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思政背景下高校实施“立德树人”育人路径研究
作者: 柴彬 柴瑞雅摘 要:课程思政是当前高校进行课程及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但由于固有的教学体系及思想认识,一些院校课程思政在实施中流于形式。该文深度分析立德树人的本质及当前高职院校实际现状,提出实施课程思政应顶层设计,将课程思政细化至每一个教学环节,校、师、生“同频”,教、学、考“共振”,让立德树人全面“灌溉”,“节节”生长,形成立德树人的无缝育人机制。
关键词:品德教育;课程思政;高职院校;育人机制;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S1-0156-04
Abstract: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is the main content of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reform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owever, due to the inherent teaching system and ideological understanding, som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the form. This paper deeply analyzes the essence of fostering character and civic virtue and the current actual situa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proposes that the top-level design should be implemented in the cours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that the course should be detailed to every teaching link, with "The same frequency" among schools, teachers and students, teaching, learning, test "Resonance", so that fostering character and civic virtue can be carried out comprehensively and gradually and form the seamless education mechanism of fostering character and civic virtue.
Keywords: moral education;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vocational colleges; educational mechanism; teaching reform
第一作者简介:柴彬(1972-),男,汉族,甘肃酒泉人,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汽车技术。
“德”即一个人的德行和品格,是人的品德修养与政治素养的统称。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说道“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馀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德不但是人的精神世界的外化反映,同时也是人的行动“指南针”,其伴随人的一生,同时也影响人的一生。有德之人,厄穷不塞;无德之人,如同虎狼,只有利益,没有是非仁义。自古以来,无论各种宗教教义,还是中华文明道德传统,都把德作为考察人品的首要依据。
党的十八大将立德树人确立为教育的根本任务,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要引导学生了解世情、国情、党情、民情,遵纪守法、爱岗敬业,形成良好的职业品格和行为习惯。
一 立德树人是党对人才的根本要求
(一) 德是人生前进的垫脚石
德是我们前行的垫脚石,垫稳了,就能迈出坚定的步伐,垫不稳,就会跛足、摔跤,甚至永远爬不起来。在我国历史上,每个朝代都会涌现出无数以苍生为重、为大义而争、为气节而亡的民族英雄,也有为蝇头小利出卖尊严、祸国殃民的千古罪人。几千年的中华文明史可以说是一个正义与邪恶、好人与坏人的斗争史。近十几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各种信息借助于手机等终端,铺天盖地,滚滚而来,使我们目不暇接;鱼目混珠,说东道西,让人难辨真假。西方自由化思潮不断地通过各种途径浸入我国经济、社会各个角落,网络上否定民族英雄、革命先烈的事件此起彼伏,甚至个别高校教师也肆意亵渎历史,发表不当言论。这种谣言惑众、歪曲事实的做法严重地影响着青年学生的是非观念和价值标准。尤其当前国际局势纷繁复杂,西方势力亡我之心不死,通过各种渠道渗透、影响我国青少年的成长环境,我们特别要重视对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的教育,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课堂,入脑入心[1],使青年学生成为心持正念、志存高远、敢于担当,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二) 德是个体对客观世界的长期认知的内化
一个人品德的形成要经过“依从”“认同”“内化”三个阶段。“依从”是虽然表面上接受某种理论表述,但对这种理论的合理性和依据缺乏深刻的认识,甚至有抵触情绪;“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已经认可他人的理念,在思想与行动上产生了以他人为榜样的想法;“内化”是指在认知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高度一致,他人的观点和思想就是自己的信念。
高校是国家培养人才的主阵地,不仅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塑造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以及世界观,不仅要学生认同我们的价值观,更要使他们内化于心,外化于行[2]。在高校课程的体系中,学生的品德教育主要依靠思想政治课程来完成,按照教育部规定课时要求,思政课程一般只开设两个学期。古语云:“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的思想认知“生根发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应该是持久的、长期的,不应该是短期的、阶段性的。大学阶段,学生们思想活跃,精力旺盛,主观意识较强,猎奇探新,急于认识外面的世界。网络媒体上各种思想、潮流,堂而皇之地从不同的渠道进入大学生的视野,时刻不停影响着他们的思想认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思想教育应该与学生的成长形影相随,久久为功。高校要形成一个立德育人的“共同体”[3],各门课程同向同行,共同育人,才能取得良好效果。
(三) 德是行动的“方向盘”
德既包括个人对一定社会道德规范的认识,也包括个人基于这种认识所产生的行为,它是主观认识和客观行为的统一。德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反映,也是一个人价值追求的体现。在生活实践中它时刻影响着一个人的言行举止,是行动的“方向盘”,是人生的“指南针”。一个人有什么样的德行,就会有什么样的目标,也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有德者知耻辱、明是非,能上进;无德者,背信义、弃节操、唯图利。社会的健康发展,需要大批明德知耻,崇德向善,遵纪守法、品行端正的公民[4]。
二 当前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堪忧
(一) 物质文化空前繁荣,享受主义抬头
在当前物质文化空前繁荣的背景下,部分学生受家庭环境熏陶或社会不良风气影响,注重对物质生活追求,个人主义盛行,享乐主义严重,缺乏积极进取的精神,对国家没有概念,对社会没有认识,以自我为中心,以个人好恶为依据,缺乏责任心和社会担当意识。
(二) 基础知识薄弱,难以适应大学要求
目前国内高职院校70%以上的学生来自于本地中职学校。大部分学生缺乏学习动力,文化底子薄,理解能力弱,也没有好的学习习惯。进入大学以后,所学的知识难度增加,对学习者的理解能力要求较高,使得部分学生学习吃力,无法跟上学习节奏,逐渐产生消极应付心理[5],大二以后,部分学生开始在学习上无心“恋战”,每天在手机游戏中寻找心理寄托,尤其理工科专业成为重灾区。
(三) 对人生没有规划,部分大学生躺平大学生涯
在高校扩招政策下,大批中职学生进入大学,部分学生对未来人生没有规划,也无期待,满足于当前现状。进入高校,仅仅是借以度日,走一步算一步,对学习没有信心,不愿努力前行,浑浑噩噩,躺平式学习,面对社会竞争,恐惧逃避,不愿面对。
(四) 网络消极信息严重干扰大学生求学历程及身心健康
互联网的发展使得我们随时随地可以借助于智能终端进入任何平台,获取各种信息,当前,抖音、头条、快手、B站、知乎和微信等APP在网络上的活跃度不断提升,这类微媒介成为大学生了解社会形势的主要渠道。由于信息准入门槛较低、网络监管漏洞,导致各种消极、低俗、虚假的信息充斥在网络上,不良信息靠读者自发举报来进行监控,使学生很容易接受负能量影响而产生消极思想。部分学生每天靠观看小视频打发时间,对社会新闻没有基本的判断和识别能力,缺乏基本的生活常识,好吃懒做,昏昏度日惟贪睡,风吹浪打我依然!
三 课程思政是柔性的思想教育
(一) 采用轻松、温和的教学方式,可消除学生的情绪阻抗
高职院校的部分学生在从小学到大学的多年学习历程中,长期在学校的各种制度、纪律的约束中,甚至被老师多次指责、批评过,“刚性”的管理使他们对学校有很强的阻抗心理,对老师不信任,对学校所教的内容不感兴趣,尤其专业知识呆板、冰冷,空洞抽象,没有激情。而思政课又带有很强的理论说教及概念灌输,很容易引起学生的情感抗拒。将思政内容与专业课程充分融合,不是拿事说人,而是就事论事,旁征博引,借题发挥,使学生既感觉老师的说教不是针对自己,但又和自己有关,使其自动对号入座,寻找差距。这种“柔性”的教育方式既改变了乏味的理论说教,同时,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通过他人的案例进行适度的引导、联想、自我反思,从而达到思想内化的效果。
(二) 运用真实案例,可提高说服效果
课程思政的案例都应该是真实的案例,通过视频、声音、图像等方式融入课堂,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感官去直观判断事情的真伪与曲直。教师通过“画龙点睛”的艺术手段,制造场景、渲染气氛,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可深入人心,留下深刻记忆。长此以往,绵绵用力,久久为功,使其思想内化,最终形成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爱国情感和奋发有为的报国之心。也使得专业教师一改往日不苟言笑,僵硬刻板的教学风格,在课堂上有活力、有激情,更接地气。同时,学生也感受到专业教师的学识水平及人格魅力,专业课成为“有温度的课堂”。
四 培养有责任担当和理想信念的教师队伍
(一) 教师是立德树人的主力军
教师是党的教育方针的执行者和贯彻者[6],是立德的“播种机”,是树人的“操盘手”。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必须有一支信念强、站位高的新时代有担当的教师队伍,能知历史融文化,扬精神铸魂魄,才能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树立文化自信和历史自信,为国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 立德树人对教师综合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作为立德树人的实施者,首先要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只有政治立场坚定,有高度爱国情怀的人才能担当育人重任。习总书记强调:“思政课教师要有家国情怀,心里装着国家和民族,在党和人民的伟大实践中关注时代、关注社会,汲取养分、丰富思想。要有传道情怀,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事业投入真情实感,对思政课教育教学有执着追求。要有仁爱情怀,把对家国的爱、对教育的爱、对学生的爱融为一体……”[7]。加强教师的德育能力建设,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和人文修养,培养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才能很好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努力培养大批优秀人才。
(三) 专业教师在长期的教学中形成学科壁垒
专业课由于专业知识结构的系统性及逻辑关系,形成相对独立的知识“王国”。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深入研究学科知识,写论文、做课题,慢慢固化了自己的知识边界,形成专业领域的知识“半径”和学科壁垒。对思政领域认知不足,理解不透,没有知识积淀,对思政案例听到的较多,深入领会学习的较少,用起来更加捉襟见肘。使得在教学过程中融入课程思政时显得力不从心,手足无措,导致课程思政上热下冷,呼声很高,响应的较少,效果不佳。因此需要教师转变观念,打破学科壁垒,深入研究思政领域,广泛了解国计民生、关心国家大事、关心民族未来,拓展知识空间,积极探索挖掘思政元素,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