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定位与发展

作者: 李娟

摘  要:新时代对辅导员的角色定位提出新的要求,从学生、辅导员以及职业发展的三个维度来说,新时代辅导员的角色应突出以教育和研究为主,从而实现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向事业化的发展道路。通过辅导员的职业精神养成,树立专业理想和教育观念意识,增强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技能三个方面,全面提高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的综合素质,从而肩负起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责任。

关键词:新时代;辅导员;角色定位;发展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2)04-0144-04

Abstract: The new era puts forward new requirements for the role of counselors. From the three dimensions of student, counselor and career development, the role of counselors in the new era should focus on education and research so as to realize the professionalization and professionalization of counselors. Through the professional spirit cultivation of counselors, professional ideal and educational consciousness are set up, and professional knowledge, professional ability and professional skills are enhanced, and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college counselors will be improved in the new era so as to shoulder the responsibility of training new people in the era of national rejuvenation.

Keywords: the new era; the counselor; role orientation; development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国家繁荣、民族振兴、教育发展,需要我们大力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需要涌现一批好老师。[1]”近些年来,各高校非常重视辅导员的选拔、培养和建设工作,国家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关于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文件和通知。加强对新时代高校辅导员角色的理解和认识是辅导员履行好学生工作职责的前提,是实现角色示范的关键,对辅导员个人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新时代高校辅导员只有找准自己的角色定位,才能处理好职业、工作、理想之间的关系,从而实现辅导员事业化发展的道路,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应有的贡献。

一、高校辅导员的角色演进与发展

我国的辅导员岗位设置是从1952年开始的,辅导员队伍建设经历了社会主义改造、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的演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对高校的学生工作起到了非常大的影响,辅导员工作的内涵也随之不断扩大。辅导员的角色从以单一的思想政治教育为主的“政治辅导员”转变为以指导学生成长成才为目标的专任“辅导员”。其职责是把教育、管理、服务三者相结合,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可见,辅导员的角色具有鲜明的时代性,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赋予了辅导员角色更多时代内涵。

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定位应从认知、情感和价值观三个方面进行,明确自己在高校中所处的位置。辅导员的角色是一种社会系统水平上的“特殊的行为模式”,这种行为模式与我国的高等教育结构相适应,包括个人在职业中所扮演的角色和外界对辅导员所期望的行为模式两个方面。辅导员的这种内在定位对外在的行为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明确辅导员的角色定位,对辅导员学习、工作和生活起到促进作用,有利于辅导员在职责范围内全方位开展工作。反之,则会起到阻碍作用。因此,辅导员的成长首先要解决角色定位问题,这是辅导员角色示范真正得以实现的基础。

2017年10月1日执行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明确指出: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等学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指导者。首先,辅导员属于教师队伍,但是又区别于一般的专任教师。辅导员通过学生党团建设、日常事务以及课外活动为载体来对学生进行教育。工作内容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还涵盖其他各种课外指导、就业辅导、心理咨询等方面。辅导员的这些工作与专任教师的教学工作共同组成了学校的教育活动,两者的最终目的相同,但是两者在工作内容、工作方式方法存在很大的区别。其次,辅导员属于管理干部的一部分,但不同于一般的行政管理干部。辅导员在学生日常事务和学生行为规范、各种政策的落实等方面承担着管理的职责,同时也要为了改善学生的学习、生活、教育条件向学校提出积极的建议。

总之,辅导员的工作有其特殊性,它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专任教师和一般的行政管理工作。这种特殊性主要体现在工作性质、工作任务和管理方式中。其工作性质具有很强精神性,这是推动辅导员爱岗敬业的动力;工作任务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的合格人才;管理方式是通过多种方法、多渠道的智力活动和知识中介来实行。因此,辅导员作为一种独立的职业存在,以学生为中心,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己任。

二、新时代高校辅导员角色定位的三重维度

随着时代的变化和发展,辅导员的角色定位也面临着更多的机遇与挑战。辅导员的角色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随着新时代高校发展和学生发展的需要不断完善和转变的。这种角色的定位主要从主体和客体层面进行分析。从学生层面来看,辅导员的角色职责应实现从以管理为主向以教育为主的转换;从辅导员个人发展的层面来看,实现从以事务为主向以研究为主的转换;从职业发展的层面来说,实现辅导员从职业化向事业化的方向发展。

突出新时代辅导员的教育角色主体地位。事实上,就是从以管理为主的辅导员向以教育为主的辅导员的角色转换。以管理为主的辅导员主要偏重于对学生工作的管理,这种工作方式往往采用的是“简单粗暴”的管理方式,管理教育方法采用的是“围”“堵”“截”。新时代辅导员工作的本质是对学生的教育意义,而并非管理。但是这种对学生的教育是通过管理过程来实现的,因此辅导员的工作事实上就是在加强管理的过程中,增强自身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加强对学生管理的疏导。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2]”辅导员在管理实施的过程中,有方法有步骤地对学生进行引导,从而促进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由此可见,只有实现把学生作为管理对象向把学生作为教育对象的转变,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成才成长。

在学生管理过程中,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矛盾分析方法,处理好学生中存在的普遍性和特殊性问题,分层次、有区别、有重点地指导学生。通过以“养成教育”为重点,对先进同学进行指导,对后进同学进行督导,对中间同学进行引导,规范学生行为习惯,加强学生的道德建设;以“引导”为突破口,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创新与竞赛活动,把学生引导到实践活动中去;通过对考勤的严格管理,把学生引导进入课堂中来;以就业为契机,把学生引导到提高综合素质上面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把学生引导到校园文化活动中来。在做好管理工作的基础上,全面提高引导和教育工作。除此之外,辅导员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引导者还承担着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者的角色,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要求,也是对辅导员这一角色的要求。因此,实现由以管理为主的辅导员向以教育为主的辅导员角色的转换,在管理基础上的教育可以更好促进学生的成长成才,最终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

突出新时代辅导员的研究角色主体地位,事实上,就是从过去以事务为主辅导员向以研究为主的辅导员角色转换。以事务为主的辅导员把学生的日常事务作为每天工作的重点,事务性的工作占用了辅导员工作的大部分时间,这充分说明了学生事务管理在整个学生工作中处于基础性的地位。其中班级建设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和团队协作精神;宿舍管理可以为学生提供良好生活环境;安全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做好人身安全保障;资助工作可以帮助贫困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提供相应的帮扶。这些工作都是一些非常细琐的日常事务性工作,在整个学生工作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规范、保障和引导作用。因此,辅导员需要客观认识事务性工作的规律,不断加强理论学习,在对学生成长发展进行指导和思想教育时,力争从事务性的工作中走出来,从而提高事务性工作的效率。在日常事务中围绕学校人才培养的目标,不断总结方法从而确定自己的工作职责。对日常事务性工作内容、工作方法的总结和研究是集中精力做好应有工作的有效保障。在总结和研究中,可以培养理论思维和全局观念,让工作事务实现精细化和工作内容结构实现优化,更重要的是可以让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学会抓重点,分主次,有利于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

新时代辅导员肩负的已经不再只是思想政治工作和大学生日常事务工作,而是将工作拓展到了大学生心理咨询、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就业指导、大学生美育工作等领域,这些对辅导员的角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辅导员首先应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新时代的辅导员是一个复合型的人才,对不断变化的新环境、工作内容、工作方式、工作载体、工作对象进行研究,这有利于提高工作的效率。其次,在进行学生工作实践时,把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际工作相结合。理论指导实践,先进的理论对实践具有积极有效的指导作用。辅导员在工作中需要不断总结,提升学生工作理论科研能力,不断扩宽自身的知识面,从而增强学生工作的实效性。辅导员的知识储备是有效给大学生授业解惑的基础,提高自身的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提升辅导员的创新意识和知识更新意识。因此,辅导员需逐渐地实现从事务型辅导员向研究型辅导员的转换,以便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突出新时代辅导员事业化发展的方向。事实上,就是实现辅导员的职业化向辅导员事业化的转换。从职业发展的层面来说,辅导员的职业化发展是现代社会职业发展的必然结果。在高校培养过程中,专任教师承担着促进学生知识化和专业化的任务;辅导员则担负着学生人格的塑造和培养工作,即对学生社会化的引导。这种社会分工和教师职业化的发展使得辅导员朝着专业化的方向发展。除此之外,多元文化和信息网络化使得大学生的发展也有了新的走向,对辅导员的职业能力素质提出了更多的要求,这种职业能力素质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只有把辅导员个人的成长发展与学生成长结合起来,才能将个人专业素养体现在培养学生的实际效果上。高校教育管理职能的逐渐细化,使得辅导员向学者型和专家型的辅导员发展。

从专业化到事业化过程是辅导员人生价值得以实现的过程。辅导员的事业化则是在专业化基础上满足自身的职业归属和内心期待。辅导员事业化发展离不开自我精神和社会的支撑。自我精神支撑是一种内在的主观因素,包括思想政治素质、人格魅力、职业精神、工作理念等的总和;社会支撑是外在的客观因素,包括待遇薪酬、发展空间、工作条件和社会认可等。内因与外因的有机结合,使得辅导员的职业将朝着事业化的方向发展。辅导员的事业化是实现自我价值获得社会认可,取得成功的有效途径。事实证明,辅导员只有做到“视工作为事业”,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把自己的能力和潜力最大限度投入到学生工作中,从而实现辅导员的自我人生价值。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