地介绍了其在网络经济学教学过程中使用案例的具体做法,是一个极具参考价值的有益探索。本文进一步根据教学经验,提出了网络经济学案例教学互嵌融合模式,尝试破解理论讲授与案例教学“两张皮”的难题,为网络经济学案例教学模式改革提供参考,也为其他课程的案例教学作出有益探索。

一  网络经济学案例教学经验概述

早在20世纪60年代,网络分析法就被应用于分析经济学的相关领域问题。这个时期的网络经济学主要是分析具有网络式物理结构特征的产业,被划归在通信经济学,或者产业组织理论范畴。因此,现有教材及研究文献中的网络经济学案例以信息技术、通信产业、硬件设施等领域为主,未能反映网络经济发展的前沿,特别是经济的数字化转型实践。当然,也有大量以互联网以及电子商务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案例,但是这些案例更多的是实务性案例介绍,缺乏针对网络经济理论的设计过程。这就导致网络经济学教学过程中案例与理论教学的割裂特征较为明显,限制了案例教学的作用。

有鉴于此,网络经济学案例教学过程需要精心设计,很好地融合网络经济学理论与网络经济发展实践,推动互嵌融合,这个工作主要分为四个步骤进行。第一步,搭建符合主流经济学范式的理论逻辑框架。从网络经济产品及其体现的特征切入,作为网络经济分析的核心,围绕网络产品的需求与供给分析消费者和生产者特征,进而分析网络经济市场结构和网络经济产业,从更为宏观的层面讨论网络经济的政策与增长等。第二步,根据网络经济学理论框架建设案例库。秉持案例教学服务网络经济理论教学的宗旨,以课程讲解的理论知识点,精准地选用综合性案例和专项性案例,构造严谨的案例体系。第三步,以案例驱动教学,实施过程性考核。科学设计教学过程,立足理论知识点,以案例为抓手,将理论讲授、互动分析、考核评价融为一体。第四步,构建理论与案例互嵌融合教学模式。从课程上案例导入、解析,到课后学生自学、扩充,延伸到下个理论环节,形成环环相扣的教学案例链条,进而贯穿课堂教学与课后自学,形成案例教学互嵌融合模式,如图1所示。

二  互嵌融合教学模式

通过解构网络经济学相关理论,梳理出衔接紧密的理论逻辑体系,沿袭主流经济学的理论阐述逻辑框架,重构网络经济学理论框架,进而设计课堂教学逻辑过程,为案例教学的开展奠定底层逻辑。围绕网络经济学的每个理论知识点,筛选具有典范意义的案例,进一步去粗取精,沿着理论脉络编辑案例,并以问题为导向,激发学生在案例分析讨论中掌握复杂的理论,应用能力也得到提升。经过多年的授课实践,逐渐摸索出了网络经济学理论与案例互嵌融合模式,即以理论为主线,串联案例,形成案例体系,以案例为支撑,反哺理论,进而围绕理论与案例的互嵌融合开展教学环节设计,并建立相应的过程性评价机制。

(一)  理论体系重构

随着研究对象从信息产业到互联网行业,再到数字经济,以新技术驱动的新经济特殊规律层出不穷,网络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也在不断演化、革新、完善,涉及的概念性内容较多且新颖,理论来源庞杂且跨度较大,导致学生学习过程中难以建立起类似于主流经济学条理清晰的框架结构,造成了学习障碍,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教学目标的达成。因此,在进行案例教学之前,有必要重构网络经济学的理论阐述体系。专业培养的整体性、连贯性要求课程教学应该注重前后课程的衔接。因此,通过沿袭主流经济学的理论阐释逻辑,遵循从微观到宏观的逻辑线索,从网络经济产品切入,深刻分析网络经济消费者和生产者,然后逐渐扩展到网络经济市场结构、网络产业组织以及网络经济增长和周期,重构网络经济学理论阐述体系,为案例体系建设奠定基本框架和脉络,从开始就打通案例体系内在的理论逻辑衔接,也为案例反哺理论教学预留了嵌入接口。

(二)  案例体系建设

基于前述网络经济学理论框架的重构,针对理论环节精准筛选匹配的案例,并对案例内容进行深度分析设计,重点突出与相应理论知识点的精准对应。案例的选择与教学的实施需要与学习分析结合才能达成案例与理论的适配性,实现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兴趣,完成教学目标[4]。通过突出将要讲解的网络经济学理论知识点,精心分析案例素材,形成与理论点相对应的素材切片,并以理论逻辑串联,实现理论与案例的互嵌融合。在案例分析编辑过程中,能够将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匹配,注重以问题进一步驱动理论与实践的融合,突破以往案例过于宽泛的通病。在单一案例设计的基础上,进一步厘清理论逻辑联系,将多个案例组合。而对于细碎的知识点,采用微型案例的方式加以覆盖。总体上,以理论脉络贯穿前后,形成前后衔接紧密,多维度覆盖网络经济现实的案例体系。

(三)  教学过程

注重课前预习准备,将相关案例布置给教学班级,分组展开案例研究讨论,并对案例问题形成小组意见,形成文字材料和制作PPT,为课堂互动讨论做好准备。在课堂上以案例开启讲授,并在理论讲授的过程中,解析案例,从多维度融合案例要点,激发学生思考,不断修正已经形成的答案。采取随机提问与课前安排相结合的方式,开展课堂研讨式教学,即时赋分点评,激励学生主动回答问题,形成良好的课堂互动效果。

基于课堂上的讲解和互动分析,提出已有案例对理论支撑的薄弱点,引导学生课后自行扩展所选案例,或者自主选择新的案例,发动学生参与完善案例体系过程,形成对理论的更匹配支撑。学生在课后自行扩充案例的同时,能够自己提出问题,从而激发自我学习,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求真探索精神。如果学生的问题能够使用学过的知识自我解答,那么就很好地锻炼了应用能力。如果学生的问题不能解决,自动激发了对问题求解的理论学习动机。

(四)  过程性评价

网络经济学的课程评价强调过程性,通过课堂互动表现、小组PPT展示、课后作业、案例报告及期末测评等多元化措施,构建覆盖完整教学过程的评价体系。课堂互动环节采取提前布置与随机提问相结合的方式,并及时给予赋分评价。小组PPT展示环节,突破了固定案例分析的窠臼,鼓励学生自己围绕理论知识点,开展案例扩展,或者设计案例,并分小组赋分。课后作业,则主要借助网络作业平台,强化理论的学习和应用。案例报告则围绕指定案例,分析并回答既定问题,可以有效地规避答案雷同问题。而期末考试则充分发挥传统的考评模式系统性的优点,通过考点覆盖整个理论框架和案例体系,激励学生系统复习。由此,网络经济学通过理论与案例互嵌融合的教学模式,形成了碎片化考核和系统化考查相结合的过程性评价体系,能够较好地促进理论学习和应用能力培养的目标达成。

三  互嵌融合教学模式的待解难题

(一)  理论体系重构的合理性有待论证

网络经济学的研究对象随着经济发展和新型技术进步在不停地轮换,与传统的主流经济学理论依然有密切的前后联系,尚未形成较为公认的理论体系。因此,不同的教材编者,往往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背景,对网络经济学的理论框架作出各具特色的阐述,有所侧重,主要分布在以信息经济、互联网经济、电商经济和数字经济为代表等多个领域。同时,这也导致不同作者编著的教材中的案例五花八门,新旧相间,参差不齐,与所要陈述、分析、应用的理论知识点相去甚远,往往难以达成案例教学的基本目标,影响了教学效果。在众说纷纭的网络经济学理论体系中,根据自己的专业背景和理论学习,重新解析、构建理论阐述体系也是自说自话。这就导致重构网络经济学阐述逻辑的合理性存疑,需要不断地进行论证,寻求具有共识基础的理论依据。

(二)  案例体系建设的严谨性有待优化

案例的筛选、设计、编辑都是以网络经济学理论知识点的解构为基础的。那么,理论知识点体系解构的严谨性,直接影响了案例体系建设的严谨性。网络经济学的理论随着研究对象的变动而不断演化,导致许多曾经非常恰当的案例变得似是而非,需要深刻解析、判断、更新。进一步看,由于案例往往具有较强的综合性、交叉性,每个案例所蕴含的理论知识点多而繁杂,就会面临细致分析、精心筛选的挑战。在案例分析编辑过程中,常常为了突出要讲解的知识点,不得不对蕴含有多维价值的案例加以取舍。也就是说,因为单一的知识点将较丰富的案例删减,使其与相应的理论知识点相匹配,在一定程度上会面临重要信息丢失的风险,也会形成案例资源浪费。如何在案例严谨性与案例知识点匹配等多个方面达成平衡,一直是一个较大挑战。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