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内涵探赜

作者: 王玺

摘  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是在新时代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时代背景之下,根据思想政治教育的培养目标和根本任务,协同和利用各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空间的各类教育资源,采用科学的治理理念与方式来不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治理效能的动态过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的内涵囊括治理理念的民主化、治理主体的多元化、治理空间的协同化与治理过程的动态化,是国家治理现代化在教育领域的彰显与展现,对于高校现代化育人机制的完善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理念;治理主体;治理空间;治理过程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31-0172-05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modernization of national governance capacity and governance system in the new era, the governanc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a dynamic process of continuously improving the governance efficienc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by using scientific governance concepts and methods. It i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training objectives and fundamental task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The connotation of the governanc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cludes the democratization of the governance concept, the diversification of governance subjects, the coordination of governance space and the dynamic governance process. It is the highlight and demonstration of the modernization of national governance in the field of education, and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perfection of the modern education mechanism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words: new era;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governance concept; governance subject; governance space; governance process

2019年10月3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全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1]。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也提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党的二十大报告更是明确提出今后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可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仅是国家战略的顶层设计,更是中国社会对于时代发展命题的积极呼应,将我国的制度体系优势转化为现代化的国家治理效能则是对时代之问的回答理路。位于全新的历史方位下,高校承担着为国家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任务,自然需要具备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自觉,一方面为国家治理现代化输送合格的高素质人才,同时在现代化进程中发挥好思想引领、凝聚共识的社会作用,深入挖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的内涵则是提升其能力的理论基础。

学界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的研究萌芽于20世纪90年代左右,至今主要聚焦于国家治理、社会治理,针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治理成果较少。通过整理现有相关文献,发现专家学者们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的理解有所差异,且尚没有对此作出一个系统性的概念界定。作为高等教育领域对于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彰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的核心内涵需要予以进一步提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是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时代背景下,基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发展规律及学生的成长规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主体协同和利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空间内的各类教育资源,采用科学的治理理念与方式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体系的结构功能与运行机制,持续完善和增强治理效能的实践过程。

一  治理理念的民主化

当前,“人类政治过程的重心正在从统治走向治理,从善政走向善治”[2]。自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步入新时代以来,我国的国家治理也随着社会的发展产生了一系列的变化。除了政府这个主要的国家治理主体,社会、市场、公民都在逐渐地成为国家治理主体的构成要素,国家治理的方式与方法愈加呈现出民主化、人道化、协商化的特点。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背景之下,思想政治教育也需要将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作为教育实践的发展策略和规划,才能培养出符合时代发展和需要的社会主义人才,首要之义即是树立民主化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理念。

(一)  多一些协商民主,少一些统治管理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的主体不应当只是高校主体自身,国家、政府、社会和家庭都属于整个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空间的主体要素,这些治理主体之间需要规范有序、和谐共生,才能达成价值引领和精神培育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在这个过程中,主体之间需要互相沟通、求同存异,由多元互动取代一元主导,合力保障和维护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民主理性、公正有序、多元参与的治理氛围,以此来达到国家、政府、社会、高校及家庭主体要素治理的和谐统一。

(二)  多一些引领说服,少一些强制服从

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那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理念必然也需要将其纳入到高校的各项教学与管理实践当中,其治理方式需要更多地关照学生成才发展的需求。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时代定位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为国家治理培养的是符合新时代发展要求的社会主义新型公民,成为积极、富有责任感和道德感的公民。简言之,服从不是国家治理现代化发展之下的社会公民属性,现代公民其内在主体性需要得以激发,积极主动参与到国家建设和政治生活当中,同时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国家认同感,能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利益关系。那么,这一切理念的引导、培育与实践就需要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当中得以体现,面对新时代的大学生主体,民主化的治理理念更有利于社会主义新型公民的培养与塑造。

(三)  治理理念需要由以事为中心转变为以人为中心

“国家治理现代化在实践推进中始终关照人本身的发展,重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带动国家治理的全面进步,透溢着以人民为中心、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能力的提升,就是要基于现代化的视角,超越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模式,不断激发受教育者的主体性,满足受教育者的多元诉求,旨在培养具有现代化素养的公民的同时能够更好地起到精神培育和价值引领的作用,以此来给予受教育者更多的人生启迪,面对自身的学业、生活乃至今后的工作问题,能够展开更加全面的思考,去追求更富有意义、全面发展的人生。因此,以人为本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理念发展的一个重要抓手。

二  治理主体的多元化

随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理念的民主化,治理主体由一元走向多元也是题中之义。2017年,教育部印发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里就提出了要充分发挥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方面的育人功能,着力构建“十大育人”体系。2020年教育部等八部门发布的《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中提到除了高校的思政课专职教师和党政干部、辅导员等队伍之外,其育人力量还包括:校内,“全面推进所有学科课程思政建设”涉及的各类课程老师,需要提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和能力的研究生导师;校外,“各地区各部门负责同志”“领导干部、‘两院’院士等专家学者、各方面英雄模范人物”“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最美奋斗者、改革先锋、时代楷模等新时代先进人物”等[4]。可见,当前在新时代国家治理现代化需求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的主体空间需要由校内逐渐拓展到校外,协同整合多元主体要素,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要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协同配合的工作格局,推动形成全党全社会努力办好思政课、教师认真讲好思政课、学生积极学好思政课的良好氛围”[5]。

具体而言,我们需要构建政府、社会、学校和家庭多要素联动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主体。在这个多元化多层级的治理主体空间创设当中,一是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的行政领导主体,这包括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及高校党委等。前者负责思想政治教育治理政策与机制的整体宏观制定与完善,后者则在相关政策指导下负责高校内部的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的指导工作。二是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的基层执行主体,囊括了辅导员、班主任、党团组织工作人员和后勤服务人员等。根据领导主体制定的规划,这类基层执行主体根据各自的工作岗位和职责要求,结合学生的学习、生活、心理和就业等方面的需求,本着以人为本的宗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三是教育指导主体,涉及到思想政治理论课专职教师及相关的学术指导专家。思想政治理论课专职教师是高校内部与受教育者互动最为密切的一类治理主体,那么在日常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当中,应当更好地践行以学生为中心的价值理念,课前主动了解学情,结合各种信息手段来了解学生真正的需求与困惑,因地制宜地进行教学设计,采用学生易于接受的教学手段与方式,开展高质量的互动教学,重视课后反馈,尽量做到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的协调统一。另外,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专家也是不可忽视的一类治理主体,基于长期深耕于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对于其发展的规律、存在的问题等更具有深刻的见解与看法,他们不仅对于思政课教学的专职老师可以进行教学科研上的专业指导,同时可以更科学地引导行政领导主体与基层执行主体更科学化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治理工作,改进工作理念,优化工作模式。四是学生群体、社会团体或行业组织等的评估主体。学生群体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实践过程的直接参与主体,各类教学活动和日常工作的开展是否满足其需要最有发言权;此外,第三方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活动的评估会更加客观和专业,其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的参与,能够进一步提升治理工作的效能。

三  治理空间的协同化

对于高校而言,外部与政府、社会、家庭等组成了整体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空间系统,内部其自身也是一个独立的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空间。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需要既注重外部的整体空间体系的协调,也要重视高校内部各组成要素之间的联动。协调化、联动化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现代化程度的表征之一,也是其现代化发展的鲜明特征之一。当前,无论是外部整体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空间体系还是内部结构化的要素之间都未能发挥有效的协调共治的效能,协同化不足导致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的碎片化、零散化,这不利于整体治理体系的现代化程度的推进。结合国家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需求,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解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空间的协同化涵义。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