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拔尖人才培养的课程思政建设
作者: 王宏志 史宁 刘显敏 付立君 刘畅
摘 要:为了完成道德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需要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结合起来。自从我国提出建设科技强国以来,我国自主研发的技术在很多领域逐渐走在世界前列,但在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技术上还存在短板,甚至存在“卡脖子”现象。英才学院拔尖学生培养目标就是要为国家培养出解决重点难点“卡脖子”问题的领军人才,教师在课程和日常教育中,要把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培养与科学精神的培养结合起来,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提高他们正确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该文在分析大数据计算基础这门课程的内容和目标的基础上,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考核等方面阐述该课程开展课程思政的实施重点和实施方法,教学方法和教学价值,更好地加强学生思政教育。
关键词:拔尖人才;大数据;课程思政;协同育人;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2)28-0177-04
Abstract: To carry out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strengthening moral education and cultivating undergraduates, we must integrate value shaping, knowledge imparting and ability cultivation into one, and cannot separate them. Since China proposed to build itself into a strong country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hina has gradually taken the lead in many areas in its independent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However, there are still shortcomings in some key areas and key technologies, and even the phenomenon of "bottleneck" exists. The training goal of top-notch students in Honors School is to cultivate leading talents to solve those problems. Teachers should combine the education of Marxist standpoint and method with the cultivation of scientific spirit in curriculum teaching and daily training, which play a subtle role in cultivating students' ability, and improve their ability to correctly understand, analyze and solve problem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teaching content and teaching objectives of the course of Big Data Computational Foundations,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focus of the cours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development, and expounds the practice of carrying ou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development of the course from the aspects of 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methods and teaching assessment, so as to better strengthe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students.
Keywords: top-notch talents; big data; ideology and politics embedded in curriculum; cooperative education; channel.
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指出,为了完成道德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我们需要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结合起来。将课程思政融入课堂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过程中,言传身教塑造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工科专业要在课程教学中结合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与科学精神,注重工程伦理教育,培养学生精雕细镂的工匠精神,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雄心壮志[1]。
正所谓课程思政要如盐在水,教师作为课程思政的主力军,要切实将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建设,贯彻于教学目标拟定,课程大纲编纂及教材课件的编写选用等各个教学准备环节,同时在课堂授课、作业实验等各个教学环节予以实施[2]。深度挖掘提炼专业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紧紧围绕国家和区域发展需求,结合学校发展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科学合理地拓展课程的广度、深度和温度,拓展课程的知识性和人文性,提高课程的引领性、时代性和开放性,构建覆盖面广、类型丰富的课程思政体系,从专业、行业、国家、国际、文化和历史等角度参与课程,层次递进,相互支持,通过学习,掌握事物发展规律,了解世界真理,丰富知识,拓展知识,塑造人格,努力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本文在分析大数据计算基础课程教学内容和目标的基础上,结合大数据计算基础课程,阐述了课程思政实施的重点,并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考核等方面阐述开展课程思政的做法,更好地加强学生思政教育。
一、课程思政
国家提出建设科技强国以来,新技术不断涌现,我国自主研发的技术在很多领域逐渐走在了世界前列,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也逐步提升,但在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技术上还存在短板,甚至存在“卡脖子”现象。由斯坦福发布的人工智能指数(AI Index)2021年度报告中提到,目前中国在学术工作方面的成绩超过美国。多年前,中国的AI期刊发表文章数量即超过美国,现在中国首次在期刊引用量上也占据了优势[3]。但是,在实际的生产应用中,由于一些核心技术我国并未掌握,每年我们都需要向发达国家交巨额费用,这不仅是经济上的巨大开销,同时也会造成数据信息的大量泄漏。目前,我国在大数据领域的多个方向的技术水平仍不及国外,对开源社区影响力弱,相关生态系统发展还不够成熟。尽管我国大数据市场潜能巨大,但很多行业坐拥海量数据,不知道如何转化为价值,蓬勃发展大数据技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以人为载体的人身性的个人数据,自然界的各种数据,以及人类生产生活过程中所产生的数据等数据,都是原始数据。随着技术发展和商业模式的发展,这些原始数据的价值不断提升。所谓的“大数据”,就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使原有数据的价值得以不断地被充分挖掘和发挥[4]。大数据作为科技时代的重要标签正日益影响人们的生活,社会因此透明化。处于透明网中的个人隐私由消极隐私转向积极隐私,面临着二次收集、再次利用和无处遁形的挑战。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技术风险孕育的隐患、应用主体的使用情况以及制度失位催生的漏洞等[5]。我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人类活动每天产生的数据总量已经达到了一个相当可观的数字,这些原始数据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如何将这些数据牢牢把握在手中,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关键性问题。
本课程作为计算机大类/软件工程大类的一门学科方向性课程,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目的是使学生初步认识和了解大数据方向的基础知识,为学生今后深入研究大数据方向求解大规模数据问题奠定思维基础,认识和了解目前大数据科学的研究方法及技术应用体系,初步了解大数据学科的问题求解思路及能力培养思路,增强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在讲述分析信息技术问题的同时,注意将科技工作者的担当、创新、奉献及团队合作的精神融入其中,以在学生心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进而理解大数据学科未来工作中的专业要求及能力要求, 树立中国人的数据要保存在自己手里,开发属于中国人自己的大数据系统软件信心,提高学生对大数据方向求职的核心竞争力,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
二、课程思政与大数据计算基础教学协同育人途径
课程思政与大数据计算基础教学协同育人,将课程思政贯穿于教学目标拟定,课程大纲编纂,教材课件的编写选用等各个教学准备环节,同时在课堂授课、作业实验等各个教学环节贯彻落实。通过专家听课、学生评教、中期反馈等环节对此教学改革项目进行综合评价。如果教学反馈良好,可在后续课程教学中全面展开应用,同时可以推广应用于其他相似专业课程。
(一)教学目标
面向国际前沿和国家需求,培养具备学科交叉融合、团队合作与跨文化交流能力,能够在计算机及相关领域引领未来发展的具有社会责任感、专业使命感和国际视野,身心健康,勇于探索未知、迎接挑战的拔尖人才。
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学会运用数学和大数据科学的思想解决相关问题,能够合理有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对现实社会中的计算相关复杂问题进行分析,设计并提出解决方案,具有认知论、控制论、系统论和信息论的基本思想和创新的思维方式,具有工程意识和系统观,具有坚实的数理基础与计算机基础知识,具备良好的科学思维方法和计算思维能力,能够综合运用大数据科学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独立解决与大数据系统相关的智能方法问题与复杂工程技术问题,对未知世界始终保有强烈的好奇心。能够用合适的模型表达和分析各种大数据计算系统相关的复杂工程问题。能够运用大数据算法设计与分析的相关知识,设计求解针对复杂工程问题的算法,并能正确地分析算法的复杂性及结果的正确性。
能够综合运用大数据计算和大数据管理的基础理论、深度分析与数据挖掘等方面的知识,独立解决与大数据计算相关的复杂工程技术问题,具有大数据获取、建模、管理、分析挖掘与应用等方面的理论知识与工程能力。针对计算相关的复杂工程问题对其在社会、健康、安全、法律及文化的影响分析和评价,并能够提出持续改进的意见和建议。能够就复杂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能够熟练运用合适的模型表达与沟通复杂工程问题求解方案。
通过鼓励学生在课程实验中参照行业标准范例规范实验报告、技术文档的书写,培养学生认真负责、踏实严谨的工作作风。通过要求学生通过组队实验的方式,培养其团队协作能力与沟通管理能力。对相关法律法规等进行介绍,培养学生恪守工程伦理道德的美好品质,提升学生的产权意识,提高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
结合生产生活中的实际案例讲解相关内容,阐述生活处事哲理,培养学生人文情怀。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了解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能够基于工程相关背景知识,理解、分析、评价工程实践和复杂工程问题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与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能够理解和评价工程实践对环境及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具有批判精神,对待事物有独立见解。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能够运用计算思维对简单工程问题进行建模,提出解决方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良好学习习惯,积极掌握科技前沿知识,扩展国际化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