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类“大创项目”质量提升路径研究
作者: 蓝毅 刘伟钦 刘带摘 要:为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提升人才国际竞争力,国家推出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以下简称“大创项目”),以期通过开展双创实践实现高质量人才培育目标。为此,文章从理工类大学生维度出发并结合相关理论,指出高校理工类“大创项目”实际操作环节面临的诸多问题,具体包括不同项目类别比例失衡、结项率偏低、研究成果质量不高、研究经费报帐困难、成果孵化率和商业化程度偏低等内容。为了全方位提升“大创项目”质量,建议选择提供强有力的实践平台、强化项目过程管理、吸收优质生源、开拓经费筹集渠道、提升项目孵化率和商业化水平等路径。
关键词:理工类;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质量;提升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2)21-0049-04
Abstract: In order to cultivate innovative and entrepreneurial talents and enhance th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of talents, the state has launched a college student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training program (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the "Dachuang Project"), with a view to achieving the goal of cultivating high-quality talents through the implementation of innovative and entrepreneurial practices. Therefo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college students and combined with relevant theories, this paper points out many problems in the practical operation of "Dachuang Project" in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t includes the imbalance of the proportion of different project categories, the low completion rate, the low quality of research results, the difficulty in reporting research funds, the low incubation rate of results and the low degree of commercialization, etc..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Dachuang Project" in an all-round way, it is suggested to provide a strong practice platform, strengthen the project process management, absorb high-quality students, open up funding channels, and improve the project incubation rate and commercialization level.
Keyword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Training Program for College Students; quality; improvement path
在时代发展进程中,创新创业项目凭借对经济的带动作用,越来越成为国内外重点关注对象,且在国际竞争中占据核心地位[1]。经过十余年发展,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已取得一定成效,如教育部每年都组织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申报工作,创新创业课程已成为高校的必修课等。为更好发挥创新创业项目在推动经济快速发展中的作用,我国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战略理念。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我国进一步明确创新创业的发展引领定位,并将其视作现代经济体系的重要支柱。高校作为人才孕育的重要摇篮,在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强化我国竞争能力方面担负着关键角色[2]。尤其需要看到的是,理工类大学生凭借自身丰富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成为高校创新创业的主力军。但同时也要看到,部分高校理工类大学生选择传统、技术难度较低的项目,与社会所期待的大学生能在新行业、高科技领域中拓展新视野有较大的偏差。究其原因,此类理工类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仍以传统课堂为主,尚未结合本校优势专业进行实践。这样一来,理工类高校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与专业教学难以融合。因此,深入研究高校理工类大学生参与“大创项目”面临的现实困境,并提出提升“大创项目”质量的优化策略,对培育创新创业人才、提升人才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一、“大创项目”相关理论概述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迈入新常态阶段,国务院将创新创业驱动战略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决策方针[3]。在此背景下,作为国家高级人才培养体系中的主力军——大学生,高校对其的综合教育培养水平,直接关乎整个国家的创新创业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某种意义而言,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振国家发展水平的关键突破口。一方面,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可助力大学生实现从抽象到具体、从单一到多元、从封闭到开放、从现实到未来的学习转变[4]。通过创新创业教育,学生接受到更高层次、更具超越性的素质教育。通过由量及质的教育飞跃,高校可培养出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可面向未来的高水平人才。另一方面,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可助力大学生实现由指定到自由、由片面到多维、由理论到实践的发展转变[5]。通过创新创业教育,大学生可提升自身学习积极性、主观能动性、自主创新性等实践能力,可更好开发自身潜能,为其将来立足社会打牢基础。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内涵
“大创项目”可依据侧重点不同,划分为创新训练项目、创业训练项目和创业实践项目三大类型[6]。其中,创新训练项目是指在校大学生在指导老师帮助下,自主完成具备创新性的项目立项设计、研究、成果展示、交流报告等整体环节。创业训练项目是指在校大学生组建的团队在指导老师带领下,充分发挥自身职能,参与创业项目的计划编制、可行性分析、模拟运营及成果报告等全部环节。创业实践项目是指在校大学生组建的团队在学校及企业双师指导下,以创业训练成果为基础,展开创业实践活动。在这种实践环境下,各地高校始终坚持以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为载体,构建与之匹配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与实践体系。由此持续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力,进一步升级人才培养能力。不仅如此,各类高校在打造省级创新创业项目培养基础上,不断推进学生团队申报各类创业项目,并且组织有条件的大学生团队参与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鉴于此,高校以强化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国家创新型高端人才为宗旨,依托教育部、财政部等多方支持,组织开展“大创项目”研究。
(三)理工类“大创项目”质量
理工类学科是对人与世界之间的关系进行极致探讨的综合学科,这也是与以理论知识总结为主的文科之间的重要差异所在[7]。理工科大学生经过高中时期的长期学习及操作能力培养,具备较高专业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因而,理工类大学生可在契合时代技术发展的前提下,凭借高水平的操作能力进行创新创业领域的实践探索。故此,理工类“大创项目”可作为一项重要指标衡量项目质量的高低,切实反映出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优劣。
依据项目实施原则和项目操作进程的差异,高校一般将项目质量分为过程质量与结果质量两大类[8]。综合而言,高校理工类“大创项目”质量评估可按照两种标准:一是客观标准,即学生的大创项目是否达到规定水平;二是主观标准,即学生的大创项目是否满足人才培育及自身发展的主观需要[9]。与此同时,高校理工类“大创项目”质量还可因表现水平的异同划分为两类形式,一是内在表现,即“大创项目”是否有价值且符合人才培养目标;二是外在表现,即“大创项目”规范程度、等级水平高低以及成果数量多少[10]。
二、地方高校“大创项目”研究面临的困境
(一)创新类和创业类项目比例失衡
现阶段,创新类和创业类项目在高校理工类立项项目中存在显著失衡问题。据网络公开统计数据显示,2012-2020年间,高校理工类大学生参与的“大创项目”立项总量达到146 617项。而在全部立项项目中,创新训练项目比例高达83%,创业训练和创业实践项目占比较低[11]。究其原因在于,高校对于理工类“大创项目”培育时,仅注重对创新训练的引导与培养,而对创业训练与创业实践一带而过[12]。在此背景下,高校理工类大学生往往受课程任务目标的侧重以及双创环境的影响,较多关注创新训练领域的能力培养,且在创业训练以及创业实践领域则投入精力相对较少,进而衍生出创新类和创业类项目比例失衡现象。
(二)“大创项目”结项率偏低
因大学生自身及环境限制,“大创项目”研究未能如期完成现象频发[13]。一方面,这部分学生群体属于激情参与大创项目研究,无法如期结项。在“大创项目”立项之初,高校理工类大学生极易受火热的研究气氛影响,进而激情参与其中。在此情况下,部分高校理工类大学生对于个人学习与项目研究时间分配较为随意,且缺乏具体、可操作性的执行规划,促使其无法准确把握项目研究进度,进而造成“大创项目”无法如期完成结项任务。另一方面,这部分群体因功利性目的参与“大创项目”研究,未能如期结项。高校理工类大学生往往注重项目结果带来的奖励,而非创新创业活动本身。在此背景下,部分高校理工类大学生不能将全部精力投入到项目研究进程中,致使自身创新创业能力受到局限,且常因责任感观念匮乏而发生“大创项目”未能如期完成的现象。
(三)“大创项目”研究成果质量整体不高
一定程度而言,“大创项目”研究成果的质量高低决定了该研究项目的价值所在。然而高校理工类“大创项目”存在产出数量较少,整体研究成果偏低的问题。一方面,“大创项目”研究成果的产出数量较少的原因是高校理工类大学生参与“大创项目”的功利心比较强,项目研究投入精力有限。这是导致“大创项目”研究质量不高,成果数量较低的重要因素之一。此外,高校理工类大学生受温室培养环境影响,心理承受能力有限,常因自身思维限制及耐力缺失于中期研究环节放弃,进而导致项目产出数量较少。另一方面,“大创项目”研究成果质量偏低的原因是在高校理工类大学生完成的“大创项目”研究成果中,以论文形式进行成果表述的数量较多,而以专利与创业公司注册为成果展示的则占比偏低。此时,高校理工类大学生对于“大创项目”的研究多集中于理论实证,而关于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提升则相对较弱,致使项目研究成果整体质量不佳。
(四)“大创项目”经费使用困难
“大创项目”的开展并非简单研究行为,而是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打造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其研究经费的使用程度决定了该研究项目开展的顺利与否。现阶段,高校理工类“大创项目”凸显出经费使用困难问题。原因在于:一方面,经费与项目严重失衡。支持相较于庞大的学生群体,创新创业计划项目经费因资助数额及资助项量有限,凸显出经费与项目严重失衡问题。对于高校而言,双一流高校获得支持经费的金额及项目数量较高,而地方高校则资助较少。另一方面,经费支出效率低下。高校在对理工类“大创项目”资助时,往往因自身重视程度缺失,致使实践配套设施缺位,经费支出效率低下。此时,因高校缓慢的经费支出效率,理工类大学生在进行创业类项目实施时,通常会遭遇到实施平台受限问题。这种情形下,大学生参与创业类项目的机会无疑会大幅减少,进而影响了学生积极性。
(五)“大创项目”成果孵化率和商业化程度偏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