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三重维度教学过程的构建研究
作者: 许钟元摘 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高校思政课”)是铸魂育人的关键课程,其中理论教学部分起到知识储备向价值引领过渡的重要作用,针对课程内容广博、理论深厚而课堂时间有限的矛盾特点,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进行有效的元素构建,即从理论维度、历史维度、实践维度这三重维度入手进行设计,并根据课程特点和课程中各个专题的重点,对三重维度进行解构、重组和融合,形成理论维度下的核心概念解析库,历史维度下的历史脉络线索库,以及实践维度下的热点焦点案例库,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有效转化,从而提升学生的获得感,增强高校思政课理论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高校思政课;三重维度;构建研究;教学设计;铸魂育人;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33-0025-04
Abstract: Political courses in universities are the key courses for soul cultivation, in which the theoretical teaching par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transition from knowledge reserve to value guidance. Aiming at the broad course content, profound theory and limited theory teaching time, it is necessary to construct effective elements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that is, to design from the triple dimension of theoretical dimension, historical dimension and practical dimension. We deconstruct, reorganize and integrate the triple dimension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urse and the focus of each topic in the course. We form the core concept analysis database under the theoretical dimension, the historical context clue database under the historical dimension, highlight case database under the practical dimension, so as to realize the effective transformation of the textbook system to the teaching system. The purpose is to enhance students' sense of gain and 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oretical teaching of political courses in universities.
Keywords: political courses in universities; triple dimension; construction research; teaching design; casting soul education; effectiveness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新时代的高校思政课,他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在创新中提高,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手段,不断改善课堂教学状况,防止形式化、表面化”“教育工作别的方面我也强调,但思政课建设我必须更多强调”[1]。这对于思政课在教育中的核心地位的定位可见一斑。高校思政课处于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开设思政课的最后出口环节,面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基本形成且即将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思政课是实现“立德树人”的关键一环,课堂教学作为思政课的主要环节,要更加聚焦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问题来进行教学设计,重点需要利用好有限的教学时间有效破解有关“八个相统一”的问题。在高校思政课的理论教学环节,面对的本科生背景知识不够夯实、专业特点不尽相同且社会阅历尚浅,存在课程体系的宽泛性与学生接受程度的有限性、课程内容的广博性与学生专业背景的局限性、课程讲授的政治性与学生内在转化的实效性这几对矛盾。因此,如何在高校思政课理论教学环节有效化解这几对矛盾,是高校思政课教学过程中面对的重要问题。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设计好理论维度、历史维度、实践维度这三重维度,并根据课程特点和专题特点进行解构、重组、融合,从而达到授课效率和效果的提升,提高学生的课堂获得感,是可以考虑的一条构建方式。即依据教材体系,以理论维度为基石提炼核心概念,以历史维度为抓手统领体系线索,以实践维度为依托强化热点辨析,向教学体系转化,达到深耕理论核心、延展内容脉络、激发知行转化的教学效果,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课程获得感。
一 深耕理论核心:以理论维度为基石提炼核心概念
以理论维度解构高校思政课教材体系的核心概念,化解课程体系的宽泛性与学生接受程度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即通过对核心概念的阐释增强理论韵味,破解不同学科学生因时间分配不同而产生的理论素养不均衡的问题。基于此,一方面是通过原著原文的梳理为学生呈现内容框架,另一方面是通过国际国内的对比为学生辨析核心概念。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教学为例,党的二十大报告在第二部分“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中明确提出,十八大以来,国内外形势新变化和实践新要求,迫切需要我们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深入回答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党治国理政的一系列重大时代课题。我们党勇于进行理论探索和创新,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集中体现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十九大、十九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成就”概括了这一思想的主要内容,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丰富发展[2]。即明确了该课程的核心内容,其作为一个体系,需要从整体性上进行教学设计。对于这个核心内容“整体性”的把握需要梳理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讲话原文,从原文中体悟“采取一系列战略性举措,推进一系列变革性实践,实现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果”,从而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当代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重大理论贡献的把握,帮助学生理解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什么样的思想”“它从何处产生”,并“将向何处发展”的问题,从而使学生增强作为“新时代”参与者的自身认同感。
另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相关内容与当前影响青年学生的其他社会思潮的某些概念有形式上相似,但实质内容的显著差异性,帮助学生抽丝剥茧地辨别好课程教学过程中涉及的重要概念是教学任务的难点。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将此作为必要补充以回应学生的困惑,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课程中面对国际国内变化形势是如何回答“中国怎么办”“中国怎么做”的问题,从而使学生增强作为“新时代”“新征程”实践者的自身使命感。
二 延展内容脉络:以历史维度为抓手统领体系线索
以历史维度解构高校思政课教材体系的演进脉络,化解课程内容的广博性与学生专业背景的差异性之间的矛盾,即通过对历史脉络的梳理增强历史自信,破解不同专业学生因知识背景不同而产生的历史脉络不清晰的问题。即通过对课程中重要历史要素的挖掘和梳理,将历史性和现实性相结合,帮助学生更好地将自身融入时代,理解“新时代”的特征,掌握“新思想”的精髓,领航“新征程”的意义。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教学为例,党的二十大报告第一部分“过去五年的工作和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中提出,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即确定了该课程的相应知识内容是中华民族发展、中国共产党的发展、中国发展的历史阶段的延续。基于此,在该课程教学环节中需要讲清楚重要历史事件线索,以帮助学生更好理解新时代在某项事业上如何以史鉴今,如何永远选择“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
第一,将“四史”引入教学过程,深化学生对于课程具体内容发展脉络的理解。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决议中对于学习中共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作出了论述。随后在2020年1月8日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结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作为思想武装的重中之重,同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贯通起来,同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结合起来”[3]。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将学习“四史”写入“十四五”规划方案。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进程是通过几代中国领导人带领广大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发展中不断与中国具体实践和时代背景相结合、不断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想要弄通该课程的体系和内容,就需要从“史”的角度进行纵向延展,而这一纵向延展的“史”就是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的实践史、奋斗史,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将具体内容的历史延展脉络讲清楚。一是通过中国共产党党史中的事件或人物史料融入革命、建设、改革时期相关事业的初创、相关制度的雏形、相关对策的探索等内容。帮助学生充分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自由、共同富裕进行了百年的探索实践,经过28年的浴血奋战带领中国人民站了起来,进而消灭一切剥削制度,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又继续推进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三次伟大飞跃。二是通过新中国史中的事件或人物史料融入建设时期相关事业的发展、相关制度的演进、相关对策的变化等内容。帮助学生充分认识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为实现共同富裕进行了70多年的砥砺奋斗,在对美好生活的追寻过程中探索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了富起来的梦想。三是通过改革开放史中的事件或人物史料融入改革时期相关事业的发展、相关制度的革新、相关对策的改进等内容。帮助学生充分感受在选择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形成了改革开放的理念和实践。四是通过社会主义发展史中的事件或人物史料融入作为当代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生成渊源和发展脉络的讲解中。帮助学生充分了解500年的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给予了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源源不断的动力。
第二,将中国历史中的事件或人物史料引入教学过程,深化学生对于该课程相关内容的产生渊源及其实践演化的理解,将如何运用历史眼光看待、分析问题讲清楚。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要尽可能多地学习和掌握一些历史知识……我们党在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一贯重视历史经验的借鉴和运用,总是从中获取智慧、认识规律、把握方向[4]。”他还进一步强调,“要学一些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知识,特别要深入学习中国近现代史和中共党史”[4],“要了解近代中国所经历的屈辱历史,深刻汲取落后就要挨打、就要受欺负的教训,增强励精图治、奋发图强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5]。以中国历史引入,强化学生对于课程具体内容传承理路的认识。中国5 000年悠久的历史素材在中国哲学对新思想的影响、中国古代名人所处时代的变革、中国古代事件以古鉴今的价值、中国古代朝代更迭的原因总结,尤其是180多年的中国近现代史上,中国人民所遭遇的磨难和走过的艰辛历程,等等。这些中国历史素材帮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强化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便于对新思想课程内容形成系统性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