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个认同”教育融入预科英语教学的实践研究
作者: 王英摘 要:少数民族预科生的“五个认同”教育,不仅关系到学生个人的健康成长和成才,而且关乎民族地区稳定发展及国家安定统一。文章在概述民族预科“五个认同”教育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结合课程思政实践,探讨“五个认同”教育融入预科英语教学何以必要、何以实现,以期为民族预科切实提高“五个认同”教育实效提供有益启发,拓宽预科英语课程思政的思路。
关键词:“五个认同”;预科英语;实践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2)22-0042-05
Abstract: As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not only to their personal growth and development, but also to stable development of minority areas and national stability and unity to strengthen the education of "five identifications" among ethnic minority students in preparatory stage, this paper sketches out the current status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five identifications" education in preparatory education stage and, based on its author's practice, explores why it is necessary to integrate "five identifications" education into English course of preparatory stage and how that can be done effectively, inspiring more thoughts on how to enhance the actual effect of "five identifications" education through English teaching with ideological-political elements.
Keywords: "five identifications"; English course of preparatory stage; practical research
2015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必须全面正确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加强民族团结,不断增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从那以来,高校“五个认同”教育逐渐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笔者在中国知网(CNKI)通过“主题”条件检索“五个认同”“大学生”,统计到:截至2021年6月,共发表大学生“五个认同”教育相关论文48篇,其中,专门研究少数民族大学生“五个认同”教育的有16篇,占33.3%,而关于少数民族预科生“五个认同”教育的论文仅1篇。可见,少数民族预科生“五个认同”教育研究尚未得到应有重视,亟待关注。另一方面,对现有民族院校“五个认同”教育相关研究,或分享“五个认同”教育先进经验和做法[1],或从“五个认同”教育的重要意义、实践原则和策略路径等方面展开探讨[2-4],对民族高校加强和改进“五个认同”教育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然而,现有研究基本未跳出思政课程领域范围,未将视野扩大到课程思政的“疆域”,也就使得民族高校难以摆脱“五个认同”教育难落实处、难收实效的困局。为此,本文在课程思政背景下,结合自身调研和课程思政实践,在概述民族预科“五个认同”教育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探讨“五个认同”教育融入民族预科英语教学何以必要、何以实现,以期为民族预科切实提高“五个认同”教育实效提供有益启发,拓宽预科英语课程思政的思路。
一、民族预科“五个认同”教育现状及存在问题
少数民族预科教育(以下简称“民族预科”),是党和国家根据民族地区实际,为夯实少数民族学生的基础文化知识、加强基本技能训练,以便更好地适应高等院校本科阶段的学习而开设的一种教学班制度,是民族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教育的特殊组成部分[5]。“五个认同”是维护民族团结、确保国家繁荣和民族地区稳定发展的重要思想基础,是凝心聚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有力精神保障,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要求。笔者在广西民族大学少数民族预科生中做了民族预科“五个认同”教育现状调查,来自壮族、瑶族、苗族、回族、侗族、毛南族、仫佬族7个少数民族,9个行政班共320名预科生参与调查。调查结果表明,民族预科重视对少数民族预科生的”五个认同”教育,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以下问题。
(一)少数民族预科生的“五个认同”教育明显不足
从供给侧看,少数民族预科”五个认同”教育不成系统、不够频繁。大多数民族预科院校依托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等思政课开展“五个认同”教育,未形成系统的“五个认同”课程体系,“五个认同”专题教育明显不足。对于“您的思政课老师在课堂进行‘五个认同’专题教学的频率如何”,仅有17.19%的受调查者选择“非常频繁”,53.12%选择“经常”,选择“偶尔”和“从不”的达29.69%。从需求侧看,少数民族预科生对“五个认同”不甚了解,对自身“五个认同”认知、情感和行为水平评价较低,但乐于接受“五个认同”教育,希望“五个认同”教育更具实效。对于“您是否了解‘五个认同’的具体内容”,选择“非常熟悉”的仅占7.81%,选择“比较了解”的占41.56%,而选择“略知一二”和“完全不了解”的高达50.63%。对于“如果您对您自身‘五个认同’认知、情感和行为水平进行评价,您对自己的评价是”,仅48.13%的受调查预科生选择“思想、情感和行为上都能做到‘五个认同’”。对于非强制回答开放性问题“您对‘五个认同’教育有何建议”,约25%的受调查者建议:希望教师加强对预科生的“五个认同”教育,并提出各学科教师根据学科特点融入“五个认同”教育、多组织相关实践教学活动等好建议。
(二)思政课主渠道效果不尽如人意
目前民族高校“五个认同”教育方法主要是将“五个认同”思想融入到思政课堂教学中,这种方法沿袭了传统课堂讲授的教学方式[3]。作为“五个认同”教育主渠道的民族预科思政课,仍然以理论灌输、传统说教、案例讲解为主,课程缺乏吸引力、学生被动接受,无法引起学生的共鸣,也就难以入脑入心。对于“您对思政课老师开展‘五个认同’等思政教学的总体评价”,有21.56%的受调查者选择“理论传授,灌输说教”,31.56%的选择“结合案例,容易接受,但入脑不入心”,仅有42.81%的选择“经常让学生探究、合作学习,入脑入心”。值得注意的是,尚有4.07%的选择“对思政课不感兴趣,很少认真听讲,不好评价”。这说明部分少数民族预科生对思政课缺乏兴趣、重视不够,学习目标仅仅是为了通过课程考试,而非思想素质提升,导致“五个认同”思政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三)专业基础课教师未与思政课教师形成“合力”
这里所提“专业基础课”是指预科阶段除思政课以外的,包括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未来专业相关课程,以及英语、语文、计算机等通用基础课程。立德树人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指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不可割裂……要紧紧抓住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让所有高校、所有教师、所有课程都承担好育人责任,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因此,民族预科的各专业基础课教师,应充分发挥课程的思政育人功能,将“五个认同”思政教育融入课程教学中。然而,现实情况是,专业基础课教师并未充分发挥课程的育人功能,未能与思政课教师“同向同行”,形成合力。对于“您的专业基础课老师是否在课程教学中融入设计‘五个认同’课程思政教学活动”,仅16.25%的受调查者选择“总是”,38.13%的选择“经常”,选择“偶尔”和“从不”的达45.62%。可见,《纲要》要求的“所有课程都承担好育人责任,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远未落实。
二、“五个认同”教育融入民族预科英语教学何以必要
(一)是民族预科切实提升“五个认同”教育实效的现实需要
肩负着民族团结教育特殊使命的民族高校,是新时代我国开展“五个认同”思想教育和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前沿阵地[3]。民族预科作为党和国家民族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切实加强对少数民族预科生的“五个认同”教育,提升教育实效,铸牢少数民族预科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当前,国际形势复杂,各种思潮交锋碰撞,境内外敌对势力打着民族、宗教、人权的幌子,常常以意识形态渗透的方式,蛊惑、诱导青年做出破坏民族团结、危害社会稳定的危险举动,以达到破坏民族地区和谐稳定与国家统一的目的。民族院校预科生,尚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且从相对闭塞的偏远民族地区初入大学,对周围的新鲜事物充满好奇,涉世不深,极易成为敌对分子的渗透对象和利用目标。如果对预科生的“五个认同”教育不到位,那么,预科生在关键一年过渡期倘若没有形成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历史观和文化观,那么在本科阶段就很难纠正、扭转;再者,他们很难做到立场坚定、思想统一,很可能被敌对势力拉拢利用,不仅危害自身成长,而且威胁到民族地区稳定和国家安定统一。因此,只有在预科英语等专业基础课中融入“五个认同”教育,以隐性教育的方式,润物无声,与思政课形成合力,久久为功,方能使”五个认同”教育入脑、入心、见行。
(二)是实现新时代民族预科英语课程功能和目标
的有效途径
新时代,民族预科必须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社会形势,“针对少数民族学生素质水平普遍提升和高等教育需求多样化的现实,从追求数量优先以‘补’为主的办学目标,转变为切实提升教育质量以‘预’为主的办学目标中来”[6]。“预”不仅包括知识能力的“预”,还包括思想素质的“预”。新时代民族预科英语课程,作为高中英语到大学本科英语的“过渡”课程,强调以“预”为主,就要对标代表新时代大学英语发展方向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20版),明确自身功能和目标,从而确保与大学本科英语精准对接,确保预科生能够顺利适应未来的英语学习和成长发展。
“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增强跨文化交际意识和交际能力,同时发展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培养人文精神和思辨能力,使学生在学习、生活和未来工作中能够恰当有效地使用英语,满足国家、社会、学校和个人发展的需要”[7]。基于此,新时代民族预科英语课程,不但起着巩固中学所学英语知识所谓“补”的作用,而且应更加侧重发挥“预”的功能,着重培养学生“用英语讲述中国故事”的英语输出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以文化人、以德育人”,加强价值塑造,培养家国情怀,为预科生未来学习和发展做好铺垫。
少数民族预科生在课堂内外、线上线下学习英语、主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形形色色的文化观和价值观,其中不乏与“五个认同”背道而驰的思想观念,也难免碰到用心险恶的各种敌对势力,这就要求预科英语教师以适当的方式,引导学生结合现实,思考对比中西文化、政治体质、经济制度等,发现和感受我国的文化优势、制度优势、政治优势等,从而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鉴于此,在预科英语教学中,以教师启发、学生合作探究、英语输出能力训练相结合的方式,融入“五个认同”教育,在英语知识学习和能力提升中实现价值熏陶,从而实现新时代预科英语课程的功能和目标,提升课程内涵。
三、“五个认同”教育融入民族预科英语教学何以实现
《纲要》指出:“要深入梳理专业课教学内容,结合不同课程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因此,民族预科英语教师应结合英语课程特点,对标新时代预科英语课程的功能和目标,从精选教材,深入挖掘“五个认同”育人元素;以学生为中心,在显性英语输出能力训练中实现“五个认同”隐性教育;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融“五个认同”于英语教学全过程三方面努力作为,实现在预科英语课程中有机融入“五个认同”教育,确保教育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