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两个结合”中探寻高校思政教育的实施路径
作者: 张兰摘 要:在全球进入供过于求的后现代社会之后,作为人文社科重要组成部分的思政教育正在成为自然科学与人文社科学者成长的基础理论素质,并因其对学者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奠基作用而成为高等教育的必要内涵。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实践相结合是思政教育的重要方向,而社会性、公益性与集体主义精神教育是思政教育的精神实质。该文对思政教育的实施路径进行尝试探索。
关键词:思政教育;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塑造;两个结合;实施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36-0181-04
Abstract: After the world entered the post-modern society of oversupply,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becoming the basic theoretical quality for the growth of natural science and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 scholars. And it has become the necessary connot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because of its foundation on scholar's world outlook and values. It is an important dire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o combine Marxism with excellent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Chinese practice. And social, public welfare and collectivism spirit education is the spiritual essence. This paper tries to explore the implementation path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Key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Marxism; value shaping; two combination; implementation path
进入21世纪以来,面对当代“世界怎么了”“人类往何处去”等世界之问、时代之问,中国的领导人已经给出了清晰的回答与指引,但教育体系,尤其是高等教育体系中的教学内涵与教育方法却尚未做出相应的调整。特别是,科技人才的思政教育不仅需要从认识上更加重视,而且需要从内在逻辑上进行研究,探索从科学技术教育与创新理念培育过程中的价值观嵌入方法。
2018年5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再次强调,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们党的教育方针,是我国各级各类学校的共同使命。如何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成为高校思政教育的主题之一。为此,各高校开始探索将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的路径。思政教育的核心内涵是坚持马克思主义,而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是思政教育的重要方向。本文将从“两个结合”深入探讨新时代思政教学工作进高校课堂的实现路径。
一 “两个结合”的内涵
知识体系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一切知识都起源于早期人们应对挑战的实践与思考。因此,知识建构不是随心所欲的,而是基于人们过去经验的积累与教训的反思,并在一代代学者的选择与提炼中发展而来。因人们面临的问题条件不同、选择的理想目标不同,人们对知识体系的选择就不同,因而知识体系的发展就会呈现多样性的特点。换句话说,知识体系的选择既决定于我们当下面临着的现实挑战,也决定着我们对未来的期待与设想。
幸运的是,在华夏文明发展演变的过程中,尽管面临的挑战与问题一直在变化,但中国人民建设文明社会、实现人类和谐相处的崇高理想与目标从来都没有改变。因此,近代以来,当中国面临着“救亡图存”的任务时,中国的仁人志士并没有选择维护精英利益的资本与技术相结合的列强霸权模式,而是选择了与儒家思想最为接近的、关注大众生存与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正是因为有了更为高尚的目标与理想,华夏文明才能延续千年而不坠,也正是有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中国才能用科学技术引领中国走向独立自主的现代化发展道路,才能为人类文明的和谐发展提供方向指引。
(一) 马克思主义思想必须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近代,尽管在应对西方列强的侵略、改造中国的社会时,以自然科学技术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为中国的崛起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斗争武器,但在实现人类的全面解放、追求跨民族的国际主义、共产主义理想方面,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目标实际上与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与儒家文化的理想与目标有殊途同归的默契。也正因为对目标理想的一致,马克思主义才在中国生根发芽,并取得了迅速的成功。事实上,今天我们熟悉的,作为中国共产党宗旨与理念的许多马克思主义思想,其实都有着悠久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因此,在中国未来的发展过程中,继续坚持具有悠久历史的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文明成分,特别在中国高等教育,尤其是理工类人才培养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二) 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理论从来都不是教条,而是解决问题、参与实践的行动指南。问题导向与关注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显著特征。正是在这一点上,马克思主义的实事求是原则与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实践经验的重视有着异曲同工之处。早在东汉史学家班固所著《汉书·河间献王传》中就对理论与实践的关系进行了规定,所谓“修学好古,实事求是”。
比如,在中国革命与建设的过程中,正是坚持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才有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才有了“农村保卫城市”与“白猫黑猫论”的升华。同样,无论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还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思政教育的教学内容实际上都是中国革命与建设中把理论用于实践的典型案例。因此,高等教育中的思政教育不是简单的原理背诵,更不是教条的原则记录,而是在分析研究当前问题、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对前人与圣贤理论联系实际经验的借鉴。
二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涵是社会性、公益性与集体主义精神教育
由于人类需要和发展欲望的无限性,从而使得人类的生存和持续发展观念难以形成共识,进而导致社会上出现种种精神危机。幸运的是,马克思的社会科学研究立足于他所处的那个历史时代背景,选择了资本主义与个人主义的社会危害作为突破口,提出了恢复人类文明的社会性、公益性与集体性的发展方向,从而扭转了人心不古的恶化趋势,挽救了人类文明。并且,马克思主义的集体主义价值观为个人与集体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为人类的文明延续提供了支撑。
在现实中,人们总是按照自己的需要来学习各种知识,构建各种社会结构与政治体制,但人的需要也有短期需要与长期需要的区分,更有生存需求与发展需求、社会需求的差异。自然科学技术更为关注解决当下的问题与资源利用,而人文社会科学因其关注于人际关系及社会结构的发展与国家治理的完善,因此人文社科知识更为侧重于人类社会的长期利益与长远发展。特别是,人文社会科学更为关注人类合作活动在社会系统中的功能和作用,更为强调个人作为社会分工参与者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角色定位,从而使得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成为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体系中的核心理论。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神圣家族》中指出:“既然正确理解的利益是整个道德的基础,那就必须使个别人的私人利益符合于全人类的利益。①”很显然,马克思主义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将个人的价值实现建立在对社会、对集体有益的基础之上的。每一个人不仅要考虑自己的合理需要的满足,还要考虑他人、群体、社会乃至整个人类的需要和利益的满足与实现。即使从个人发展的角度来考虑,每一个人也不仅要考虑当下的物质生活改善,还要放眼未来,关注自己一生的发展与生活改善。因此,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才能处理好社会问题、人与自然的关系、人本身的发展问题。这是高等教育,尤其是思政教育必须坚持的基本底线,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
今天,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马克思对市场经济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的分析仍然是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的。尽管西方经济学是以自私的经济人假定为前提来研究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的,这并不意味着参与市场经济活动的人都必须是自私的经济人。恰恰相反,由于在现代的市场经济中,大部分的参与者都不是以个人的独立身份参与交易的,而是以企业或公司的身份进入市场的。而公司与企业的构建却需要集体主义精神与精英利他的品德。因此,即使有着精明的市场头脑,缺乏利他品德的企业家也很难组建一个具有内在凝聚力的团队,因而也无法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生存下来,更不要说扩张发展了。类似地,对自然科学的从业者而言,即使从事科学研究,也很少是一个人的单打独斗,同样需要一定的研究团队与机构,而团队的组合与运转同样需要利他品德与宽容的态度。
三 高校思政教育的实施路径
面对国内外主客观条件的变化及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无论是哪个领域的研究者或从业者都需要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引领,都需要掌握基本的人文社科知识。正如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所言,教育也是政治的基础,政治是教育的目标。以孔子为代表的早期儒家学者,作为教育工作的先驱,就把品德教化作为教育的第一目标,甚至是主要目标。正是基于这些背景和理念,本文认为,在当代的高等教育过程中,在我国高校的课程体系中全面引入思政教育恰逢其时。并且唯有进行适当的思政教育才能确保知识体系传承的正能量,才能确保掌握了高科技与创新能力的各类人才既能为人类的文明延续、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也能使自己的成长发展更为顺畅。但如何才能让高等教育过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更为有效,更为贴近青年学子的需要,却需要从教学内容与方法上进行创新性努力。
(一) 通过开展传统国学通识课教育来丰富思政课程体系
众所周知,无论是西方的教育起点——柏拉图学园,还是东方的孔子创办的儒学教育,学校的初衷本来只是一种人类社会性培养、从事公务的精英利他心的塑造场所。与此相对应的,早期的许多经典文献都是关于利他心培育与社会性发扬的思考,而中国传承下来的国学知识就是其中的典型。因此,作为未来人类前途命运的掌握者,作为人类文明的传承者的培养基地,今天的大学不仅是现代知识传承和未来知识创造的中心场所,更是个人修养提高、社会责任培养的阵地,而在提高个人修养、培育社会道德的过程中,从过去几千年积累的国学传统中汲取营养是必不可少的。由于大学的社会责任不仅是传授知识,还包括使学生发现自我、发展自身,能够正确看待科学技术的作用及人类的社会主体地位。因此,在大学教育中,尤其是在理工科学生中开展国学知识通识课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路径。
雅斯贝尔斯曾提到“作为顿悟艺术的教育是人与人精神相契合”,教育具有默默无闻的启发力量,个人只有经由顿悟才能达到对整个人生的理解。而经典国学的教育就是这样一种增加青年学子对人生感悟与理解的自我修养过程。没有一个人能自发自觉认识到自己天分中沉睡的可能性,因此需要教育来唤醒人所未能意识到的一切。而国学经典的研读不仅可以唤醒我们的人性善端,还能发掘我们积极向上的奋进的人格力量。徐复观指出,知识分子必须将知识与自己的人格融合在一起,才能影响我们的社会,发展为我们国家、整个人类所需要的知识。类似地,张乾友也认为社会科学担负着维护和促进社会的道德秩序的责任。而在高等教育中开设国学通识课就是为青年学子人格的培养与成熟提供一条有效路径。有态度的知识、有道德的技术不仅对人的精神、道德起着指导性作用,而且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定海神针的方向性作用。因此,高校的思政课程安排不能只是当代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灌输,更应该通过国学通识课程的教学研读,唤起学生内在的德性觉醒,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中“薪火相传”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