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旋律文艺作品植入人才培养工程研究
作者: 班晓燕DOI:10.19980/j.CN23-1593/G4.2022.17.015
摘 要:在全球化浪潮影响下,各国文化软实力竞争日趋激烈。因此,要合理把握主旋律文艺作品突出的意识形态性和强烈的艺术性特征。认识主旋律文艺作品在陶冶人的情操,丰富人的文化生活,凝聚民族精神,夯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重要价值。在大数据时代利用微时代信息平台,开发主旋律文艺作品“三进”模式,培育主旋律文艺作品的创作英才。
关键词:主旋律;文艺作品;人才培养;大数据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2)17-0060-04
Abstract: Under the influence of globalization, the cultural soft power competition in various countries is becoming increasingly fierce.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grasp the prominent ideological nature and strong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heme literary and artistic works reasonably. It is important to understand the theme of literary and artistic works, to cultivate people's sentiment, to enrich people's cultural life, to gather the national spirit, and to consolidate the core socialist values. In the era of big data, the micro-era information platform is utilized to develop the three-step mode of thematic literary and artistic works, and cultivate the creative talents of thematic literary and artistic works.
Keywords: theme; literary and artistic works; talent cultivation; big data
创作的主旋律,是文艺作品的灵魂,文艺作品所宣扬的元素必须良性传递,被受众有效吸收,才能发挥文艺作品的正能量。在很长一段时期,有不少受众习惯把主旋律文艺作品与政治说教、枯燥乏味等同起来,对待主旋律文艺作品如洪水猛兽,采取敬而远之的态度。事实上,主旋律文艺作品无论是在面对当前各种社会思潮冲击的情形下,还是在人们价值观日趋多元的态势中,都能够积极引领方向,对于我国文艺事业发展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都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将主旋律文艺作品植入人才培养体系之中,以优秀的声、光、电结合的文艺作品为载体,强化“文以载道”的社会功能,润物细无声地将真理力量糅合到整个社会的人才培养体系之中,具有深远的社会影响。
一、主旋律文艺作品特征分析
主旋律文艺作品是指,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充分体现主流意识形态的革命历史重大题材或与普通观众生活相贴近的现实主义题材,弘扬主流价值观,讴歌人性人生的电影、电视、文章、话剧等文化艺术作品。主旋律囊括了历史和美学等范畴,将时代特征和美学特征完美融合是主旋律文艺作品的标杆。
(一)突出的意识形态性
主旋律文艺作品最清晰的特点即意识形态性。主旋律是一个动态、发展变化的过程,不同时代、不同国家地域、不同阶级会对主旋律有不同解释,但是在“动”之中它也有相对稳定的特征表现,即文艺作品必须高度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这几乎是每个时代主旋律文艺作品的共通之处。主旋律电影功能不仅在于为观众带来视听感官上的愉悦和心理上的想象与补偿,更在于在意识形态领域展现并提倡有益的价值观,对整个人类文明起到应有的推动作用[1]。如李斯的《谏逐客书》作为秦王朝的文艺代表作,在秦王朝提出钳制思想,控制文化的背景下写出,其反对驱逐客卿的观点阐释,契合了统治者的核心利益,被秦始皇称为立志高远、气势恢宏的佳作。至今仍然在文学史上地位突出的《孟子》《国语》等作品因为继承了儒家的仁政治世学说,被当时的统治者认同,所以被积极推崇,对于传播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发挥了重要作用;当代作为弘扬主旋律的社会主义文艺作品同样具有意识形态性,这种意识形态性突出表现为人民性,也表现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承。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文艺工作者应该牢记,创作是自己的中心任务,作品是自己的立身之本,要静下心来、精益求精搞创作,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我们必须把创作生产优秀作品作为文艺工作的中心环节,努力创作生产更多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优秀作品”。
(二)强烈的艺术性
凡是文艺作品都具有艺术性,但主旋律文艺作品最重要的魅力特征在于强过一般文艺作品的艺术性。“主旋律”一词源于音乐术语,它的最初释义是一部音乐作品或乐章的旋律主题。放而广之,人们将该概念运用到文艺作品,要求文艺工作者的创作要将艺术元素看做作品的重要成分,要反对作品的单一化、简单化、重复化,从作品的构思到内容,从作品的形式到表现手法,都要有极为丰满的艺术丰富性、艺术多样性和艺术独创性。如经典的主旋律影视作品《红岩》《祖国高于一切》以及2017年和2021年掀起收视狂潮的电视剧《人民的名义》和《觉醒年代》等作品,就是以更加细腻的艺术性、唯美性,在塑造“美”的表现过程中托起了“主旋律”,吸引和征服了广大观众,获得了具有持久力的赞美。文艺作品的主要特征是审美的,它们虽然包含政治、历史、道德、哲学等诸多元素,但是在其中能贯穿始终,发挥穿针引线作用的就是作品的艺术性。在当代散文与报告文学发展史上,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写下了重重一笔,他用深情而又娓娓道来的笔触,描述了发生在抗美援朝战场上一幕幕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魏巍的散文犹如“壮丽的诗”,这句话精准地概括了他那精湛的艺术技巧,也指出了主旋律文艺作品高于一般文艺作品的更高层次的文学审美价值。
二、主旋律文艺作品植入人才培养的价值
人才培养是关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百年大计,它是一项全社会应该凝心聚力的系统工程,涉及全社会的各个领域,具有覆盖面广,调控难,影响深远的特征。面对这样一项系统工程,更应该寻找积极有效的“切口”,用主旋律文艺作品的细微切入,去开启撬动整个人才培养的工程,为承担社会责任作出初步探索。
(一)陶冶人的道德情操的客观需求
新世纪以来,各国在意识形态、思想文化、价值观念等领域的碰撞和冲突日趋激烈。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物质文化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但精神文明建设却出现了些许滞后趋势。在这种背景之下,外来的“异质”文化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文化在激烈的较量中,出现了新的文化思潮,由此所带来的多元文化也一度横行。部分群体,尤其是涉世未深的青年人徜徉在物质带来的满足感中不能自拔,“艺术本身就是目的。把艺术作为手段以求达到某种别的、即使是最崇高的目的,那就等于降低艺术作品的价值”[2]。时代需要满载着正能量的主旋律文艺作品,而这些作品必须弄清楚一个问题——“引领、塑造什么样的人?”,只有以“人”和“人才”为目的导向,让作品有“人味”,作品才能在关键时刻起到价值观的引领作用。
主旋律文艺作品只有融入全社会人才培养方案和体系之中,突破学校的课程体系和校园文化生活,在全社会的各个层面,借助新媒体、自媒体等方式,通过大数据时代的信息资源优势,采取铺天盖地的渗透方式,融入现实生活,才能够长期陶冶接受者的情操。即所谓文艺育德,从培育个人之德做起,才能弘扬民族之德,构筑国家之德,才能通过搭建起系统的人才培养工程,从而,距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越来越近。
(二)丰富人的文化生活的客观需求
我国文学文艺历史源远流长,优秀成果异彩纷呈。从先秦两汉文学开始,每个时代都有满载其时代烙印的主旋律文艺作品,而且以各种不同形式示众,在人才培养中都起到了潜移默化的积极作用。例如《尚书》是中国第一部汇编古代文献资料的散文总集,是中国古代散文形成的标志;《诗经》是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第一座丰碑;战国时期的主旋律文艺作品《论语》,以其深厚的思想和积极入世的精神,影响了古往今来无数朝代和无数文人志士。“一首诗仅仅具有美是不够的,还必须有魅力,必须能按作者愿望左右读者的心灵[3]。”这些作品通过人们的口口相传,或进官学、进私塾等方式,融入到一个社会的人才培养体系之中,奠定了整个我国儒家传统文化的基础。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中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巴金的《激流三部曲》等主旋律作品,总在影响青年、滋润青年,丰富人的文化生活,让人们在世事无常的缝隙里找到精神和心灵的净土,能够停下来小憩。“艺术欣赏中的情感是一种审美情感,在这种情感中,包含着对真理的深刻体验,审美情感始终意味着我们作为接受者的一种精神的提升,即提升到了认识和感悟超越性存在的真理境界。[4]”
在社会转型期人们之间的利益开始出现分层,出现了不同群体在文化认同上的分化。在多元文化的碰撞中,不同人群开始了渐进性的,自发式价值选择以及文化取向上的分流,这种现象也是社会转型期出现的正常现象,主旋律文艺作品的价值就在于,它如同在多元文化中流淌出来的一股涓涓清流,能够面对复杂的社会形势,用一种蓬勃向上的精神力量引导大众,以一种清远温暖的姿态温暖大众。把“人”的自发文化选择,引领为自觉的文化选择,让接受者感觉到文化选择的方向,最终达到把“人”化为“才”的育人目的。主旋律文艺作品是百花齐放之上的阳光,是百舸争流中的航标。我们应当认识到优秀的主旋律文艺作品的抓手地位,在丰富人们文化生活的实践中,引导人才培养的正确方向,把好主阵地,让主旋律发挥主导作用,改善政府文化,引领精英文化,丰富校园文化,提升草根文化,在主旋律文艺作品引领下真正做到人的文化生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三)凝聚人的民族精神的客观需求
类似命运、爱等这样的字眼在日常生活中是理性的概念,我们无法直接体验到他们,而在艺术作品中,这些抽象的概念被直接呈现出来,使我们能够直接领会到。按照海德格尔的话说,就是“存在被澄明了”[5]。主旋律文艺作品能够直观地将民族精神等抽象的概念澄清出来。民族凝聚力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内部强劲有力的、持续不断的向心力,是在基本目标一致前提下的一种团结奋斗的力量。提升民族凝聚力更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灵魂所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艺创作与传统社会文艺创作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表现为意识形态性与产业性的双重属性,以及追求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强调指出:“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善于从中华文化宝库中萃取精华、汲取能量,保持对自身文化理想、文化价值的高度信心,保持对自身文化生命力、创造力的高度信心,使自己的作品成为激励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不断前行的精神力量。”这些表述不但有力阐明了党对文艺发展客观规律的深刻认识,也进一步揭示了主旋律文艺作品在文艺事业中难以取代的地位。文化自信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时代课题,也是对主旋律文艺作品提出的更高要求。主旋律文艺作品诠释的是一个时代文艺繁荣勃兴的高度,彰显的是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力度,反映的是一个民族文艺经典化的深度。
目前西方很多国家把日益强大的中国看成潜在的敌人,大力推行中国威胁论。我们更加需要有属于本民族的民族风格和气派,要彰显坚不可摧的民族精神。即全社会培养的人才是“中国人才”,而不是打上他国标签和内涵的所谓人才。我们的人才从其血脉中就要植入中国特色,把几千年的文化传承,民族精粹在每个人的血液中彰显,并且通过其实际行动践行和外化。这就更需要借助有效的文化载体,搭建民族精神植入人才培养体系的桥梁,需要主旋律文艺作品用昂扬的态势引领管理者、教育者站在时代潮头,用自身对民族精神的深刻感悟,把自身的理解与主旋律文艺作品中的民族内核同步起来,共鸣起来,用恢宏有力的声音把民族凝聚力融入人才培养实践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