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通心理育人“最后一公里”
作者: 潘兵DOI:10.19980/j.CN23-1593/G4.2022.17.013
摘 要:我国的心理育人工作从“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心理咨询”“心理健康教育”,逐渐发展成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十大育人体系之一。高校心理育人事业经过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然而,由于高校学生心理问题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对心理咨询存在抵触情绪和心理测试流于形式等问题,给高校学生心理、育人成效带来诸多挑战,同时增加新时代高校心理育人的难度。文章通过建立心理育人“最后一公里”的实施机制和实施路径,打通高校心理育人的“最后一公里”,消除高校学生对心理咨询的顾虑,实现学生与心理咨询无障碍沟通,对新时代下我国高校心理育人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立德树人:心理育人;最后一公里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2)17-0052-04
Abstract: The work of psychological education in China has gradually developed from "the main component of ideological and moral education", "psychological consultation" and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nto one of the top ten education system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ith full staff, all-round and whole process. The cause of psycholog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s developed and improved from scratch, from small to large. However, because of the complexity and diversity of psychological problems of college students, the conflict between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and the formality of psychological testing, it brings many challenges to the students' psychology and the effectiveness of education, and increases the difficulty of psychological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In this paper, through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implementation mechanism and implementation path of the "last mile" of psychological education, we can get through the "last mile" of psycholog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eliminate the concerns of college students about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and realize the barrier of free communication between students and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This study has a very important reference value for the psycholog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new era.
Keywords: moral education; psychological education; last mile
通过心理育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总体指导下完成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以此来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和立德树人总体目标,是当前我国高等院校心理育人工作的基本特色[1]。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心理育人过程从“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心理咨询”“心理健康教育”,逐渐发展成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十大育人体系之一。心理育人要坚持把育德和育心相结合,加强心理疏导、体现人文关怀,建立预防干预、平台保障、咨询服务、教育教学和实践活动等“五位一体”的心理健康工作格局;同时构建出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等十大育人体系,而心理育人被列入十大育人体系之一[2]。 把立德树人效果作为体现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大力培养德才兼备的高校学生,通过推进知识教育、开展宣传活动、强化咨询服务、加强预防干预来实现心理育人[3]。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这对新时代背景下高校的心理育人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这既是对高校心理育人工作的挑战,也是高校心理育人发展的机会。但随着高校心理问题学生数量增加、心理问题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和学生对心理咨询存在抵触情绪,对我国高校心理育人提出了很大的挑战,高校仍面临着如何打通“最后一公里”的难题,那么怎么消除学生对心理咨询的顾虑,打通高校心理育人的“最后一公里”,实现学生与心理咨询无障碍沟通,对新时代我国高校心理育人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4]。
一、高校心理育人内涵和特点
心理育人是指通过心理咨询的方式来实现育人的过程。一般来说,是实施者从被实施者的身心实际出发,按照人的教育规律和心理成长规律,运用多种方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计划、有目的的对被实施者进行积极有效的心理疏导,缓解心理压力。在心理育人工作体系中,实施者既包括全体师生员工,也包括高校专兼职心理咨询师,还可以延伸至各界和学生家长,但高校心理育人的中坚力量是辅导员,其对高校学生具有最直接和最直观的影响,他们既是高校心理育人工作的主要实施者,也是心理育人过程中的主要参与者[5]。
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心理育人是以学生成长成才和心理发展规律为基础,以坚持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指导,把心理学概念贯穿于高校心理育人的全过程,同时注重高校学生的心理疏导和关心关怀,这样不仅可以帮助高校学生解决心理障碍,更能提升心理素质,促进身心人格全面发展,实现育德和育心相结合,以此来培养有能力、有理想、有担当的新时代青年。
通过高校心理育人的内涵,我们可以归纳如下几个特征:第一是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质;强调从培养有能力、有理想、有担当的社会主任接班人和建设者的角度来明确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具体任务,使得高校学生具备合格的心理素质和适应社会的能力,是对我国高校心理育人工作的认知。第二是规范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我国高校的心理育人工作从刚开始的零星咨询发展到网络平台、新媒体的多渠道多途径咨询方式,已基本形成了新时代背景下具有中国特色的心理健康咨询体系。第三是积极推动跨学科参与;高校心理咨询师是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导,结合医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组建成的跨学科队伍,充分运用各学科知识,从不同方面来研究高校学生的成长发展和心理问题,以此来满足高校学生多样化需求。
二、心理育人“最后一公里”实施缘由
(一)高校学生心理问题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高校学生的年龄跨度在18~24岁,这一时期正是学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其在心理、生理方面还未完全发育成熟。与社会人员相比,高校学生心理状况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尤其明显,主要体现在学习、感情、与人相处等心理冲突和心理矛盾上。有些学生活泼好动,表现欲望强烈,但他们的心理极易受周边环境的影响,会造成学习稳定性下降,甚至会攀比;有些学生思维敏捷、乐于交往,但存在较为严重的自我封闭和自卑心理,造成情绪容易波动、很难控制;有些学生想更早地了解社会、融入社会,但因迈入社会后承受社会压力的心理准备不足,会造成对社会的失望、迷茫。上述矛盾的心理表现,使学生成为一个矛盾体,善变且不容易掌握,由于学生心理问题存在复杂化和多样化的现象,也增加了心理咨询工作的难度和学生心理问题的严重性。
(二)高校学生对心理咨询存在抵触情绪
高校学生对心理咨询存在抵触情绪,可能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第一,学生自身性格。学生主要的心理咨询有学习、就业、人际关系和感情等,很多方面涉及到学生自身的隐私,不愿把这部分事情告知他人,认为别人知道是对自尊的伤害,还有是因为对心理咨询师信任程度不够,在心理咨询过程刻意回避。第二,缺乏正确的认识和引导。根据调查显示,学生在遇到心理困惑时,一半以上的学生不会选择心理治疗,认为只有不正常、有问题的学生才会去接受心理治疗,导致有些学生确实有心理疾病,但因担心被同学或者老师发现,造成宁愿不接受心理治疗也不能被发现的心理,存在一定程度的抵触情绪。第三,对学校心理咨询情况了解不够。由于心理测试只在新生入学时进行,学校没有宣传心理咨询师和心理咨询室的报道,并且没有后续的跟踪记录,造成一些有心理问题的学生,久而久之形成不愿去治疗的抵触心理。
(三)高校学生心理测试流于形式
目前高校在新生入学时进行心理测试,但在进行心理测试时存在流于形式的现象,不知道其心理测试的意义。首先,心理测试难度较高,高校新生在入学心理测试规模很大,少则数千人,多则上万人,组织起来比较困难,且没有全面宣传关于心理测试的重要意义和对未来的影响;其次,心理测试时间较长,形式单一,而且是一系列的调查问卷,会造成学生不认真填写而直接提交的应付形式的现象;最后,心理测试可信度不高,心理测评结束后会通过一些指标发现心理异常的学生,经过后续谈话和一段时间观察,发现很多学生没有心理问题,是因为在进行心理测试时态度不端正造成的。以上现象反映学生对心理测试的不重视,从而不能发现真正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并第一时间进行干预治疗。所以目前的心理测试存在有效度和实效性的问题,要想真正发现心理有问题的学生,需要通过老师、同学很长时间的观察和反馈。
三、心理育人“最后一公里”实施机制
(一)建立心理育人协同工作机制
高校心理育人协同工作机制对外要强化家校联系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正面支持作用,通过发挥学校的专业优势来服务社会,构建家校常态化联络机制。对内要建立具有“五位一体”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格局,推动辅导员班主任、专兼职心理健康咨询师和其他从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教师队伍协同。高校辅导员班主任要对“7个重要时间段”(即放假前、考试前后、开学前后、新生入学后、重大活动前后、季节交替前后和毕业生离校前)“11类学生”(即家庭经济困难、言行异常、性格内向、父母离异、家庭发生重大变故、本人有精神病史、直系亲属有精神病史、遭受重大打击、考试成绩急剧下降、失恋、网络痴迷的学生,特别是新生和毕业班学生),重点建立“五个一”,即“一名患者、一名领导、一套班子、一个方案、一抓到底”,以此来实现心理咨询和服务工作的协同运行。
(二)建立心理育人师资配备机制
教育部提出的高校师生比不低于1∶4000配备心理健康咨询师的要求,同时也提出了“以专职心理咨询师为骨干、以兼职心理咨询师为补充”的队伍建设思路,但面对日益增加的心理危机案例和心理咨询服务,高校要不断强化师资配备机制,应结合实际工作需要和实际情况,进一步提高心理健康咨询师的数量,优化专兼职相结合的队伍配置。第一,配置一定数量的专兼职心理咨询师,淮南师范学院目前有2名专职心理咨询师和10名兼职心理咨询师,基本满足师生配置比;第二,邀请学校心理健康咨询中心相关专家通过专题报告、讲座、座谈等形式,加强学院心理健康辅导员、专兼职辅导员的危机干预的意识和心理健康通识,提升学院心理健康育人工作队伍的综合能力;第三,建立起学生心理健康培训等相应的考核机制,辅导员班主任要切实履行责任,根据反馈结果及时对班级存在心理异常的同学进行谈心谈话并做好记录。第四,严格按照岗位同责、一岗双责原则成立学院心理危机事件处理小组,及时解决出现的心理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