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设背景下广西民办高校教师发展中心的问题、成因与对策

作者: 高维

转设背景下广西民办高校教师发展中心的问题、成因与对策0

摘  要:民办高校的发展已从内涵式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现阶段发展的核心任务,是由量的增长到质的提升。质的提升包括教学质量的持续探索与人才培养水平的有效提升,其是衡量民办高校办学水平的关键,也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高校教师发展中心,能有效促进民办高校教师的专业能力发展,是教学质量持续提升的支持平台,体现民办高校的核心竞争力,是民办高校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民办高校;教师发展中心;人才培养;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S1-0160-04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private colleges has changed from connotative development to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The core task of development at this stage is to increase from quantity to quality. The improvement of quality includes the continuous exploration of teaching quality and the effective improvement of talent training level. It is the key to measure the level of private colleges, and also an important guarantee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 college teacher development center can effectively promote the professional ability development of teachers, is a support platform for the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teaching quality, reflects the core competitiveness of private colleges, and is the key to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private colleges.

Keywords: private colleges; teacher development center; talent training; teaching quality; evaluation system

基金项目:广西教育科学规划2021年度民办高等教育研究专项课题“广西民办高校教师发展中心现状与建设路径研究”(2021ZJY701)

作者简介:高维(1979-),女,汉族,江西九江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民办教育,品牌管理。

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时任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在2022年全国高教处长会上也特别强调了高等教育从外延式到内涵式再到高质量的发展逻辑。“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已成为一种必然,以‘高质量’指引当前及今后高等教育发展趋向,才能把握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主旋律”[1]。

截至2021年1月,广西民办高校共有26所(其中本科层次和高职高专层次各13所),占全区高校总数的30.2%[2]。目前,广西独立学院已陆续完成转设工作,脱离了母体的品牌光环,独立门户,转设后的民办高校如何从学生培养、教师发展、社会认可的角度,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知名度、美誉度,关键核心点在于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这也是民办高校未来品牌打造的重要抓手和立校之本。作为关注和促进教师发展与成长的组织机构,教师教学发展中心能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提升师资队伍水平,对教学团队的成长与发展起着不可或缺的推动作用,最终影响到高校教学质量的提升。

一  广西民办高校教师发展中心存在的问题

(一)  定位偏差与价值判断不足

产生这一问题的根源在于转设后民办高校投资者对利润最大化追求。独立学院转设为民办高校后,实行董事会领导的校长负责制,该管理机制下,站在投资者的角度,多数投资者将以追求利润为目的,具体的指导思想包括:其一,如何以最少的投入换取最大的收益,主要目的在于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其二,如何获取更多的办学经费,如来自政府的政策支持或者社会资金的投入。站在管理者的角度,多数管理者虽然具备多年的高校管理经验,但囿于投资者的商业逐利思维,加上支持教师专业发展的经费投入有限,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利润最大化追求对设立高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形成了认知障碍,进而形成定位偏差与价值判断不足。

(二)  专业能力与学术性缺乏

教师发展中心的功能在于对高校教师教学发展出现的问题提供解决的策略,促进教学能力的提升,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能力和学术性。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广西民办高校的教学发展中心的专业性、学术性显然不够。广西13所民办本科高校学校官网机构设置中,没有独立的高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直属部门,主要以科室形式存在,挂靠在人事处或教务处下,具体工作内容以承接人事处或者教务处的新进教师的培训或教学竞赛为主,对于教师教学发展的系统性、专业性等需求关注较少,重视不够,对教师教学问题的解决,教学研究能力的发展,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等方面较为欠缺,中心的工作行政化特征明显。从管理上,以单向的信息传达为主,无反馈机制不重视过程性支持,服务性较弱。从人员配备上,以行政人员为主,缺乏专业和研究人员,对适应于本校特色的课程建设、教师发展、教育教学的研究不足。个别学校甚至作为虚设部门,既没有实际职能,也没有专职人员。

(三)  政策导入与影响力有限

高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是教师发展进入规范化有序化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但促使这一变化的重要原因是政策导入,对于民办高校教师的感召力明显不足。广西民办高校教师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历层次的结构问题依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如年龄结构存在“沙漏型”,35岁以下55岁以上的教师数量比重偏大,35~55岁之间的教师比重偏小。职称结构方面,退休的高级职称教师和讲师以下的青年教师数量偏多,高职称的中青年骨干教师数量偏少。学历层次普遍偏低,博士学位人数少,本科院校以硕士学位的教师为主。该比例结构背景下,民办高校按照《关于启动国家级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建设工作的通知》职能定位,显然不符合民办高校教师群体特征和自身定位,很多教师并不了解高校教师发展中心的功能和作用,加上中心的专业性与学术性不够等原因,对教师的成长及教学能力的提升作用有限,难以形成深度感知和认可,同时,广西民办高校的高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仅局限于本校的教师教学发展,没有建立区内共享和交流的互动机制,对其他高校辐射较弱,对于驱动区内教师的共同发展的作用有限。

二  民办高校教师发展中心发展不足的原因

(一)  资金来源单一化

我国民办教育40年来得到了迅速发展,在探索与实践中找到了新的坐标和定位——分类管理,即营利性办学或非营利性办学。但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足,如经费来源一元化,获取资金方式单一等。《民办教育促进法》颁布至今近20年,但许多运作机制还没有得到法律和政策的保护。比如,《民办教育促进法》中规定“我国的各级人民政府可以采取经费资助的措施对民办高校予以扶持。[3]”但是,目前此类资助的例子非常少,大部分的民办高校赖以生存的方式只有收取学生的学杂费。

(二)  治理模式的单边控制

广西的民办高校普遍采用董(理)事会领导下的校(院)长负责制,投资者既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企业或社会组织,如前文所述,因为民办高校的资金来源主要是学杂费,为吸引资本投入,并最大程度满足其利益诉求,形成了“投资者单边控制的治理模式”[4],在这一治理模式下,重要岗位尤其涉及财务相关岗位,家族化色彩较为浓厚。虽然与其他的民办组织相比,民办高校蕴含着天然的公益属性,但从投资与收益的角度看,除了少数怀有育人情怀的民办高校举办者,多数投资人仍是以营利为目标,在该指导思想影响下,对校内青年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投入不足,对青年教师培训、进修、参加学术会议支持不够,不利于教师发展中心的长期发展。

(三)  管理者的效益最大化

民办高校的管理者一般由投资者出资聘请专人对学校进行全面管理、运行。学校管理者的利益目标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民办高校的管理者在某种程度上要维护投资者的利益,将学校管理与投资办校方进行合理有效的融合。另一方面,力促学校教育效益最大化。民办高校的管理者狠抓招生与就业两大方向,招生是民办高校维持发展的根基,就业是民办高校持续发展的保障,民办高校的管理者更多地站在教学管理和人才培养的角度审视未来的方向和定位,以此争取更大的市场发展潜力和空间。

三  广西民办高校教师发展中心的发展对策

高校教师发展中心是以“服务教与学”为运作宗旨,融入国际国内的教育新理念、新技术的综合型教师发展平台,对教师专业能力的全面发展、教师职业生涯规划有着明确的指引作用。因此,广西民办高校教师发展中心的建构应立足于高质量发展的规划前景,切合应用型民办本科高校校情的定位,深入挖掘一线教师的专业发展的困惑与不足,以问题为导向,以需求为抓手,解决教师队伍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  明确教师发展中心的定位和价值

教师发展中心是高校内部教学质量的保障机构,民办高校应在思想上高度重视教师发展中心在高校高质量发展过程中的贡献和地位,明确教师发展中心对品牌化民办高校的功能和作用,从而在学校的全面规划中积极推动教师发展中心的长足发展,在顶层设计上要以“服务教与学”为核心,确立“服务重于管理”的理念。广西民办高校多定位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应结合本校发展特色,对高校教师发展中的“应用型”发展理念进行定位,从而明确运行机制、组织机构、人员设置等。在管理上重视教师发展中心与学校其他部门的沟通与合作,加强教师发展中心的内部建设。具体来说,广西民办高校教师发展中心的定位应注重以下三个方面。

1  覆盖的全面性

广西民办本科高校师资来源多元,水平参差不齐,教学文化各异,需对于现有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历层次的不同群体进行整理分析,将不同年龄、不同职称、不同学历群体的需求进行分门别类,不仅面向专职教师,还应包括行政管理人员、教学辅助人员及其他系列的广义教师群体,根据培训对象的个体需求,开发切合应用型高校教师需求的培训形式和内容,避免现有的重共性轻个性的现象,有效促进教师教育教学的个性化成长和素质素养全面提升。

2  功能的导向性

高校教师发展中心应致力于建立科学规范的教学评价体系、教师考评标准及具体的实施细则,将师德师风、教学技能、教学信息化能力、教学创新能力、教学评估和职业生涯规划等进一步完善和细化,为高校教学管理者提供必要的科学决策依据。

3  领域的协同性

教师发展中心应关注国内外教育发展的新动态,借助大数据、互联网、新媒体等信息化手段,有机融合和推广线上线下教学新技术,协同基层教学组织、教研室、教学团队和实验实践教学中心,将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相结合,搭建综合型交流平台,支持教师自主发展,推动学生高质量学习,以卓越教学推动卓越学习。

(二)  专业化、制度化组织架构

别敦荣教授认为教师发展中心“既不能是纯粹的行政机构,也不能是纯粹的学术机构,而应兼具行政机构与学术机构的双重性质,将行政机构和学术机构的性质有机地融为一体,成为担负教师专业发展责任的专门机构。[5]”结合国外的管理经验和国内应用型民办高校的管理体制,广西民办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将教师培训工作从人事处、教务处、科研处和电教中心等多部门中剥离出来,成为具有独立性的教学服务机构,学校直属。在管理上,由分管教学的校级领导担任该机构的负责人,以便更好地整合校内各部门教育资源,由各学院负责人成立“教师发展中心委员会”“现代教学技术工作坊”等,联动校院协作,促进资源共享,同时增加各层次领导的关注度,由具有教育学专业背景和高等教育工作经历的专业人员参与执行,增加专职人员配置,提升发展中心运行效能。在组织架构上,教师发展事关学校、院系及教师本人,涉及多个部门,很多时候需要与学校的其他部门合作。所以,精简、高效、扁平化管理是中心职能高效运转的重要保证,一方面能积极主动地和学校各部、院、系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互助式发展;另一方面,实施扁平化管理一定程度上节省了时间和精力成本。与此同时,高校可结合自身定位,建立兼职专家组或教师发展顾问团队,将教师发展中心的独立运作专业化制度化,细化职能分工和人员配置,确保常态化与有效性。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