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思政课视域下红色资源赋能“社会大课堂”的实践探析
作者: 赵雅璇摘 要:“社会大课堂”为思政教学内容的丰富、教学空间的延伸和教学模式的创新等诸多方面提供新思路和新抓手,是开展大思政课的关键场域。而红色资源是丰富“社会大课堂”内容的源头活水,是培育“新时代好青年”的必要元素,将红色资源融入“社会大课堂”是办好大思政课的应有之义。高校以红色资源构建“社会大课堂”要遵循坚持学生自身发展需求和培育时代新人任务相统一、总体目标和分层推进相统一的教育原则,通过内容优化建设好“大课堂”,通过队伍联动组建好“大师资”,通过渠道创新搭建好“大平台”,全面构建“社会大课堂”育人格局,提升思政教育育人能级。
关键词:大思政课;社会大课堂;红色资源;实践教学;思政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S1-0060-05
Abstract: "Field learning "provides new ideas and new starting points for the enrich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content, the extension of teaching space and the innovation of teaching mode, which is the key field to carry out the Macro Ideological Education. Red resources are the source of enriching the content of "field learning" and the necessary element of cultivating "good young people in the new era". Integrating red resources into "field learning" is the due meaning of the Macro Ideological Education. To construct "field learning " with red resource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follow the educational principles of adhering to the unity of students' own development needs and the task of cultivating new people in the era, and the unity of overall goal and hierarchical promotion. They should build "big classroom" well through content optimization, "big teachers" well through team linkage, and "big platform" well through channel innovation. We will build a "large field learning" system to raise the level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Keywords: the Macro ideological education; field learning; red resources; practical teach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基金项目:2022年度湖南省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中心研究项目“供需视域下以习近平总书记在湘考察为育人资源,打造新媒体宣讲新模式”(2022SZ31,主持人为赵雅璇);202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高校辅导员研究)“数智赋能时代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分众滴灌研究”(22JDSZ3031)
作者简介:赵雅璇(1995-),女,汉族,湖南长沙人,硕士,助教,专职辅导员。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思政等。
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的医药界、教育界委员时指出:“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1]”2022年8月,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倡导思政课要走出教室,走向国情、社情一线,这为思政教育改革创新提供了根本遵循和实践引领。“社会大课堂”能够为思政教学内容的丰富、教学空间的扩展延伸和教学模式的创新提供新思路和新抓手,是开展“大思政课”的关键场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充分运用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紧密联系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奋斗历程。近年来,党和国家相继对思政教育的资源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关注“大思政课”的思想性和理论性供给,推进教学资源的提质增效。作为崭新的课程形态,“社会大课堂”打开了思政教育的新视域,如何在社会场域中利用丰富资源构建好“社会大课堂”,是思政教育工作者必须答好的时代之问。聚焦红色资源在构建“社会大课堂”中的育人能级和实践途径,探讨高校如何通过融汇红色资源彰显“社会大课堂”的深厚底蕴和实践品格。
一 红色资源赋能“社会大课堂”的相关理据
(一) 建设好“社会大课堂”的价值意蕴
大思政课由“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构成,“社会大课堂”是将“思政小课堂”拓展至社会领域的思政课堂形态,是对应且独立于“思政小课堂”的人才培育模式。在课堂主体上,相较于“思政小课堂”由教师主导,“社会大课堂”倡导校内外多元主体联合育人的“大师资”理念;课堂特质上,“社会大课堂”较“思政小课堂”具有鲜明的实践导向、浓厚的现实关怀;在课堂目标上,相比于“思政小课堂”侧重在学理性探究中完善学生的理论认知,“社会大课堂”牵引学生完成从“思想”到“行动”的转化,促使实现“社会政治化”。“社会大课堂”与“思政小课堂”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目标导向下有机联动,其中“社会大课堂”更是突破了“思政小课堂”因场所限制以致视域窄化,课程分立以致条块分割,教材固定以致容量不足,理论灌输以致枯燥无味,远离社会以致不接地气等内容短板和方法困境[2],真正把政治宣传寓于社会生活的理论讲解,把价值引导融于现实实践的知识剖析,构建“社会大课堂”是提升思政教育针对性、有效性的重要抓手。
(二) 红色资源赋能“社会大课堂”的育人能级
1 红色资源是丰富“社会大课堂”的源头活水
习近平总书记指明要用好红色资源,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红色资源的内核是中国共产党艰辛而辉煌的奋斗历程中凝聚的、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红色遗存和红色精神。在物质层面,红色资源主要包括革命遗址和文博馆藏等,为“社会大课堂”的开展提供了丰富的场所和史料,是达到沉浸式教育效果的阵地依托。在精神层面,红色资源涵盖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红色资源源自党的不懈奋斗史、精神传承史以及自我革命史,其中党史故事、红色地标更是增强思政教学现实针对性、亲和力和感染力的重要资源,在红色场域开展“社会大课堂”能够以现实场景的冲击力自觉激发出学生对所见所闻的深度思考,这种身心高度沉浸的教育场景有效调动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体验主动性和实践创造性,拓展了学生接受知识的广度和深度,进而显著提高思政教育效果。可以说红色资源不仅能为“社会大课堂”的建设提供了价值内核,也为“社会大课堂”指明了实践路径。因此,以红色资源赋能“社会大课堂”提升了思政教育为学生解疑释惑的实际效用,极大提高“思政魅力指数”。
2 红色资源是培育“新时代好青年”的必要元素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新时代好青年”是随着中国式现代化事业的阶段性推进,对“培养时代新人”这一育人目标的守正创新。大学生处于拔节孕穗期,是“社会大课堂”的核心教育目标群体。承载着丰富红色资源的革命老区孕育了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之源,发生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伟大预演,还铸就出井冈山精神和长征精神等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3],留存着历时性的红色文化记忆,具有革命精神传承的重要价值。同时,如今的革命老区是新时代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的重要战场。引领大学生走进革命老区,将红色资源有机植入“社会大课堂”,大学生能够置身全景式红色场域而感悟革命先辈理想信念之坚定,建党立国创业之艰难,从而以建设中国式现代化为己任,将个人的青春奋斗熔铸于祖国和人民的前途命运之中。因而,围绕“新时代好青年”的核心能力目录,引导大学生塑造理想信念,涵养担当意识,磨砺艰苦奋斗精神更需要基于红色资源来构建“社会大课堂”。
二 红色资源赋能“社会大课堂”的原则遵循
(一) 学生自身发展需求和培育时代新人任务相统一
随着数智时代快速演进,大学生对于理论学习、时事政治认知、热点舆论立场等有着比以往更为立体和丰富的需求,进而思政教育逐渐由传统的“供给主导”向“围绕需求的供给”过渡,由单一传授知识为核心向以“知识-价值-能力”的综合发展为核心过渡。“社会大课堂”同样需要关注教育生态新变化。深入挖掘新时代大学生的群体特征,关注学生心理发展和思想需求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尤其针对学校类型、学生所学专业和信息接收偏好等群体差异,以学生学习生活和成长发展为时空维度在不同的教学主题、模式和情景下,选取调配适当的教学素材,坚持把是否能够满足学生个人成长发展的需求作为衡量思政教育有效性的重要指标。
另一方面,思政课肩负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使命。开展“社会大课堂”根本任务同样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代表国家意志对教育的任务要求,构建“社会大课堂”更加需要提炼优质教育资源把握育人方向,用红色基因打好立德树人的底色,帮助学生增强政治认同,为主导价值服务。总之,只有将学生的“急难愁盼”和社会发展需求相结合,才能让学生在良好的情感体验中感知教育的温度和深度。
(二) 总体目标与分层推进相统一
放眼当前红色资源在实践育人中的应用,如何将红色资源有主题、分阶段地应用于“社会大课堂”的实践策略尚不明晰。“社会大课堂”立足大时代,承载大使命,推进“社会大课堂”建设要紧扣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教育素材的选取环节上尤其关注育人导向,选取能深刻阐明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的典型素材,选取真正能帮助学生解决困惑和厚植情怀的鲜活素材。同时,还要注意分层次推进“社会大课堂”建设。在前期筹备阶段,高校要依据总体育人目标统筹规划,充分调动能为教学所用的多元红色资源,分阶段分主题设计“社会大课堂”实践教学现场的样态。在中期实操阶段,通过问题导入、情境塑造和沉浸式体验等实践教学方式,在师生有效交互中完成教学目标。最后在后期总结阶段,要指导学生及时固化实践成果,通过复盘“社会大课堂”全过程的学习收获,促进实践成果向教学资源生动转化,以此联结“社会大课堂”与“思政小课堂”。
在各育人环节要注意功能互补、内容匹配和资源互助。功能互补强调研究各类红色育人要素的关联性,论证各育人要素是否能够在实践过程中相辅相成,在实际成效上相得益彰,推进理论资源、实践资源、显性资源和隐性资源等要素的整合融通。内容匹配是强调将不同资源要素匹配到合适的内容模块和体系层次中,完成知识传授、价值引导和能力培养等教育目标的逐层递进。资源互助着眼实现“社会大课堂”资源保障的最优化,强调用好“大课堂”的内容优势、“大师资”的人才资源优势、“大平台”的载体优势。
三 红色资源赋能“社会大课堂”的实践理路
“社会大课堂”侧重实践体验,以红色资源赋能“社会大课堂”强调教师要带领学生回到历史事件的发生地、精神典型的诞生地,让抽象的知识道理具象化为鲜活的场景、人物和故事。如何集聚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线上线下全时空、全领域的红色资源,因地、因时、因材施教是构建“社会大课堂”需要解决好的现实问题。通过建设好“大课堂”“大师资”“大平台”,切实将红色资源转化为培养新时代好青年的精神养分,让大学生求真知的基础上,实现真信、真行。
(一) 建设大课堂:内容优化,用生动叙事代替片面灌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