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宣讲形式推进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作者: 寇建宏 段小艳摘 要:通过数据资料表明:听过宣讲的多数大学生对宣讲团的认同程度较高,对宣讲实现德育效果有待提升。为此概括和分析影响大学生宣讲团实现德育功能的制约性因素,并从宣讲内容、宣讲员、宣讲形式、宣讲效果、制度保障等方面对提升宣讲实现德育功能的路径进行探析。
关键词:大学生宣讲团;宣讲;德育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2)22-0047-04
Abstract: The data show that most students who have heard give a high degree of identification with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propaganda group, and the moral education effect of propaganda group needs to be improved. Therefore, this paper summarizes and analyzes the restrictive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realization of moral education function in the propaganda group, and probes into the ways to improve the realization of moral education function in the propaganda group from four aspects: the content, the lecturer, the form and the effect of the propaganda.
Key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propaganda group; propaganda; the moral education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成立应大学生思想实际需要而生的教育新形式大学生宣讲团,成为了包括高职院校在内的高校开展德育工作的有益尝试。大学生宣讲活动,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客体,由学生以同龄人的身份来引导和启迪学生的思路,对高职院校德育工作起到了促进作用。
一、大学生宣讲团实现德育功能的现状分析
大学生宣讲团宣讲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作为受众群体学生的价值导向,也直接决定了宣讲活动德育效果和水平。只有大学生宣讲团的德育功能实现,才能引导校园文化对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到行为都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课题组以昆明卫生职业学院大学生宣讲团(以下简称“大学生宣讲团”)的宣讲员和宣讲对象为研究对象,先后共发放给宣讲团成员调查问卷180份,有效回收169份,回收率93%。发放给宣讲对象调查问卷2 638份,有效回收2 504份,回收率95%。通过现场问卷调查和随机访谈形式,对大学生宣讲团实现德育的效果进行了现状分析。
(一)宣讲团认可程度状况分析
调查发现,听过宣讲的多数学生对宣讲团的认同程度较高。当被问及宣讲团成立的必要性时,85.72%的学生希望在校园内设立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宣讲团队,仅有4.8%的学生认为没有必要成立;92.08%的学生认为成立宣讲团,对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有助益。在“您加入宣讲团成为一名宣讲员时,感受如何”问题调查中,87.14%的宣讲员心怀自豪,会做好带头,会继续努力,86.08%的宣讲员会更好地传播思想,助力高职院校思政育人工作,93.45%的宣讲员表示加入宣讲团,既符合自身兴趣,又可以传播正能量。这表明学生群体对思想政治教育类宣讲社团的存在认可程度较高。再有,该大学生宣讲团2017年11月成立,由20余名优秀学生干部组成,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将时事热点与学生自身成长结合起来,用生动有趣的方式满足高职院校以德育人的教育理念。从发展前景来看,75%的学生表示宣讲团的未来发展前景不错,既有来自学校党委的师资支持,又有学生代表为骨干,在校园内已得到发展,并形成了一定规模。仅有3.65%的少数学生认为前景难测,现在的发展可能就只是一时有利。在关于“您为什么喜欢宣讲团”问题的个人访谈中,听过宣讲的学生表示:“选择同龄人宣讲的方式生动有趣,尤其是宣讲内容利用了我们身边常见的事例,来解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含义,原来看似抽象的理论就在我们周围”。“自从听了以对话形式的话剧来表达宣讲主题后,对宣讲团非常感兴趣,希望能够加入并成为当中一员”。可见,大学生宣讲团在学生群体中的认可程度处于上升期,未来有很大成长空间,说明了发展大学生宣讲团助益实现德育功能有重要作用。
(二)宣讲效果情况分析
为及时了解宣讲效果,课题组专门设计了两种追踪反馈调查,分别是问卷调查和个人访谈。每次宣讲结束后,均会发放给宣讲对象针对宣讲后的调查问卷,询问对本次宣讲的满意程度。在统计“您是否满意宣讲团的宣讲内容和方式”的数据中发现,有38.69%的学生选择了比较满意,32.56%的学生选择了满意,24.52%的学生选择了不太满意,4.23%的学生选择了不了解。在统计“您满意宣讲团宣讲的理由”的数据中得到,92.54%的学生表示听完宣讲后精神振奋,能激励个人树立人生目标,明确人生方向;85.07%的学生表示宣讲员仪表得体大方,语言表达清晰;74.63%的学生表示宣讲主题不仅紧扣国家时事政治,又有与同龄人经历有关的事例,代入感很强;66.42%的学生表示宣讲员和主持人能调动现场气氛,提高聆听的积极性。可见,宣讲起到了将党创新理论的宣传和学生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相融合的积极作用,表明了宣讲形式实现德育功能有一定效果。
当被问及影响宣讲效果的主要因素时,22.06%的学生认为宣讲成员素质有待提高,31.96%的学生认为宣讲内容要深入学生群体实际,24.45%的学生认为宣讲形式不够灵活多样,还有21.53%的学生认为宣讲员的语言表达不够简单直白和通俗易懂。由此看出,宣讲效果要结合多因素进行下一步探讨。
(三)宣讲形式情况分析
数据统计显示,在关于“您喜欢的宣讲形式”调查中,线下观看方式受欢迎程度排在前列,占据68.3%,线上观看录播宣讲视频占比仅为31.7%。说明面对面的宣讲形式接受程度最高,宣讲效果也最佳。在面对面的宣讲形式调查中,关于暖场、宣讲、串场和互动交流四个环节的喜欢程度调查如下:正式开始之前,暖场是为营造开场氛围,选择喜欢“故事式”“幽默式”和“引用式”的开场方式占比分别是35%、38%和27% ;宣讲是正常宣讲的重要环节,根据主题宣讲,被分成角度不同的片段,利用串场将各个小片段连接起来,最后由宣讲员们将不同小片段通过语言魅力表达出来。关于“听宣讲员宣讲过程中,您感兴趣并愿意听下去的理由”的问题调查中,19.57%的学生表示喜欢紧扣主题,理论阐述,34.38%的学生表示喜欢口头表达清晰,语言风趣幽默,30.47%的学生表示喜欢同龄人讲同龄人的所思所感所悟,还有15.58%的学生表示不太感兴趣,但是都坐下来了就听一听。互动交流主要是有奖提问或者文艺表演环节。关于“互动交流环节,更喜欢哪一个”的问题选择调查中,发现有47.12%的学生选择了有奖提问,有52.88%的学生选择了文艺表演,说明学生最喜欢的互动形式是文艺演出。
在关于其他宣讲方式有助于德育工作的调查方面,发放学习资料占到37.58%,校园海报占到39.7%,喇叭广播占到23.1%,线上家常聊天占到56.24%, 说明在互联网+大数据时代下,人们相互信息交流速度快,自由度强,可以发展成为运用宣讲方式推进德育实现的一种平台,但还需要进一步优化。
二、影响大学生宣讲团实现德育功能的制约因素
大学生宣讲团发展至今,在总体认可度、宣讲效果等情况上都有了较大的进步,但就其在实现我国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从内部和外部两个角度去分析影响实现德育功能的主要制约性因素。
(一)宣讲内容针对性不够
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本质上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始终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把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贯穿全过程[2]。大学生宣讲团作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补充平台,其所讲应该应时代发展,根据受众群体的需求,提高宣讲内容的针对性。调查显示,超过60%的学生选择喜好的宣讲主题主要包含以下:国内时事热点、优秀大学生与先进人物事迹、文明礼仪与素养修身、青春励志成长、中华优秀经典文化。超过半数的学生认为从宣讲内容重要程度排序,国家的当前国内时事政治热点相关内容排在首位,但是结合主题进行宣讲的频率与重要性不是同等匹配,应该得到更高的关注。根据宣讲内容受欢迎程度排序,与学生实际学习和生活相关内容的占比超过了70%,但是宣讲内容随意性较大,未形成体系,对宣讲对象来说缺乏针对性。大学生宣讲团是针对学生群体开展宣讲的,这就决定了宣讲内容应该随着学生的层次、年龄、专业、诉求的不同而不断改变,如果宣讲内容与听众实际学习和生活不贴近,很难引起共鸣,也就达不到更好的宣讲效果。由此可见,如果宣讲团在面对不同宣讲对象时不能及时调整内容,就会影响宣讲团德育功能的实现。
(二)宣讲员综合素质不够
宣讲员是整体宣讲活动的主体,要达到应有的效果,关注其综合素养的提升显得至关重要。关于宣讲员的整体素养,要从马克思主义理论掌握程度、语言表达能力和宣讲内容撰写能力三个标准进行衡量[3]。在回答对宣讲员的理论知识与技能掌握情况的看法时,18.07%的学生认为理论功底较好,基础技能掌握较为扎实,59.61%的学生认为理论功底好,基础技能掌握扎实,22.32%的学生认为理论功底一般,基础技能掌握不扎实。在口头语言表达方面,约80%的学生认为口头表达好,语言运用得体,约20%的学生认为口头表达一般,语言运用一般。这表明多数学生对宣讲员的理论功底和宣讲水平持肯定态度,但是从综合素养来看,仍有不满意倾向。经分析,每年新的宣讲员们进行选拔后,都会接受一系列的培训,包含语言表达能力、宣讲仪容仪表仪态、宣讲稿撰写技巧、党的理论知识等,多数同学一开始反映出较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随着时间推移,少部分人会渐渐感觉训练枯燥和繁琐,选择放弃离开,以致候补宣讲员供给不足,最终导致宣讲员的质量参差不齐,影响宣讲效果。所以,宣讲员的综合素养如何,直接影响着宣讲实现德育效果。
(三)宣讲形式有待改进
调查发现, 大学生宣讲团所采取的宣讲方式与听众所喜好的方式呈现一定差异。比如,学生最喜欢的宣讲形式是文艺表演,但在宣讲团常用的方法中频率时长排在后位,这两者对比鲜明,可见宣讲形式还有待进一步丰富拓展。大学生宣讲团注重的是,在大多数情况下,根据既定主题宣讲员搜集材料写好宣讲稿,宣讲时配合多媒体口头阐述,有时会因为宣讲员知识面和时间有限的原因,出现一稿多用的情况,缺乏新意,宣讲方式单一,容易让听众失去兴趣是宣讲形式需要提升的最大原因。在互联网发展迅猛的今天,新媒体宣传效果远远超出传统媒体,而目前在宣讲形式上创新力度不够,新思路新方法使用还不足,如何将传统的讲座宣讲方式与一些新媒体平台合作,如何使宣讲的内容有新意、有创意,如何使用新手段新方法进行宣讲,如何面对不同受众群体,因时而变,这都是提升宣讲实现德育功能的关键所在,也是加强宣讲员个人自觉能动性的重要一步。
(四)宣讲组织管理有待完善
调查统计显示,近4年,大学生宣讲团人数规划在20至40人以内的占比达到78.63%,队伍人数相对完善,但在组织管理上仍存在一些制度障碍。在人员更替上,大二学生为主力军,担任宣讲团的日常工作和宣讲活动组织、策划、宣讲和培训,大一新生作为后备军,选聘到宣讲团主要是接受专业培训和观摩学习。因每年都有学生临毕业实习退出,以至宣讲团内部换届频率很高,这对于像大学生宣讲团这类需要培养长久持续成员的组织,频繁的换届会导致团队自身质量下降,组织管理不健全,宣讲队伍建设难以长久持续发展。在调查 “大学生宣讲团组织管理如何”时,39%的宣讲员认为宣讲过后,反馈机制不够健全,没有机制来保障实施。大学生宣讲团要成功,需要的不仅仅是组织能力较好的领导者,高素质的宣讲员,拥有执行力强的保障人员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不然会影响宣讲实现德育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