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院与学院双院协同育人的价值意蕴、内涵及实现进路
作者: 余博 穆宏浪 崔方磊 赵大虎摘 要:随着高校书院制改革的深入推进,书院迅速发展且在人才培养中的功能、价值日益凸显,高校传统的学院制一元育人模式逐渐被打破,书院和学院二元主体协同育人的格局正在形成。双院协同育人对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三全育人”新格局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要从书院和学院的育人目标、育人主体和路径选择上挖掘双院协同育人的内涵,从育人理念、机制、队伍、文化等方面着手,打造双院协同育人“共同体”,提升双院协同育人的实效性。
关键词:高校书院制改革;“双院”;协同育人;育人主体;实现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S1-0164-04
Abstract: With the deepening of the reform of the academy system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academies have developed rapidly and their functions and values in talent training have become increasingly prominent,the traditional college system of unitary education model is gradually broken, and the pattern of academies and colleges cooperative education is taking shape. This pattern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cultivating virtuous people and building a new pattern of "three-wide education" and promoting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explore the connotation of the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of the academies and colleges from the educational goals, subjects and paths of them, and create a "community" of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between these two, and 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from the educational concepts, mechanisms, teams, cultureand other aspects.
Keywords: reform ofacademy system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cademy andcollege; the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of the academies and colleges; education subject; implementation path
基金项目:2021年陕西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重点项目“以学生为中心的学院和书院‘双院协同育人’模式探索与实践”(21ZZ009,主持人为余博);2021年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基本科研业务费人文社科类(管理)资助项目“大类招生背景下书院制管理中的学生归属感研究——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为例”(RW210126,主持人为崔方磊)
第一作者简介:余博(1990-),男,汉族,陕西商洛人,法学硕士,助理研究员,科长。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高等教育管理等。
书院是中国古代的教育机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名片。近现代高校为深化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模式改革,不断探索书院制。2005年,复旦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开始试行书院制改革,其后,书院在高校迅速发展起来。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人才的需求日益强烈,高校愈发重视人才培养,书院制作为有别于传统学院制的人才培养模式受到各高校青睐。尤其是2018年以来,教育部提出“深入探索书院制模式,建设学习生活社区”“要积极推动高校建立书院制学生管理模式,开展‘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试点工作”“深入探索书院制、导师制、学分制‘三制’交叉融通的创新育人模式”等一系列本科教育教学改革举措,书院制改革在大学校园“走红”。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0年7月,有97所国内高校建设了书院,书院数量已经达到304个。与2017年发布的37所高校114个书院相比,建设书院的高校增加了60所,增长率为162%,书院数量增加了190个,增长率为167%[1]。一时间,办书院成为各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提升人才培养水平的创新路径选择。
一 书院和学院双院协同育人的价值意蕴
随着高校书院制改革的推进,书院发展迅速且在人才培养中的功能、价值日益凸显,高校传统的学院制一元育人模式逐渐被打破,书院和学院二元主体协同育人的格局正在形成。为此,充分发挥书院和学院两个主体的育人功能,实现双院分工明确、优势互补、协同育人,对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三全育人”新格局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 书院和学院双院协同育人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客观要求
高校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和国际交流五大职能,最根本的职能是人才培养,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2]”书院以学生为中心,通过书院空间文化熏陶、驻院导师引领、朋辈学长帮扶、通识课程讲授和素质活动拓展等第二课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弥补学院专业教育、思政课程、专业教师和辅导员之外的教育功能,让育人环节更加完善、育人要素更加丰富、育人形式更加多样,让学生在书院生活园区内,与师生同伴的交往中,与名家导师的交流探讨中,在自我管理服务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实现价值引领、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的有机统一。
(二) 书院和学院双院协同育人是构建“三全育人”格局的重要抓手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高校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的重要任务。高校书院凝聚导师、管理干部、后勤人员、辅导员、同辈、知名校友和校外专家等力量,立足学生生活园区和学生成长发展全链条进行育人,打破了学院专业教育、班级管理等在时间、空间上的限制,是构建“三全育人”新格局的重要抓手。高校要将书院作为“三全育人”的新阵地,联合学院一起推动领导干部、高端人才、杰出校友、知名教授等参与书院育人,凝聚育人合力,实现全员育人;要将书院育人作为学院育人的有益补充,纳入高校育人的全过程,发挥书院文化育人、通识课程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功能,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书院学生成长始终,实现全过程育人;要在学院专业育人的基础上,拓展育人方法和途径,优化书院空间,美化书院环境,建好活动设施,搞好便捷服务,实现全方位育人。
(三) 书院和学院双院协同育人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现实需要
马克思从“现实的人”出发,指出教育要满足人的发展需求,“使自己的成员能够全面发挥他们的得到全面发展的才能”[3]。马克思认为,未来教育“全面发展的个人来代替只是承担一种社会局部职能的局部个人”[4]。书院通过通识教育和第二课堂,开展导学、科技、文化及实践活动,鼓励社区学生自治,实现学生文理交融、专业渗透、素质拓展,鼓励不同背景的学生互相学习交流,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要,是一种“全人”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书院和学院双院协同育人,意味着既能发挥学院专业育人、课堂育人的“主渠道”作用,又能挖掘书院宿舍园区、社区文化、通识教育、导师导学和素质拓展等第二课堂育人的“主阵地”作用,能够实现价值、能力和知识的有机统一,对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大有裨益。
二 书院和学院双院协同育人的内涵
深入挖掘书院和学院双院协同育人的内涵,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书院制改革视域下双院协同育人的时代价值,便于进一步研究双院协同育人的路径选择。结合书院制改革实际,梳理出的双院协同育人内涵如下。
(一) “育人”是双院协同的根本目标,书院和学院必须坚持立德树人
古代书院是中国士人的文化组织,有“藏书、讲学、祭祀、学田”四大功能。新时代高校书院“是面向立德树人时代要求、人才培养改革特点、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现实挑战、一站集成发展机遇等高校治理关系变革而建构的新的育人空间形态[5]”。书院制改革的初衷是面对新时代的人才培养需求,帮助高校更好地发挥人才培养的职能,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与学院培育人才的目标高度一致,因此,立德树人是二者共同的工作指向和价值取向。相较于学院—系—专业—班级科层式的管理育人模式,书院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在学生生活的主要场域营造浸润式的育人环境,构建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建立朋辈互助的互动关系,提供温馨友爱的服务支持,契合新时代大学生“多元共融和小众分化兼有”[6]的成长特征,实现了“润物无声”“春风化雨”的育人效果。学院以知识传授、技能培养、专业训练等途径实现“教”,书院以空间建构、环境营造、队伍进驻、资源下沉和技术赋能等环节实现“育”,书院和学院双院协同育人兼有学院“第一课堂”和书院“第二课堂”的育人属性,完美实现教与育、课内与课外、理论与实践、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立德与树人的有机统一。
(二) “双院”是协同育人的“二元”主体,书院和学院必须坚持“共存共生”
书院的成立,并没有摧毁原有的学院,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分解了学院的育人功能,书院和学院作为两个独立运行的主体同时存在,对同一个群体进行教育管理,高校便出现了书院和学院“共存”的新型“双院”人才培养格局。那么书院制无论是对大学运行体制中校院两级教育管理模式的冲击抑或是补充,必然会带来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教育路径的扩展[7]。因为书院制作为一种新的教育制度出现,与原有学院制的教育理念、育人模式、培养体系、组织文化和资源保障都不尽相同。因此,书院作为大学校园里的新生事物,必须和学院“共存”“共融”,才能实现“共生”,只有“二元主体”和谐共生,在各自的权力边界内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才能实现双院协同和“1+1>2”的改革效应。
(三) “协同”是双院育人的路径选择,书院和学院必须坚持“同向发力”
协同论认为,“千差万别的系统尽管其属性不同,但在整个环境中,各个系统间存在着相互影响而又相互合作的关系。”书院和学院正是处于高校这个大环境中的两个不同的育人系统和部门,其拥有共同的大学文化、共同的育人目标、同一的教育管理对象,但却有着不同的育人理念、育人模式、育人机制和育人资源,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很容易相互干扰和制约,这种现象在书院制改革的运行实践中广泛存在。因此,双院为了同一目标,求同存异、合作协同是二者的最优路径。学院和书院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统一思想,凝聚双院协同育人共识,构建“全师育人、全程培养、全校协同”的育人体系,建立书院学院“优势互补、分工明确、协同育人”的工作机制,在育人资源配置、育人氛围营造和育人技术支撑方面“同频共振”“同向发力”。
三 书院和学院双院协同育人的实现进路
书院制已成为新时代本科教育教学模式变革的重要路径,书院和学院双院协同育人为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选择和转向,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可靠保障。立足新时代,高校要从书院和学院的育人理念、机制、主体、文化等方面着手,打造双院协同育人“共同体”,提升双院协同育人的实效性。
(一) 转变思想观念,凝聚协同育人共识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行动是思想的体现”,书院和学院要实现协同育人,必须转变思想观念,形成同一的目标共识。“大学最重要的任务是把年轻人培养成为有学识、智慧,能为自己生活和社会承担责任的年轻人。[8]”书院和学院无论具有何种功能定位和教育理念,要在协同工作目标上达成一致,那就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培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