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时代”背景下高校“三全育人”方法探索

作者: 盛建军 郭中富 倪涌舟

摘  要:伴随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及以微博、微信、微信公众平台和微网站等为代表的新媒体正以迅猛之势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昭示着“微时代”的到来。这为当前高校思政工作带来机遇,也提出了挑战。文章从“微时代”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性和特征出发,分析了“微时代”背景下高校“三全育人”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为思政工作者深刻认识和把握“微时代”下教育、传播的特点与规律,主动占领“微媒体”这一思政教育新阵地,提出新思路,提供新方法,开创新格局。

关键词:微时代;三全育人;方法探索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2)04-0148-04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network technology, the new media represented by microblog, wechat, wechat public platform and wechat website are rapidly influencing the study and life of college students, which indicates the arrival of "micro era". This brings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ccording to the importanc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micro era"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faced by "three aspects of educa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micro era", and puts forward new ideas and provides new ideas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ers to deeply understand and grasp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rules of education and communication under the "micro era", and actively occupy the new posi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micro media", which has created a new pattern.

Keywords: micro era; Three Full education; method exploration

“微时代”是以微博、微信、微信公众平台作为主要传播媒介代表,以短小精练作为文化传播主要特征,“微时代”中信息的传播具有速度更快、传播的内容更具冲击力和震撼力的特点[1]。“微时代”深受广大青年学生喜爱,且正在无形中影响着当下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文化建设高度重视,从战略和全局上作了规划和设计,提出我国将建成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坚持立德树人为根本,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打下坚实的基础。2016年12月,全国高校思政政治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并发表重要讲话,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2]。2017年12月,教育部出台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倡导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成效为关键,构建内容完善、标准健全、运行科学、保障有力、成效显著的高校思政工作质量体系,形成“三全育人”格局。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智力库、人才库,亟须建立“三全育人”的大思政模式[3]。“微时代”已经到来,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对于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而言,如何利用好“微时代”的一些特征,如何高效利用“微媒体”“微工具”,及时转变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模式,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当前“微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的又一崭新课题。

一、“微时代”背景下高校“三全育人”工作的必要性

(一)“三全育人”面对“微时代”的必然选择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往多以传统媒体为主,其局限性在于只能是面对面的现实空间,而信息技术的兴起拓宽了高校思政工作者的育人空间,为高校思政工作提供了更多的可能。在“微时代”背景下,随着新的技术的产生,高校思政教育模式也开始发生了深刻地变革与创新;互动的“微媒体”平台和工具,按需求、依兴趣传播一些信息,增加了师生之间互相交流的可能,大学生的主动表达也变得更易于实现。一方面,随着大数据的发展,“微媒体”传播内容更具针对性和准确性,能够甄别出学生们的不同需求和喜好,来投其所好,提供其所需;另一方面,思政工作者有针对性的引导、影响和提供优秀“作品”成为可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要求。

(二)提升“三全育人”实效性的必然要求

“微时代”的出现,为青年学生提供了多样的平台,满足了较之前更多的需求。学习资源实现了共享,优质的教育资源也得以实时扩充与丰富,使得教育在时间上、空间上、距离上得到了拓展,教育更加开放、包容。同学们可以随时、随地获取互联网上大量的学习资料和方法,这极大地方便了同学们的阅读和查阅,提高了资料搜集的时效性和有效性,检索方式也变得更加简单、快捷。同时,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教学手段的信息化水平也不断提高,各大高校的智能教室建设也得以如火如荼的开展。通过动态的、立体的、图文并茂的方式方法将教育的知识点和技能传授给学生,通过这样生动的教学学习环境、场景,可以使得课堂变得有趣、生动。同学们也乐于主动参与到其中,学生的体验感和获得感不断增强。

(三)贯彻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精神的必然举措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4]。”据相关部门统计,截至2020年6月,受“后疫情”时代影响,我国网民中,有40.5%的用户是在线教育用户,人数达到了3.81亿。 2019年我国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指出发展“互联网+教育”的重要意义,提出要通过“互联网+”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实时共享,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效率最大化。这就要求广大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运用好微博、微信、微信公众平台和微网站等一系列“微时代”技术产物,满足个性化、日常化和深入化的工作需求。在国际新冠肺炎疫情控制尚不明朗的当下,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回应时代诉求,占领“微媒体”这一坚实阵地,显得尤为紧迫,通过打造“三全育人”新舞台,使“微媒体”从育人的最大变量转变为最大增量,开创“三全育人”工作的新思路、新举措。

二、“微时代”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重要特征

以微信、微博、微视频、微电影和微小说为主要承载体的“微时代”的到来,给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改变,“微时代”在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一)高校思政教育中“微时代”信息传播渠道的变换性

在移动终端日益智能化的今天,每一部手机都能够作为移动接收终端和自媒体发布设备,每一位大学生都可以通过微信、微博等“微媒体”进行思想和情感的传播。在传播渠道上,学生已经从传统的受众群体发展成为新闻和舆论的主体和发布者。传播渠道和方向发生显著的转变,师生角色发生变换。“微时代”的到来,同时也有力地拓宽了思想与文化的传播渠道。

(二)高校思政教育中“微时代”信息传播内容的迷你性

无论微信、微博,还是微电影、微小说,都具有篇幅小、信息简而短的特点,都是通过极短的篇幅来表达出作者的想法或是理念。当下,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简短的“豆腐块”文章方便读者通读全文,掌握文章要义,具有费时少,获取快的特点,已然成为当下时兴的“营养快餐”,受众体量巨大。但也常因其语焉不详,信息不能准确、反映、还原事实的真相,经常出现断章取义的情况,从而造成受众的误解和盲目性,且不利于培养学生刻苦钻研精神,阅读能力不断弱化,也不利于培养学生建立成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高校思政教育中“微时代”信息传播的活跃性

“微时代”信息传播最为显著的一个特征就是信息传输的高效性和活跃性。这得益于各类移动通讯设备等社会性网络工具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的更新速度不断加快,内容瞬息之内产生万变。高校具有学生数量大,单位空间内人口密度高的特点,每一位大学生都是一个移动的自媒体,信息传播高度活跃。尤其在校园内,学生之间的联系是非常紧密的,极易造成事件的快速传播和发酵,活跃性强。

(四)高校思政教育中“微时代”信息传播方式的交互性

在“微时代”“微媒体”“微技术”的不断创新和成熟的过程中,人人都能够主动参与互动,形成了一个虚拟的网络社会。有这样一个平台上,每个人都可以畅所欲言,广泛地参与到讨论和交流中去。例如,在微信、微博中可以在留言板块、朋友圈留言、点赞,在微电影中出现的“弹幕”,在微小说中出现的公众账号关注等等[5]。在“微时代”,信息在相互交流中会发生质的改变,群体的智慧也能使得个人的认知和理解得到进一步总结、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应主动融入,参与对话、互动,给高校思政工作“捐献”新鲜血液,这也是“微时代”最具魅力的特点所在。

三、“微时代”高校“三全育人”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微时代”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方法、思路。一方面,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通过“微媒体”平台和“微技术”等手段方便了与学生交流,能够及时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行为方式,有的放矢地制定针对性的措施去引导教育学生;另一方面,“微时代”的到来也犹如一把双刃剑,在带来便利的同时,存在网络媒体导致学生思想的不确定性以及对思政工作的干扰性,侵蚀大学生的思想,甚至被一些负面信息引入歧途,被一些错误的思想误导,进而影响正确“三观”的建立,同时也为高校网络舆情的产生、发酵提供了温床。

(一)思政教育工作者的主体地位发生动摇

高校以往的思政教育模式多是面对面的说教模式,这是由于教师通过多年的学习、教学、积累,储存了大量的思政知识和教学经验,所以教师和学生的信息资源是不平衡的,教师能够传授给学生大量的案例和知识点,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点。但在“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相当广泛,通过网络,学生可以高效、便捷、快速地得到自己想要的知识或者是经验,这就打破了传统的思政教育方式和方法。学生的角色由被动变成主动,这也狠狠的冲击了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二)青年学生全天候网络化生存状态增加德育的难度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具体的、现实的,能充分印证人的存在的社会关系的总和”。所以人之所以有别于动物,是由于人的活动是和具体的活动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的,具有明显的社会属性。目前,90、00后大学生是伴随着网络发展而成长的一代,新媒体技术的出陈推新,使得QQ、微信和微博成为他们进行交流沟通和情感表达的主要方式,而且这种方式是随时随地的。在“微时代”的背景下,就自然而然的产生了“网络微社交”现象,通过网络建立的社交圈,本身具有狭隘性。此外,网络的虚拟性又使得大学生正逐渐失去面对面的社交机会,社交体验差,社交能力差,造成“学社关系”紧张,联系变弱的局面,传统的人际交往模式受到极大地冲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建立在互信基础上的,其难度也随之增加。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