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类招生背景下书院制改革与实践
作者: 崔方磊 余博 张国良 李超 穆宏浪摘 要:国家在不同发展时期对于人才有着不同的能力需求,高等教育改革对于指导高校培养适合于国家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的专业人才,意义重大。我国高等教育自新中国建立以来,在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高考招生、人才培养机制等方面积极探索,逐渐从国家指导计划体制发展为高校根据社会需求自主调整的专业人才培养体制。近年来,“宽专业、厚基础”的大类招生培养模式越来越被社会和高校认可,并在高考改革中广泛实践,与之伴生的高校书院制管理模式也逐渐成为新时期各高校教育教学管理改革的发力方向。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作为行业特色鲜明的“双一流”大学,大力推进本科教育体制机制改革,成立本科生院和7个试点书院,构建学院、书院“双院”协同育人模式,助力人才培养高质量发展。继续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扩大大类招生培养及书院制改革育人成效,已成为新时期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的重要支撑。
关键词:大类招生;书院制;教育教学改革;“双院”协同育人模式;高质量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S2-0013-04
Abstract: Countries have different abilities for talents in different development periods. The reform of higher education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guiding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train professional talents who are suitable for national economic construction and social development. Since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higher education has actively explored in the specialty setting of higher education subjects,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enrollment and personnel training mechanism, and gradually developed from the national guidance planning system to the professional personnel training system that colleges adjust independently according to social needs. In recent years, the enrollment and training mode of "broad majors and broad foundations" has been increasingly recognized by the society and colleges, and has been widely practiced in the reform of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The accompanying college system management mode has gradually become the driving direction of the reform of education and teaching management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new era. Xidian University, as a "double first-class" university with distinctiv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industry, has vigorously promoted the reform of the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system and mechanism, established the undergraduate school and 7 pilot academies, and built the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model of the college and the academy, to facilitate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talent training. Continuing to deepen the reform of higher education, expanding the cultivation of major enrollment and college system reform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support for comprehensively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independent talent training in the new era.
Keywords: major enrollment; college system; education and teaching reform; the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model of the college and the academy;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高等教育作为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和职业人员的主要社会活动,在为社会发展提供人力资源、推动科学技术进步、促进社会社会文化建设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国从百废待兴到建成世界规模最大、在校人数最多的高等教育体系,在70多年的快速发展中经历了多次的专业设置调整和体制机制改革。各高校在现有制度和规则下,紧密围绕行业发展和社会需求,大力推进以“大类招生培养”“书院制管理”为代表的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探索新时期的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
一 我国专业设置发展与大类招生背景
新中国成立之初,为适应国家行业发展需求,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借鉴苏联模式,实行按照专业进行招生和人才培养。教育部1950年颁布《关于高等学校一九五〇年度暑期招考新生的规定》,形成高考招生模式的基本雏形。随着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的加速,工业建设和经济发展对于高度专业化的人才需求逐渐降低,素质教育和全面发展的培养模式登上历史舞台。1954 年,原高等教育部建立《高等学校专业目录分类设置(草案)》,第一次真正意义上为各高等院校提供规范化专业目录指导[2]。1961年《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草案)》(简称《高教六十条》)明确提出:“专业的设置、变更和取消,必须经过教育部批准”[3]。1963年经国务院批准,原国家计委、教育部正式发布《高等学校通用专业目录》,纠正全国范围内高校专业划分过细、人才培养口径过窄的不合理现象[2]。1978年,教育部草拟《关于做好高等学校专业设置与改造工作的意见》,要求各高校对专业名称和目录适当调整,优化专业结构,避免业务范围划分过窄[4]。1982年,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中的报告明确指出,要改变因专业划分过细导致学生知识面狭窄而不能适应就业和深造需求的现象,并对《高等学校专业目录》重新修订,扩宽专业口径[2]。1985年5月,中共中央发布《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第一次提出高校办学自主权,我国高等教育从计划机制转入市场机制[4]。1989年,原国家教育委员会出台《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暂行规定》,作为我国改革开放后第一部关于高校专业设置管理的规范性文件,对专业设置由计划式向自主化和市场化的发展指明方向。截止到2000年,各高校专业设置大调整,由1 039种缩减至249种[5]。2001 年 10 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工作的若干原则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的通知,其中第六条明确提出:“提倡部分高等学校,尤其是国家重点建设高等学校进一步拓宽专业口径,灵活专业方向。本科教育应更加注重素质培养。高等学校尤其是国家重点建设高等学校要淡化专业意识,拓宽基础,加强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在符合人才培养规律的前提下,鼓励并支持有条件的高等学校按照《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的二级专业类设置相关专业或按二级专业类组织招生。在考虑到就业需要的情况下,高等学校可以在宽口径专业内灵活设置专业方向”[6]。这为各高校在后期设置大类专业提供了有力支持。
各高校以此《意见》为契机,积极探索展“宽专业、厚基础”招生培养模式,教育学界也广泛认可“大学本科教育是通识教育基础上宽口径的专业教育”的观点,因此大类专业招生和培养模式逐渐成为各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6]。2014 年 9 月,国务院出台《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对于招生计划分配、考试形式和内容、录取机制等均有明确,并启动高考改革综合试点[7]。2017年,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在《教育部教师工作司2017年工作要点》中明确表示,要“推进培养模式改革。探索采取‘大类招生、二次选拔’等方式,改善师范生生源质量。”2019年,教育部发布《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明确提出各高校要“深化高校专业供给侧改革。以经济社会发展和学生职业生涯发展需求为导向,构建自主性、灵活性与规范性、稳定性相统一的专业设置管理体系”[8]。近年来,各高校纷纷通过教改班、试点班等模式不断进行教学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实践探索,大类招生、专业分流已成为各省高考招生改革实施的主流。
二 大类招生助推书院制改革
随着大类招生的持续推进,与之适应的大类学生培养和管理的问题和需求也随之而来。对于综合性大学,大类专业不跨院系,低年级的基础培养和管理依然在本单位进行,经费、师资、培养方案等易于协调,大类招生与分流过程不与其他校内单位产生利益纠纷,相对容易实施,过渡平稳。对于学科划分较细的学校,大类招生往往伴随着跨院系的资源统筹协调,面临包括招生指标、专业分流方案、学生质量、培养经费、基础培养及学生管理职权划分等资源争抢和责任分配诸多问题。李查[9]曾结合西北工业大学大类招生培养的改革实践,认为在跨学院的大类招生培养,如果教学管理中继续沿用原有学院的管理模式,容易形成资源和利益争抢局面,不利于大类招生培养的改革推进;同一大类学生面对不同学院的管理模式,容易产生疑惑;同时大类中弱势专业和学院又无法得到学生认可,学生分流后没有归属感,容易引发各种管理问题。
2016年3月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第十四篇“大学创新人才培养能力的提升”中,明确提出,改革人才培养机制,实行学术人才和应用人才分类、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的培养制度,强化实践教学,着力培养学生创意创新创业能力[10]。为了解决大类招生和培养管理的现实问题,加快培养人才培养机制改革,大力推进通识教育,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成立与之相适应的管理机构,较为典型的即为通过设立书院来承担大类培养和通识教育的工作。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提出,要探索建立书院制、住宿学院制等有利于师生开展交流研讨的学习生活平台[11]。2019年10月《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发布,关于加强学生管理和服务方面,鼓励各高校“积极推动高校建立书院制学生管理模式,开展‘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试点工作”,针对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方面,要求“建立健全本科生学业导师制度,安排符合条件的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制订个性化培养方案和学业生涯规划”。2020年,教育部等八部门印发《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指出“依托书院、宿舍等学生生活园区,探索学生组织形式、管理模式、服务机制改革”“将园区打造成为集学生思想教育、师生交流、文化活动、生活服务于一体的教育生活园地”[12]。至此,书院制改革迎来爆发期,各高校纷纷结合学校实际,探索书院制管理模式,积极推动大类招生培养、加强本科通识教育、落实本科生导师制等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西安交通大学发布的《高校书院发展报告(2020)》统计显示,截至2020年7月,全国已有97所高校建设304所书院[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