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背景下地方院校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建设探讨
作者: 谭延亮 唐建锋 莫贻香摘 要:从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目标定位出发,针对专业硕士培养存在的普遍问题,从教学模式、保障条件和产教融合育人三个方面提出聚焦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构建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教学体系。教学体系设计中,以突出“实践性”“职业性”“应用性”的“三性”建设思想,驱动学生从“做中学”,并探讨案例教学、项目教学、“课工场”三种教学方式的特点与作用;在保障条件方面,提出提升导师实践育人能力,建设教师队伍的方法,探讨基地建设和管理制度建设的具体措施;产教融合育人方面,提出校企“双主体”联合育人,构建产教融合育人联盟,多方联合建立产教融合基地的初步设想。
关键词:实践创新能力;教学体系;产教融合育人;培养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2)22-0038-04
Abstract: Starting from the orientation of the full-time engineering master's training goal, in view of the common problems in the professional master's training, it proposes to focus on the cultivation of practical innovation ability from the three aspects of teaching mode, guarantee conditions and the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 to build a full-time engineering master's graduate teaching system. In the design of the teaching system, the "three characteristics" construction ideas of "practicality" "professionalism" and "applicability" are emphasized to drive students to learn by doing, and three types of case teaching, project teaching and "class workshop" are discussed.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functions of teaching methods in terms of guarantee conditions, methods for improving the ability of instructors to practice education and building the teaching team are proposed, and specific measures for base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system construction are discussed; for the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schools and enterprises are proposed. In the aspect of the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tentative idea of the "double main body" joint education between schools and enterprises,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and education alliance,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integration base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by multiple parties.
Keywords: practical innovation ability; teaching system;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 training system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随着“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双一流”建设的提出和实施,我们清晰地认识到:创新是首要动力,创新驱动实质是人才驱动。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高质量阶段,社会需要具有应用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专业人才,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这类人才培养的主要渠道。在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中,作为培养主体的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则更侧重于工程应用,主要是为社会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然而,面对科技与经济发展的新要求,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还存在一系列较为典型的问题,特别是地方高等院校,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正在逐步展开和完善,怎样在“双一流”背景下,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解决存在的问题,全面提升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是一个必须重视和值得探索的课题。
一、地方院校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现状和主要问题
相比欧美等发达国家,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存在起步晚、理论基础差、模式单一等问题。近几年,我们也充分认识到,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很多地方院校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没有自己的独特体系,与学术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大体相同,需进一步改进。实践课程教学的实施效率不高,不能有效完成培养学生运用专业理论解决实践问题能力的目标。具体体现在:(1)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与学术型工学硕士的课程体系基本相同,基本上在工学硕士的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再加一门专业实习课,大部分课程的内容缺乏专业应用实践性,职业培训课程缺乏;(2)专业实践教学与管理问题居多,不尽如人意。全日制工程硕士学生来源主要是应届本科毕业生,欠缺工作经历。然而地方院校,从观念上重理论学习,轻实践教学,专业实践存在走过程现象,专业实践内容不能较好地对标相应职业所需的应用技能,实践教学对人才培养的职业适应性不强。校外导师常常是挂名不务实,实践教育的组织管理存在课程考核和监督管理不严格,流于形式等;(3)实践教学条件不好,专业实践基地建设的质量和数量不能满足实践教学的要求,地方院校、企业对实践基地协同管理的激励措施仍需逐步完善;(4)地方院校全日制工程硕士学位论文与学术型硕士学位论文的要求没有差别,学位审核监管重论文轻工程、轻应用。
二、解读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目标定位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主要针对社会特定职业领域需要,培养具有较强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能够创造性地从事实际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创造性”三个字表明对专业学位研究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要求有了进一步的提升。而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就是针对工程建设实践领域,培养专业理论知识扎实的高层次高素质的应用型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从学位内涵来说,是职业性与学术性的高度统一,因而“职业背景”和“实践应用创新能力”是包括工程硕士在内的专业硕士培养的特色。
笔者结合全日制工程硕士人才特点,目标定位,针对地方院校人才培养中出现的问题及原因进行反思,从工程硕士培养的教学模式、教学保障条件以及加强与政府、企业行业的联系探究产教融合育人等方面进行研究,完善培养体系的建设以适应当前对全日制工程硕士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要求。
三、聚焦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构建新型教学模式
(一)完善教学课程体系建设,突出课程的实践性和应用性
全日制工程硕士在校期间核心教育环节便是课程教学。课程体系是工程硕士人才培养目标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体现。根据工程硕士培养目标定位,课程体系建设应聚焦“职业背景”和“实践创新能力”。课程教学内容应同时注重“职业领域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掌握和理论知识应用的实践。理论的掌握是为了应用,应用是为了适应新时代职业能力与素质要求。而职业能力和实践应用创新能力主要通过实践性教育来培养。针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培养实践创新能力为核心,课程体系的构建充分体现教学的对学生适应未来工作实践、应用和职业服务的特点[1]。
1. 建设优质理论课程,扩大课程的选择性
全日制工程硕士在选课时局限性大且可选择的课程范围小,符合其研究方向的课程较少并不利于其知识体系的构建。学校应持续支持研究生课程建设与开发,购置相关课程的课件及其电子资料,建设网络课程,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优质专业理论课程内容建设应注重理论应用于实践、综合运用等引导。在选课环节,给予学生较大的自由度。适当放开专业型硕士的选课限制,学生可以基于不同的研究方向选择不同类型课程,使其所选课程尽量与研究方向保持一致,真正做到因材施教[2]。
2. 多种措施开发实践性课程
在课程体系中加大实践类课程比重。加大实践课程的校企共建力度,实践课程的设置与开发可以邀请相关行业的部门或实践基地单位进行联合开发、编写教材,通过解决职业领域技术问题和协同创新项目来完善课程内容。开发未来技术是构建全日制工程硕士课程实践性的关键。建设虚拟仿真实验工场。虚拟仿真实验工场通过虚拟技术生动逼真呈现工作环境和工作内容,学生通过虚拟仿真实验工场的实践操作,获得现场工作实践的体验,加深对职业所需工作内容和所需技术认识。健全机制,促进协同创新,加强校内院系合作或校-校合作,高校联合开发实践性课程。
3. 增加职业教育和实用性课程
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的课程体系应与职业发展紧密相连,课程教学应能满足职业对专门应用人才知识与能力的需求,因而需要根据职业对人才的要求,增加培养实用技术与方法的课程,突出对相应行业、职业领域所需的专业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与方法的教学,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另外,还需面向工程硕士开设就业指导培训课程,帮助学生在进入职场前完成职业人身份转换[1-2]。
(二)创新教学方式驱动学生“做中学”
实践教学活动中应注重以学生为本、以能力为本,从问题出发,把培养学生在实践工作中解决问题的能力放在教学的首位。要充分创造教学活动条件,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体验知识的应用条件和应用方法,培养他们的专业应用能力和适应职业的综合能力[3]。因此,应根据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的课程特点,灵活地采用注重实践性教学的方法,如案例教学、项目教学、现场研究等教学方式,以驱动学生通过主动实践来完成学习,达到培养要求。
1. 案例教学方式。案例教学是教师在讲授课程时,用适当课时结合课程章节呈现一个真正的应用案例,让学生了解课程理论应用的领域、应用成果,并引导学生掌握理论应用于实践的方法和思路,是将应用实践引入课堂教学之中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中,教师呈现案例,学生处于主动地位,学生对案例中的应用思路、方法、成果进行积极地分析、交流与探讨。教师是案例教学中的组织者、引导者和画龙点睛的评论者。案例学习的焦点是用专业理论知识解决案例问题[4]。
案例教学因为案例中应用的生动性,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案例教学能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实践应用思维习惯和应用能力。案例教学充分诠释教学对学生实践创新应用能力培养,对推动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具有重要意义。
2. 项目教学方式。教师模拟实践环境设计一个项目任务,让学生自主独立完成,包括收集相关信息、设计方案、实施方案、项目成果展示及评价等。整个教学过程特点是理论与实践高度关联,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是项目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和帮助者。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运用一个或多个学科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去完成项目任务,由于实际环境的复杂性,在完成项目工作各个阶段与环节中,会不断出现新的困难和问题。在问题和困难的驱动下,学习者检查和评估自己的方案是否科学,找出错误和不足,进行纠正,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来解决出现的各种实际问题。在这种反复的理论和实践对接融合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理论知识、专业技能、解决实践问题方法与能力、学习新知识的能力,通过反复内化与不断积累而螺旋上升。基于项目的学习能够带来教学文化的改变,能够增强跨学科通用技能,扩大视野、突破自身的学科限制,激发学习者创新探索欲望,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项目教学实践表明,通过基于项目的学习,工程硕士的知识综合性运用解决实践问题能力、独立思考能力、沟通与合作能力都得到较大的提升,自信心、规划与执行力、攻坚克难的意志力与待人处事的良好品质都得到了锤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