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对基础医学专业医学免疫学教学方式的启示
作者: 赵云娟 王松 徐琦 周晓涛 徐茜 彭磊 马海梅摘 要:基础医学专业学生旨在成为兼具教学、科研、基础与临床相结合的医学高级专门人才。医学免疫学是基础医学专业学生的必修课之一,有针对性的医学免疫学教学思考和设计显得尤为重要。医学免疫学教学应充分利用包括新冠肺炎在内的疾病、网络资源等促进课程改革,将传统教材内容与临床疾病相结合,同时结合疫情期间的感人故事等,培养基础医学专业学生们的使命感、辩证思维能力、全局意识等,全方位开展生物时代医学生的教育。
关键词:新冠肺炎疫情;医学免疫学;基础医学专业;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2)22-0108-04
Abstract: Basic medicine students aim to become senior medical professionals combining teaching, scientific research, foundation and clinical practice. Medical Immunology is one of the compulsory courses for students majoring in basic medicine. It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to think and design the teaching of Medical Immunology. The diseases including novel coronavirus pneumonia and cyber source resources should be fully utilized in Medical Immunology teaching to promote curriculum reform, and we should combine traditional teaching materials with clinical diseases and the touching stories during the epidemic to cultivate the sense of mission, dialectical thinking ability and overall awareness of basic medicine students, and carry out the education of medical students comprehensively.
Keywords: novel coronavirus pneumonia; Medical Immunology; basic medicine; teaching
新疆医科大学自2019年起,重新开办基础医学专业,着力于培养兼具教学、科研、基础与临床相结合的医学高级专门人才。医学免疫学是基础医学专业学生的必修课之一。医学免疫学相关知识与临床中的很多疾病(包括新冠肺炎在内的疾病)均紧密关联,纵观免疫学历史,天花灭绝等传染性疾病的有力控制都有免疫学的功劳。医学免疫学涉及的理论知识与技术发展迅速[1-2],理论知识抽象、前沿[3],具有很强的逻辑性,授课过程中包含大量的概念、英文缩写等,难以记忆与掌握,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产生畏难心理,导致学习效果差,也对授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师生正常的授课和学习节奏。在疫情肆虐的情况下,如何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化危为机,探索和总结出与学生学习规律相符的医学免疫学教学设计具有重要意义。在过去的一年中,教研室在线上线下的授课过程中,不断进行教学总结和改进,力争保证医学免疫学的课堂教学质量。2019级基础医学专业学生即将面临医学免疫学课程,因此,本文根据此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提出针对性的医学免疫学教学思考和设计。
一、加强课程思政教育
目前,我国高校教育的中心环节是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医学院校的学生,医德教育具有重要内涵[4]。人类社会的抗疫史离不开免疫学的发展,在新冠肺炎疫情下,教研室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发掘思政元素,将免疫学知识、新冠疫情相关知识和思政教育有机结合,在授课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实现“立德树人”[5]思政教育,力图培养出成于人品的基础医学专业学生。
例如,在第一堂课播放医务工作者逆行抗疫的图片、新闻和视频等,让学生们体会到医务工作者无私奉献、学有所用的大爱精神,让学生们意识到救死扶伤是医务人员的天职和基本素养;在抗击疫情的感人事例中,提炼出爱国教育元素,让学生们深知医学生的责任和义务,感受基础医学专业的价值和意义,并对未来的学习工作之路有更加清晰地认识。
在做好医学免疫学授课过程中的思政教育外,教师也需不断更新知识储备,结合基础医学专业的特点不断完善和调整思政教育内容,使教学和思政协同作用。
二、培养辩证思维能力
人体的免疫系统也包含阴阳学说,对人体“有利”,也对人体“不利”,人体内环境只有维持阴阳平衡才能达到健康状态。结合新冠肺炎疫情,教师可通过免疫系统的两面性引导学生。例如,感染新冠肺炎病毒的患者中,年龄越大,感染后机体越不容易清除病毒,最终表现为重症或死亡,而无基础性疾病的年轻感染者,反而也会迅速转为重症甚至死亡。
此时,教师可通过上述案例,在人体免疫力低下时易患病,而当免疫力过强时,也会引起疾病的产生,由免疫系统的两面性引出辩证思维中的两面性。培养学生看待问题一分为二的辩证思维能力,使其在今后的学习、教学和科研等工作中遇到困难时,不要走极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三、激发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医学免疫学知识逻辑性强,晦涩难懂,若只是按照教学大纲完成教学任务,布置作业任务要求学生完成,必然使学生抵触,缺少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因此,在固定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如何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更好地完善教学设计,是教师需要重点考虑的内容。
(一)引入临床真实案例
在教学设计时,利用临床知识的吸引力,将临床案例引入,有机衔接医学免疫学知识的重难点内容与临床实际相结合,也可将疫情内容与教学知识点融合,更加利于医学免疫学知识的学习和记忆。例如,在介绍抗原章节时,播放新冠肺炎病毒入侵机体后引发的免疫反应视频。以此视频为例,介绍抗原的概念,基本特点等。
既往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是“为什么同样是感染新冠肺炎病毒,患者间的病情却不同?有人更易感?”这些问题的答案则在抗病毒免疫学机制相关的教学章节中,并且可以有机联系免疫系统的知识点,通过基础知识联系热点临床问题的学习,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得到很大提升,也激发了学生们的求知欲和学习效率。
(二)主题讨论
通过上述结合疫情相关临床疾病的教学设计,学生深刻认识到医学免疫学的临床价值。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探究知识,加强自主学习兴趣,教研室系统教完一章内容后布置开放性的讨论主题,设置的问题要具有针对性和系统性,讨论主题可以交叉。
如针对抗原章节提出为什么机体能够产生抗体?抗体能与哪些物质发生特异性结合?抗体章节则主要围绕抗体的结构和功能,以及五类抗体的特点进行主题讨论;结合新冠肺炎疫情布置“是什么夺走了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的最后一根稻草”的主题,吸引学生注意力;也可在介绍超敏反应章节时,让有过敏症状的学生介绍自身症状,引导学生一步步分析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在讨论中完成重难点知识的学习。在完成所有章节的学习后,布置综合性讨论主题,帮助学习们复习巩固所学知识。如新冠肺炎抗体检测作为辅助诊断的标准,以及使用新冠肺炎康复患者的免疫血清治疗危重患者的案例。上述案例涉及新冠肺炎的诊断和治疗,主线为抗体分子,教学章节包括抗原、抗体、适应性体液免疫应答、免疫学防治和临床免疫中的超敏反应。
每次的主题讨论由5~6名学生自由组合,几名学生分工合作,查找文献资料、整理资料、制作汇报课件、汇报讨论内容等,最终小组完成学习报告。整个过程中,除了锻炼学生们查阅文献、撰写报告以及口才表达能力外,更多的是提升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逐渐培养了学生终生学习的习惯。
教师在学生完成汇报后,要及时引导学生在讨论内容上拓展,如新冠肺炎恢复患者免疫血清治疗的案例,除了能够巩固基本知识点,也要督促学生思考抗体是否是百利而无一害的,引出抗体的免疫原性、超敏反应和免疫系统的两面性等,进而引导学生体会国人众志成城的奉献精神,进一步加强思政教育和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而学生完成的主题讨论报告,既能给大家的医学免疫学学习过程留下纪念,也能为教研室留存宝贵的教学资料。
四、线上线下教学相结合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的线上教学工作,是面对疫情的应急之举。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全民网课的授课模式,让师生们体会到了新的教学模式。教研室也在去年的线上教学活动中积累了教学经验。然而,随着疫情的逐渐稳定,师生们仍需回归课堂。相较于课堂线下教学,线上教学具有更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工具和教学设计,例如弹幕互动、随堂测试、课堂投票等。但作为传统课堂教学的替代教学方式,线上教学虽然不受学习场地的限制,但对学生的自制力要求极高,师生间无法面对面沟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6]。
而随着网络技术和资源的发展,“互联网+教育”是必然趋势。因此,在对基础医学专业学生授课时,应根据学生们的知识背景、学习能力和将来的专业定位,结合医学免疫学课程特点、网络线上和课堂线下教学进行教学方案和教学形式及教学内容的设计。例如,通过雨课堂提前发布预习教学材料,包括教学课件、视频等,并要求学生对难点进行反馈,教师根据反馈信息调整授课安排。同时也可体现出学生的学习自主性等,有助于教师对学生进行及时、有针对性地监督和指导。
根据在线教学经验,学生更倾向于15 min左右的碎片化知识点学习。在如今的大数据时代,学生获取文献、视频方便快捷,但网络资源鱼龙混杂,达不到精准学习的效果。因此教研室计划自制各章节教学微课,每个微课围绕1个知识点为主题,可以结合热点医学事件、临床案例等介绍医学免疫学重难点知识,微课视频时间在10 min内,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利用零碎时间随时反复观看,方便快捷,容易集中注意力,查漏补缺,加强对知识点的学习和理解,并提高学习效率。例如,制作新冠肺炎病毒的血清学检查原理微课,引出抗体产生的一般规律相关知识点;制作新冠肺炎病毒入侵人体后的过程,抗原提呈细胞识别抗原(新冠肺炎病毒)并提呈给T淋巴细胞,激活适应性免疫应答的过程[7-8]视频等。在课堂线下授课时,也需要加强教学设计,使线上网络课程资源与线下教学相互渗透,达到学生知识的巩固及吸收内化的目的。
五、树立整体思维观
医学免疫学是历届学生反映非常难学的科目之一。知识点一环扣一环,具有非常强的逻辑性和整体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知识整体性的把握和系统认知。因此,教研室一直致力于整体思维观的教学,自2010年开始,学生在学习超敏反应章节后,会按授课教师的要求完成“基于整体观的思维导图”的绘制[9]。思维导图的绘制过程也是学生再次学习和巩固医学免疫学知识的过程[10-11],历届学生反映,思维导图的绘制能够将繁杂的知识点紧密串联起来,构成知识框架,理清学习思路,也能够提高学习效果。
因此,基础医学专业学生在授课的过程中,也需要继续完成思维导图的绘制,教师也要在学生绘制导图的过程中,不断引导他们将免疫系统组成部分联系起来,能够在免疫应答中发挥整体作用,最终在各种疾病的防治过程中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