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区位优势 坚持立德树人

作者: 吕慎金


摘  要:乡村振兴战略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然要求。推动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人才振兴是关键。地方综合性大学应立足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己任。临沂大学结合农科专业实际和时代发展需求,积极探索并实践新时代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方针,为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培养高素质的新时代农科人才。

关键词:乡村振兴;人才培养;教学改革;区位优势;农科人才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2)28-0169-04

Abstract: The strategy of rural rejuvenation is an inevitable requirement for building a well-off society in an all-round way and a strong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country in an all-round way. In the process of promot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talent revitalization is the key factor. Based on serving th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conomy, the local comprehensive university takes the training of high-quality applied talents as its duty. To promote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and cultivate high-quality talents in the new era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Linyi University has actively explored and practiced the policy of "educating people for the party and the country" in the new era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professional reality and the development needs of the times.

Key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 personnel training; teaching reform; regional advantages;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talents

乡村振兴离不开人才,地方综合性大学立足本地特色,面向区域经济发展,为服务好乡村振兴大局,对标专业人才需求,主动谋划,积极思考,坚持有所为有所缓为的原则,临沂大学系统总结了近10年来坚持立足区域经济,依托区位优势,坚持立德树人,积极设立与农业、农村及农民相关的专业,不断推进教学改革与实践,持续优化人才培养体系的一系列措施与方法,主动对接乡村振兴对人才和科技的需求,破解乡村振兴实践中的难题,为全面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与科技支撑。

一、国家形势与政策

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引用 古语“务农重本,国之大纲”。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三农”工作。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1]。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在加强顶层设计自上向下推动的同时,人才振兴是关键。当前,我国的城市化率已超过60%,但仍有大约5.6亿人口居住在农村。2020年,新华社授权发布21世纪以来第17个《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抓好“三农”领域重点工作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意见》,文件提出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扎根乡村的人才,推动更多科技成果应用到田间地头[2]。因此,人才一直是助力脱贫攻坚、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面对当前形势,针对国家乡村战略需要,地方区域性涉农高校应抓住机遇,立足区域经济实际,主动对接高等教育发展要求和新农科建设需要,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懂农的人才队伍,以实际行动为实现新时代伟大振兴的中国梦而助力。

二、临沂大学优势

(一)农业大市地位

山东省作为农业大省,在农业、林业和畜牧业产值、产业化发展水平等多项经济指标都在全国位居前列。临沂市为山东省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地级市,也是知名的农业大市,2019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近800亿元,农林牧渔业增加值450余亿元。全市粮食总产量达到500余万吨;蔬菜和肉蛋奶总产量分别达到近800万吨和150万吨,一直稳居全省前列。2018年以来,全市大力推行农业生产标准化,拥有省级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达到165个,全市优质农产品基地稳定在570万亩(1亩约等于0.066 7 hm2),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家庭农场示范场分别达到807家、1 250家和432家。临沂农业在全省处于领先地位。这些成绩的取得,活跃在田间地头的优秀三农人才队伍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二)沂蒙精神成长发源地

立足沂蒙大地,在战火纷飞的年代成长起来的“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沂蒙精神是宝贵的精神财富。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在视察临沂时指出:沂蒙精神与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要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临沂大学是沂蒙老区人民的大学,立足沂蒙,服务沂蒙是区域大学的使命所在。临沂大学办学过程中,始终坚持“立德树人”理念,秉承“传承、继承、发扬”的思想,将沂蒙精神融入到人才培养全过程。经过多年探索,学校提出将沂蒙精神融入顶层设计、融入课堂教学、融入校园文化及融入社会实践,实现了全程育人、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目的。

临沂大学目前设有24个学院,分为6个学部,其中农学部设有农林科学学院、资源环境学院及生命科学学院,这些学院是专业技能特征非常明显的涉农学院,目前拥有环境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动物科学、动物医学、园林、园艺和生物技术等涉农本科专业。专业的设置紧紧围绕区域农业经济的发展与需求,使学院面向地方、面向企业和面向基层,更好地为老区脱贫攻坚服务,更好地为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而努力。

推进乡村振兴战略,需要不同类型的农村农业人才各尽其能,各展其长。为此,必须采取差异化、针对性措施,坚持分类培养[3]。农村发展需要农业科研人才、农技推广人才和农业技能人才等。这些人才是乡村振兴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力量。学院针对社会发展需求,通过与政府、企业、政府职能管理部门、学校和科研机构等多方参与、多年实践与探索,全面构建了服务于农村农业农民的人才培养体系,既体现了对“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人才的精准分类,又为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专业人才队伍赋予了时代内涵。

三、教学改革举措

(一)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根据国家乡村振兴大政方针,结合临沂区域农业经济优势,临沂大学作为一所区域性的综合性大学,2002年在师范教育基础上合并原山东省临沂农业学校(1945年成立的专科院校)而开始设置农学本科专业,同时对生命科学学院、资源环境学院等有关涉农专业加以提升改造。在实践过程中,主动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出发,在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并进行了一系列探索与改革。

1. 合理定位培养目标

根据“创新、创业”教育对人才培养的要求,科学合理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4]。立足学校和学院的实际,我们以“创新、创业”教育为主线,以服务地方区域经济发展为根本,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基础理论知识扎实,富有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具有沂蒙精神特质和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5]。

2. 以“创新、创业”教育为主线,科学制定培养方案

以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和全面发展为主线,深入优化专业必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体系结构,构建思政育人、文化育人、专业育人、实践育人“四位一体”的专业培养体系。根据分类发展的原则构建涉农专业人才培养的专业课程体系。该体系包括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三个层次。通识教育注重学生基本能力与基本素质的培养,鼓励通过第二课堂、专题教育、企业家论坛、学术沙龙和科研报告等形式,将通识教育与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培养相结合,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渗透融合,挖掘专业课程中的创新创业元素,切实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综合素质。根据现代农业对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强化实验实践教学,构建 “三阶段双循环”实践教学模式,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元素,加大实践教学学分比例,课程体系中要求实践、实验课程不低于30%的比例。在实验、实践和生产中充分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兴趣。

3. 构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以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为核心,遵循知识、能力和素质全面协调发展的教学规律,贯彻系统传授和探索研究相结合,重组、优化和更新一部分教学内容,构建了“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实践”的课程体系[5]。

新课程体系强化了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并根据学生特点与分类培养的策略,依托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山东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及高水平应用型专业——现代农业专业群、山东省精品课程群、山东省一流课程及校级精品课程群等平台,设置不同模块开展针对性教学,在夯实理论基础的同时,引入学科前沿应用实例,强化创新思维训练,形成不断开拓、不断追求和推陈出新的“理念”与“精神”,建立“创新、创业”教育的长效机制。

4. 打造“双创导师+行业导师”的师资队伍

打造“双创导师+行业导师”师资教学团队,是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技能的必备条件[6]。为此,针对高校青年教师欠缺实践教学能力[7],通过各种渠道,利用学校资源,定期对涉农专业教师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培训,鼓励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年轻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通过在企业锻炼学习以提高其生产实践一线的知识和能力[8]。另外,根据教师从事的专业和方向到对口企业挂职锻炼,深入一线,了解行业发展需求,帮助企业切实解决有关的技术瓶颈,并在生产中开展相关创新性工作,与企业共同成长。年轻教师3~6个月学习与锻炼,经过考核,初步具备一定的创新创业精神与能力可认定为“双创导师”。“双创导师”不仅可以承担一定的“双创课程”,同时在进行专业教育中,也将“双创”理念融入到实际的教学活动中,起到了较好的引领作用。同时,选择某一个专题,比如大学生如何初期创业,大学生在校必备的创业功课等,聘请企业和科研院所的工作人员定期来为在校的学生点对点交流。对于知名度较好,接收毕业实习学生较多,并且在实习期间学生反响较好的企业负责人,根据双方沟通协商,可以聘请公司负责人担任“行业导师”。行业导师不仅承担学生培养期间生产实习的指导,同时还负责毕业学生的毕业实习、顶岗实习。企业负责人每学期到各个学院开展专题教育讲座。内容包括产业发展、行业需求、未来展望、公司文化和技术难关等。这不仅可以解决涉农专业教师队伍水平参差不齐,热情有余,但专业性、创业历练与企业家精神严重不足,教学方式方法单一,针对性实效性不强的问题,也解决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学缺乏有机融合,存在“两张皮”现象。

(二)产学研融合的人才培养体系改革[9]

1. 坚持“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

根据“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目标”这一基本定位。结合学院各个专业面向领域,以“创新、创业”教育为主线,着力构建各学院涉农专业“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人才培养体系。按照“出口”设计教学计划,确定质量标准,以此规范教育教学过程和评价人才培养质量。对各专业教学计划根据实际需要及时进行全面审核、修订,重点突出生产领域需要的理论知识和技术技能的培养。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