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浸式体验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1+3+5”教学模式建构与实践路径
作者: 刘颖洁
摘 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传播国家意识形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新形势下,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创新,就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赋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传统教学,构建全程化、体系化与网络化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沉浸式教学模式;以“以学生体验”为中心,打造融合技术、内容及交互的三维沉浸场域,创新采用课堂叙事化教学、基地体验式教学、平台情景化教学、网络拓展化教学与互动探究式教学五种教学方式,助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现“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的教育效果。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立德树人;场域;沉浸式体验;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2)28-0173-05
Abstract: The cours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the key course to spread national ideology and carry out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foster character and civic virtue.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to promote the reform and innov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teaching, it is necessary to change according to events, progress according to times, and innovate according to the situation. With the help of big data,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other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the immersive teaching mod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with whole process, system and network can be constructed. Taking "student experience" as the center, creating the three-dimensional field of immersion involved technology,content and interaction, using five kinds of teaching methods-narrative teaching of the classroom, experiential teaching of the base, contextualized teaching of the platform, network teaching, interactive inquiry teaching, the education effect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will be improved.
Keywords: the cours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strengthen moral education and cultivate people; field; the immersive experience; teaching reform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铸魂育人重大使命的关键课程,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聚焦“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为新时代办好思政课、推动思政课守正创新,增强育人实效提供了根本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各高校认真贯彻落实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要求,按照文件精神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核心,以教学体系、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等改革为抓手,突出“内容为王”,发挥课堂教学在理论武装、政治引领、思想教育和道德培养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思政课的针对性、生动性与实效性得到进一步增强。但由于不同地区、层次及性质的高校对思政课教学改革重视程度、支持力度参差不齐,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能力与打造思政“金课”的要求及学生对思政课的需求还有一定差距;有些思政课课堂仍存在内容陈旧、方法落后、语言贫乏及大学生对思政课的获得感不高等教学窘境。随着社会转型的加速和全面改革的深入,如何在新形势下与时俱进地“活化”思政课教学,推动思政课教学的传统优势同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高度融合,调动各方面力量,整合教学资源,构建全程化、体系化与网络化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沉浸式教学模式,多策并举地激发学生思政课学习的内生动力,提升思政课教学效果和育人价值已成为一个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沉浸式体验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学界对沉浸式体验的研究源于用户在与环境互动之中产生的“沉浸感”,通常用来描述与体验、经验有关的身心感受。近年来,VR、AR与XR等新技术不断为用户建构感官的沉浸式体验,对此,一些学者则将沉浸感看作是人体感官和情感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心流”(Flow)理论基础上,国内外学者对沉浸式体验的概念和特征作了相关阐释,并从哲学、传播学和教育学等对沉浸式体验的理论进行了跨学科和跨领域的拓展。沉浸式体验是指在一定媒介信息技术建构的虚拟与现实有机融合的空间中,通过躬身实践所产生的经历与经验;包括感官沉浸和心理沉浸两个维度。
沉浸式体验不仅可应用于认知领域、动作技能领域与情感领域的教与学,还可以泛在协作学习场域、全域学习生态链、沉浸式群体探究学习和高自由度生成叙事学习空间等方面。媒介新技术的迭代发展,助推了思政课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为转变传统教学方式提供了契机,变抽象的理论知识传播为具象的场景化讲授;其所创造出的沉浸式的学习环境与体验,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路径创新提供了方向;智能技术的驱动搭建了思政课智慧教学新场域,课堂模式将变为虚拟与现实、线上与线下及数字与实体相融合的无边界沉浸式课堂。数字文本、视频音频等极大丰富了教学内容新供给。沉浸科技的使用将进一步促使传统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的革新,教师通过对教学情境进行加工,引导学生通过与场景交互,主动建构合适或有趣的情节内容,引发积极情绪共鸣,充分体验与沉浸式学习资源互动的乐趣,提升学习获得感。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沉浸式体验的场域机制
场域是由物理学引入社会科学的概念,布尔迪厄从关系性角度,将场域定义为在各种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或一个架构[1]。沉浸场域的起源与发展伴随着媒介传播载体的变迁;从“前技术”时期的全景式壁画的实体沉浸,到大众媒介时期的多维的虚拟沉浸和虚实混合沉浸,再到“智能+融媒体”时期的全域交互的泛在智能沉浸。媒介技术和叙事方式消融了场域的边界,通过对真实世界的景观再现,与场域外的人进行符号化连接,打破了传统的观察者与被观察者、主体与客体、自我与他者、虚拟与真相及表象与现实之间二元对立的身份[2]。数字技术的赋能,以及泛在智能的沉浸式体验为高校思政课智慧教学提供了创新思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沉浸式体验的场域包括技术、内容及交互三大机制;三者相互作用并形成“境身合一”般的场景与感官感受。
(一)思政课沉浸体验的技术赋能
从沉浸式体验发展的脉络来看,技术的迭代更新是构建沉浸式体验思政课的重要推动力;技术的赋能为沉浸式思政课的课程内容和交互形式提供了全场域与多维度的支持,有助于打造集沉浸性、交互性的景观式教学环境。在沉浸式课堂中,利用VR、全息等技术可实现在三维空间中的虚拟互动,通过手势、语音及意念等交互形式,为学生提供了多感官、多维度与多层面的沉浸式交互体验[3];同时AI、5G等技术可优化拟像搭建,丰富沉浸式场景的呈现形态,提高图像的视感质量和逼真度;集成海量教学资源,通过场景转换,使教学内容有机串联起来,让历史动起来,让思政课“活”起来,极大地增强了学生对课堂的沉浸感和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学习方式逐步由“被动接受”转向“主动参与”,甚至即时“共同创造”。
(二)思政课沉浸式体验的内容设计
在思政课堂上,要实现完全沉浸于其中的体验状态,除了学生主观参与程度以外,还取决于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包括教材的梳理与整合、情感话语表达与互动叙事等。在虚拟技术及其他新兴技术营造的沉浸式课堂中,这种由教学内容引发的情感交互,教师通过建立有效的引导,使学生对教学环境和内容产生信任感并建立身份认同,以达到情感上的“在场”与共鸣。在教学过程中强化叙事引导,利用影音特效、故事角色等元素增加场景代入感,对周围环境进行渲染,促使学生产生共情。与此同时,这种形式还能给予学生强烈的参与感,延续他们对互动的把控感和积极性,增加其沉浸课堂的时间。这种设计转变了学生的角色定位,使其在泛在智能沉浸式课堂中获得更为丰富的体验,以实现交互的双向乃至多向反馈。
(三)思政课沉浸式体验的交互形式
唐·伊德将身体的意义细分为物质身体、文化身体和技术身体。三个身体维度为理解沉浸式传播空间中的身体指明了路径。物质身体是感知世界的前提;文化身体是身体被政治、文化及社会赋予的新的含义;技术身体是在与技术的关系互动之中,通过技术或者技术化人工物为中介建立起来的[4]。通过科技赋能,技术身体被赋予了多元的形态,在媒介技术支撑的沉浸式空间中,通过多元媒介空间的叠加及技术与身体形态的交互;身体嵌入沉浸式传播场域,成为虚拟空间“在起来”的本质存在。VR、人工智能使学生情不自禁地进入沉浸式的数字课堂。其中,情感和意识作为身体存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影响学生在虚拟空间中的主体感知。通过诸如语音、手势、声效和体感等多种互动方式,将人的各种情绪和行为投射到沉浸式空间中。随着XR、全息等泛虚拟现实类技术的不断突破,将推动应用体验的不断提升,最终模糊虚拟与现实的边界,达到“境身合一”的沉浸状态。
三、沉浸式体验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1+3+5”教学模式的建构
依据新时代思政课“金课”建设标准,遵循“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规律,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八个相统一”,在课堂主阵地的基础上,构建虚拟与现实、线上与线下、数字与实体及课内与课外相融合的“1+3+5”教学模式。在教师积极主导下,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打造“以学生体验”为中心,融合了技术、内容及交互的三维沉浸场域,综合运用课堂叙事化教学、基地体验式教学、平台情景化教学、网络拓展化教学与互动探究式教学五种教学途径,实现大学生在思政课沉浸式体验的深化。具体如图1所示。
(一)课堂叙事化教学
叙事化是高校思政课教学探索的故事化表达,各门思政课程都可纳入叙事体系。故事是进入任何理论、思想和道德中心的基本途径[5],也是建构沉浸式体验的方式。课堂授课过程要立足“中国故事”的叙事框架,通过对叙事视角的选取、叙事文本的编辑和叙事主体的建构,讲好中国共产党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故事,中国人民开拓进取、奋斗圆梦的故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完善全球治理的故事等;以故事叙事的手法,帮助学生建立理论共识、政治共识和价值共识。在师生的对话中共同挖掘中国故事的教育价值,强化课堂教学的叙事性。依托历史叙事、生活叙事和生命叙事等方式,向学生深刻阐释“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这三个问题。同时,思政课话语表达要以微观建构宏观的方法论为理论基础和指导,话语方式应由原有的国家宏大叙事向微小日常的微观叙事转换,贴近大学生实际生活,聚焦个体经验,以小见大,使理论体系内化于心,实现高校思政课“启智润心”的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