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新闻传播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就业反馈

作者: 张守荣

摘  要:近几年,伴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新闻传播行业与互联网相结合发展的新模式也应运而生。该文通过探究“互联网+”时代新闻传播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剖析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互联网+”背景下新闻传播类专业培养模式实践举措,梳理近年来学生就业反馈情况。新闻传播类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改革和实践表明,“互联网+”背景下,只有理念和实践的不断突破才能进一步提高新闻传播类专业学生的综合实力,实现该行业人才就业和行业进步的共同发展。该研究以新闻传播类学生就业反馈为基础,提出“互联网+”背景下,元宇宙赋能新闻传播类专业人才培养的“三导向”实践路径优化策略,即问题导向、创新导向、2实务导向。

关键词:“互联网+”;新闻传播类专业;培养模式;就业反馈;元宇宙;实践赋能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36-0169-04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net, a new model combining the development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industry and the Internet has emerged. This paper will explore the training mode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majors in the "Internet+" era, analyze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and the practical measures of the majors' training mod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ternet +" and comb the feedback of students' employment in recent years. The reform and practice of the training system for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majors show tha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ternet +", only the continuous breakthrough of ideas and practices can further improve the comprehensive strength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majors, and achieve the common development of employment and progress in the industry. Based on the employment feedback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graduates and combined with existing academic viewpoints in China, this study proposes a "three-oriented" optimization path and strategy for the cultivation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professionals in the meta-univers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ternet +", namely, problem-oriented method, innovation-oriented method and practice-oriented method.

Keywords: "Internet+";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majors; training mode; employment feedback; Metaverse; practice empowerment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各个行业的发展都在时空方面获得突破,全面整合互联网技术,组建网络化的服务体系,是新闻传播类专业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在互联网、大数据环境下,新闻传播行业的各个部门均开始大规模地应用数字化、自动化和网络化技术,且不同的部门之间相互配合,生产效率大大提高。“互联网+”的优势正在不断扩大,新闻传播行业也正在加快脚步进行互联网化,由此引发了该专业高等教育体系的创新与改革。互联网行业正在与新闻传播行业进行大规模融合,展现融合发展的魅力,通过行业间的融合实现该行业的整体升级转型。

一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的网络素质培养

“互联网+”时代下,网络媒介信息的独特性、新颖性,与大学生崇尚自由、乐于表达的心态及行为模式相一致。网络媒体平台已经变成了当今大学生认识世界,认识国情,提高自己的才能,培养自己的人格,增强自己能力的一种有效方式[1]。大学生尤其是新闻传播类专业学生的网络素质培养和专业能力提升,在大学教育阶段愈发重要。在自媒体时代,加强大学生网络素质的培养,对于构建高校立体化教育系统,形成一个健康文明的网络环境,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

互联网媒介的出现,使自媒体网络优势显现,同时有助于新闻传播类专业大学生更好地了解新闻传播的新动向、新规律[3-4]。基于“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大学生网络素养共性培养目标和新闻传播类专业大学生特有培养目标,发现对新闻传播类专业大学生培养模式的探讨要以厘清“互联网+”背景下传统的新闻传播类专业存在问题与挑战为基础,明确人才培养定位,培养能够熟练掌握融合媒体实践技能,具有人文素养和创新精神,能够从事数字信息时代的融媒体新闻传播和宣传工作的复合型人才,培养“互联网+”背景下新时代舆论阵地有生力量。

二  “互联网+”背景下传统的新闻传播类专业存在问题与挑战

传统的新闻传播类专业无论是课程设置还是培养环节都与新时代的全媒体传播有一定差距,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  传统的专业定位不明确,培养目标未凸显学生创新能力的要求

目前,很多高校新闻传播类专业的专业定位宽泛、不清晰。如一些高校虽然设置了新闻学、传播学、广播电视学等专业,但实际上这些专业师资、课程设置和教授方法上都无本质区别,专业特点也不明确,容易混淆培养目标与培养定位。虽关注到适应多媒体形式的多元化、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但没有凸显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要求。

(二)  课程体系设置不符合数字时代的要求,实践课程体系老化

课程设置的不合理,主要体现在基础课与专业课的不连贯,理论课和实践课脱节,结合不够,缺乏融合。一些地方院校为了响应国家对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号召,大多以开设通识课的方式来应对,但一些关键性的基础课内容并没有能够达到与相关专业课程的深度融合,教学方法单一,起不到理论联系实践的作用。此外,考核方法的缺陷,导致教师创新型教学的实施受束,影响到学生专业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  课堂教学内容和就业要求脱节

随着近几年就业形势的不断严峻,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尤其是对快速融入用人单位的能力要求越来越高。过于学术化的教学内容在一定程度上缺乏一些实用性,导致培养的人才有时候无法满足用人单位实际需求。虽然目前很多高校也在进行教学改革,但受制度、资金等因素制约,专业设置和教材内容更新相对缓慢,无法和快速发展的经济社会相适应[5]。

三  “互联网+”背景下与时俱进的新闻传播类专业培养模式实践

“互联网+”模式的兴起,对媒体业产生了重要影响。新闻传播类专业教学工作的开展不仅有助于丰富行业理论,也为产业发展提供了人才。新闻传播教育教学工作面临挑战的同时,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转化挑战为机遇,培养模式变革势在必行。本文就以研究者所在的某大学传媒学院为例对新闻传播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讨。为了提高人才质量,输送更受用人单位欢迎的人才,新闻传播类专业人才培养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  加强师资队伍专业化和多样性建设

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相关学校和学院应该更加重视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形成以学科带头人、教授牵头的专业建设型、课程建设型、实践教学型和研究教学型为主的教学团队,通过引进具有多学科背景尤其是网络传播方向的博士毕业生来充实人才队伍,同时注重培养现有的师资来提升教师队伍水平,提升国家级科研项目的申报数量,提升学术论文质量,开拓产学研融合之路,建成一支师德好、结构优、业务精的教师队伍。在新闻传播教学过程中渗透互联网思维,坚持思维先行原则,努力打造互联网思维新模式。

(二)  深化人才培养体系改革

从新闻传播类专业大学生就业的“出口”下手,按照用人单位要求,继续优化已经形成的“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的新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夯实专业教育基础,致力于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紧跟时代发展,优化专业课程群,改进实验实训条件,将传统采编实验与多媒体综合发布实践相结合,构建多元评价体系,完善实践教学形式。及时更新人才培养方案,增加针对新媒体应用与实践环节的课程,积极与媒体及企事业单位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协同育人。

(三)  推进专业课程体系革新,加强实践教学

坚持以团队建设和课程体系完善为工作主线,以项目研究为载体,以人才培养为纽带,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社会为宗旨,以学科发展为目标的全方位建设理念,综合促进新闻学专业建设的体系化发展。具体思路可概括为“一个定位、两种转变、三个结合”。“一个定位”即要培养适应融媒体发展的应用型新闻人才;“两种转变”即由传统新闻教育观转向重视媒介融合综合应用能力的“大传媒”教育,由过分注重知识型教育转向面向社会融媒实践的创新创业型教育;“三个结合”即结合自身教学资源、专业行业发展及社会现实要求,打造致力于培养基础宽厚、口径宽广、专业精湛的新闻传播类专业人才课程体系。

(四)  加强社会服务功能建设,辐射带动专业发展

结合新时代的媒体人才需求,以就业为导向,促进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同步并行,努力创建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位一体、有机融合的教学模式。在现有实验室的基础上,升级演播室、动画创作实验室、MR混合现实创新空间实验室等,满足本专业学生实验需求。加强校企合作,增建校外实训基地,优化校企合作实践内容,满足学生实习需求,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新闻职业能力培养。完善产学研合作制度,促进科研成果转化,通过服务社会,辐射带动专业建设。

(五)  将学生专业素质培养融入“三全育人”过程

互联网、信息化、大数据正在影响和改变着高等教育教学和管理的理念与实践。随着技术的发展,传播渠道的多样化呈现,新媒体行业的兴起,新闻传播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面临着在教育理念、教育载体、教育实践等方面亟待改革的境遇。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全媒体快速发展,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理念与新闻传播类专业人才培养路径具有较高的融合、契合度。

除专业教师开设的专业课堂,教育管理工作者、朋辈共同参与的课外“第二课堂”思想引领、专业训练、社会实践等拓展了人员交互学习范围。自学生进入大学后,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开展职业规划,人才培养注重阶段性目标的设立与达成,将理论学习与专业实践相结合,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相贯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专业技能大赛、科技创新比赛、职业技能大赛等竞赛中,对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在竞赛交流中夯实专业基础,检验实践技能,提升综合素养。通过“以赛促练”促进专业化学习,将就业指导植入实习过程加强职业化引领,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融入立德树人全过程。互联网、移动终端的日益多样化,改变了新闻传播类专业人才培养的时间与空间范围,区块链,线下课堂、线上慕课,线上+线下各类媒体平台实现多元融合,促使新闻传播类专业人才培养更加全方位。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