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工程专业硕士文献综述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作者: 李亚洲 王瑜 徐良 李冰 张国彪

摘  要:为培养硕士的文献检索和文献综述撰写能力,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质工程专业于2022年首次开设硕士文献综述课程。课前调查表明,新入学的硕士在英文的检索和阅读能力、文献管理能力及文献分析能力方面存在诸多不足,迫切需要进行课程教学。该文梳理课程教学过程中发现的主要问题,如学生学习欲望不强、专业性教材缺乏、实践训练偏少、课程思政内容不足、文献分析内容缺失、教学方法单一和考评方式不完善等。结合该专业实际教学情况,提出从课程内容、教学方式和考评方式三个方面对该课程开展教学改革,以提升课程建设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地质工程;硕士文献综述;文献检索;教学改革;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30-0007-05

Abstract: In order to cultivate the ability of literature retrieval and literature review writing of postgraduate students, the geological engineering major of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Beijing) launched the course of Literature Review for the first time in 2022. According to the pre-class survey, new postgraduate students have many deficiencies in ability of English retrieval and reading, literature management and literature analysis, and curriculum teaching is urgently needed. This paper sorted out the main problems found in the course teaching, such as students' weak desire to learn, lack of professional textbooks, lack of practical training, lack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tent of the course, lack of literature analysis content, single teaching methods, and imperfect evaluation methods.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level of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and the quality of personnel training, this paper proposes to carry out teaching reform of the course from course content, teaching method and evaluation method by combining with the actual teaching situation of our major.

Keywords: geological engineering; Postgraduate Literature Review; literature retrieval; teaching reform;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研究生教育是我国国民教育的最高层次,旨在培养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1]。科研能力是研究生最为重要的能力,也是研究生培养工作的核心。当今世界,科技和产业革命的浪潮不断涌现,这对研究生科研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2]。文献检索能力是通过检索工具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能力,它是研究生科研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3-4]。通过文献检索和文献分析,研究生才能了解学科发展脉络,掌握学科发展现状,把握学科发展前沿,进而才有可能突破学科发展瓶颈,引领学科发展潮流。因此,作为我国未来科研人才的重要储备,研究生必须具备较强的文献检索和利用能力,才能在浩如烟海的文献中发现所需的知识和信息[5]。

为了培养研究生的文献检索和利用能力,许多高校均针对硕士生开设了硕士文献综述课程。针对不同的专业,这些课程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各有侧重点和不同[6-11]。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以下简称“本校”)的地质工程专业是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是我国培养地质工程及相关领域技术骨干或管理人才的重要基地。本校地质工程专业包含岩土钻掘和工程地质两个研究方向,其以现代钻掘工程技术、现代测试和计算机技术为手段,以工程涉及的地质体及工程所在的地质环境为研究对象,旨在解决资源、环境、能源及灾害防治等领域工程与技术问题。

地质工程专业在培养方案中明确要求学生“能够通过信息检索、文献研究分析相关科学和工程原理,认识到地质工程专业复杂工程问题具有多种解决方案,并能够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和可替代的解决方案”。因此,文献检索和利用能力是本校地质工程专业硕士生培养的基本要求。为此,本校于2022年秋季学期针对刚入学的一年级硕士生开设了硕士文献综述这门课程。该课程为专业学位课,共32个学时,重点培养学生的文献检索、文献阅读、文献管理和文献利用能力。该课程分三个模块进行教学:第一个模块介绍不同文献的检索途径;第二个模块介绍文献的阅读、管理和利用;第三个模块则讲授文献综述的撰写技巧。

一  授课前学生文献检索及利用能力分析

本课程在授课之前,通过问卷调查和随机走访的方式,对学生的文献检索及利用能力进行了调查。调查发现,虽然经过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等的训练,但学生在英文检索及阅读能力、文献管理能力、文献分析能力等方面普遍存在不足。

(一)  英文检索及阅读能力不足

在本科学习阶段,大部分学生仅在完成毕业论文(设计)的过程中开展过文献检索和阅读,且主要以中文论文的检索和阅读为主,较少涉及英文论文。部分学生在本科毕业阶段开展过外文翻译,但其检索和阅读范围也仅限于指导教师指定的几篇英文文献。在文献检索方式上,学生的检索手段比较单一,主要依靠百度文库、百度学术和知网开展文献检索,大部分学生对英文检索工具,如Web of Science及谷歌学术等知之甚少,甚至部分学生从未听过这些检索工具。此外,学生对英文文献的阅读主要依赖有道翻译、百度翻译等软件,对英文专业名词的了解比较匮乏。

(二)  文献管理能力不足

科学技术的创新是建立在大量文献阅读的基础上的。面对海量的文献,必须掌握适当的文献管理能力才能从容应对。为了提高科研人员的文献管理能力,现代化的文献管理软件应运而生。目前,Mendeley、Endnote、NoteExpress等软件已经成为了科研人员常用的文献管理助手,但大部分一年级硕士生都没有掌握这类软件。以本校2022级地质工程硕士生为例,全班共48人,只有2人曾经使用过文献管理软件。

(三)  文献分析能力不足

文献分析能力是在完成文献阅读后,对文献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和整理的能力。在调查中发现,很多学生认为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中最难撰写的部分是绪论。因此很多同学均采用“拼凑式”的方法来完成绪论部分的撰写,并严重依赖指导教师的修改和完善。这一方面说明学生对相关文献的阅读量较少,另一方面则反映出学生文献分析能力的不足。

导致学生文献分析能力不足的原因主要是学生在本科学习阶段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文献检索和阅读培训,只有少数同学参加过学校图书馆组织的培训或讲座,学习内容不系统、不完善。其次,在完成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的过程中,指导教师多关注论文(设计)的核心内容,而忽略了对学生文献检索及文献分析能力的培养。

二  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022年秋季学期,地质工程专业首次完成了硕士文献综述这门课程的授课。在授课过程中发现了以下诸多问题。

(一)  学生学习欲望不强

相比于专业课程,硕士文献综述课程的学习难度较低。这导致部分同学认为这门课程不必在课堂上讲授,个人课下通过观看相关视频及文献资料等方式亦可掌握。加之,部分同学在本科阶段已经参加过类似的课程或讲座培训,误以为已经掌握该门课程的内容,不必再进一步深入学习。因此,学生上课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学习欲望不强。此外,该课程在授课过程中,与文献检索相关的理论知识讲授偏多,实践训练内容较少,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兴趣。

(二)  专业性教材缺乏

目前,大部分的文献检索类书籍具有普适性,只讲解一般的检索理论和检索方法,可面向不同学科进行授课。在开展本课程授课前,授课教师未能找到专门针对地质工程专业的文献检索或文献综述教材。因此,授课教师只能采用该类普适性书籍作为参考教材。在本课程中,共选择了2018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的《文献检索与综述实训教程》、2017年清华大学出版社的《文献检索实用教程》、2009清华大学出版社的《文献检索与利用》三本书籍作为参考教材。课程内容凝聚了这三本书籍的核心内容,并揉合了授课教师对地质工程专业文献检索与综述的相关经验。

(三)  教学内容不丰富

完成这门课程的教学后,授课教师认真开展教学反思,认识到该门课程在教学内容上存在部分缺失,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

1  实践性训练偏少

硕士文献综述这门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学生需要通过大量的上机操作实践才能掌握相关的检索方法和检索技巧,但由于学校上机实践教学资源紧张,本课程没有获得学校微机实践教学管理系统的使用权。为了弥补实践训练的不足,本课程采用教师演示,学生利用个人电脑进行练习的方式进行实践教学。由于学生人数众多,教师不能掌握所有学生的练习情况。此外,部分同学因电子设备电源不足等原因,减少了课堂上的实践训练时间,这严重影响了实践教学的效果。

2  课程思政内容不足

2014年,教育部提出要把“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到实处,并充分发挥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核心作用[12]。因此,充分挖掘课程学习中的思政元素,开展课程思政教育成为了新时代课程建设和学科发展的必然要求[13]。硕士文献综述这门课程本身就设置了与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相关的教学内容,因此,本课程在授课过程中,主要围绕以上两个方面开展了课程思政教育。事实上,在涉及“国际标准的制定”“专利权益的争夺”及“期刊的分区”等方面,依然可以挖掘出“爱国主义”“科技报国”“科学伦理”等思政元素来。

3  文献分析内容缺失

本课程完整的教学逻辑是“文献检索—文献阅读及分析—文献管理及利用—文献综述撰写”。但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过多地讲授了文献检索、阅读、管理及文献综述撰写方面的知识,而忽略了学生文献分析能力的培养。这导致整个教学逻辑存在一定的漏洞,不利于学生后续文献综述撰写能力的培养。

(四)  教学方式较为单一

本课程授课时正处于新冠感染疫情时期,部分学生并未返校,故授课在线上和线下同步进行。授课采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法,教师主要利用多媒体设备讲解课程内容,并间歇式安排学生利用个人电子设备开展实践训练,课后再布置实训作业。在这种教学方法中,学生的参与度不高,更多以聆听者的身份参与课堂活动,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加之,单次授课时长达4 h,容易引起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倦怠。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