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专业双向融合的高校思政教育体系构建

作者: 朱立琴 张欢欢 卢芳琪 王莹

摘  要:当前,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作为高校育人的主渠道和主阵地,统一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实施表征上思政课程倾向于显性,课程思政则倾向于隐性。高校思政教育体系的构建始终离不开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同向同行。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都面临着挑战,思政课程作为公共课程,往往受受制于专业壁垒,难以吸引不同专业学生的兴趣,众口难调,育人实效不佳;而专业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容易导致专业课程过度思政化的倾向,专业教学质量难以保证。作为构建高校思政教育体系的重要支撑,思政课程、专业课程的改革迫在眉睫,该文从思政-专业双向融合的角度出发,在课程思政理念的指导下,探索新型教学改革路径。

关键词:课程思政理念;思政课程;专业课程;双向改革;高校思政教育体系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2)31-0189-04

Abstract: At presen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urriculum, as the main channel and main position of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unified with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cultivating people through virtue. In terms of implementation and representa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urriculum tends to be explicit, while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urriculum tends to be implicit. The constru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ystem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inseparable fro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urriculum and the same direction of curriculum. In the reform of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both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and professional courses are facing challeng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as public courses, are often subject to professional barriers, and are difficult to attract the interest of students from different majors.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of professional courses, it is easy to lead to excessiv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ndency of professional courses, and it is difficult to guarantee the quality of professional teaching. As an important support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ystem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refor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and professional courses is immin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two-way integ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professional education, this paper explores a new teaching reform path under the guidance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philosophy.

Keywords: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cep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professional courses; two-way reform; reform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ystem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高校育人的教育目标要想真正能够落到实处,必须加快构建新型的思政教育体系。大学课堂是高校育人的主渠道,一般来说:一方面,专业课程占据课堂的时间和空间都要远超思政课程;另一方面,相较于思政课教师,学生往往与专业课教师的亲和度更高。由此可见,在育人的目标上,专业课程的责任已不容忽视。随着课程思政理念的不断发展,无论是显性教育的思政课程还是隐性教育的专业课程,对高校育人的功效都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一、课程思政的提出及其建设历程

(一)课程思政理念的内涵

当前,学术界对于课程思政的理念尚未有统一的定义,普遍认同的一种说法是由高德毅教授提出的:“课程思政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1]。综合相关文献研究可以较浅显地得出:课程思政应是指以各类课程为载体,旨在挖掘课程本身具有的思政元素,在教育对象掌握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对其实施思政教育,该理念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课程思政理念的逐渐成熟

中央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出发,深刻思考了“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把思政课程提到落实立德树人关键课程的地位。育人工作实为复杂的系统工程,仅靠思政课程是远远不够的,需要贯彻“全员、全程、全课程”的课程思政理念。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课程思政作为一种专业教育的新方式新模式,越来越受到各界的重视。2014年,课程思政率先在上海部分高校开展试点工作,试点的目的是探索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成效收获颇佳。2016年,全国思政工作会后,各大高校加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普遍开启了“课程思政”建设的新高潮;2017年,教育部在上海高校召开“课程思政”现场推进会,肯定了“上海经验”,开始推行以思政课为核心,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2020年,教育部正式发布《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指出:要充分利用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素质资源,发挥良好的每门课程育人功能,全面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2],为各个高校、学科和专业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描绘了蓝图。

二、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联系与区别

(一)课程思政是思政课程的外延

思政课程是大学生的必修课程,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引导学生认同和接受科学理论,并将其转化为理想信念追求,养成优良的德性和品行[3]。课程思政则是通过挖掘各种专业课程、专业课堂和教学方法所包含的思政资源所开展的教育教学活动,并不重在强调思政课程的理论知识,但在课程教学中又融合了思政育人元素,潜移默化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总的来说,课程思政并不是一门特定的课程或课程类别,而是系统化的课程体系,深化了课程价值导向的内涵,扩大了思政课程的外延。

(二)思政课程是课程思政的内涵

课程思政是依托专业课程,在专业课程的基础上对学生实施潜移默化的德育,最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引领。由于课程思政育人的隐性特征,决定了课程思政不可能在教育的内容和方式方法上完全与思政课程一样,但有一点是共通的,那就是相一致的育人目的。思政课程是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价值观和精神研究等思想政治教育要素融入学科教学中,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表现为显性。课程思政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全方位的立德树人,与思政课程育人的本质一样,思政课程是课程思政的内涵体现。

(三)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定位不同

思政课程是指有关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课,利用课堂为主阵地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党的指导思想和路线方针的宣传教育;而课程思政理念则侧重以各类课程(除了思政课程)为载体,挖掘课程本身具有的思政元素,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价值观。由于专业课教师自身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的局限性,两者的育人内容也有所不同,思政课程注重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引导学生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文化和制度的信心。课程思政则以知识和技能的传播与传授为前提,潜移默化进行育人。思政课程的教育对象有教无类,强调一种共通性;课程思政的教育对象主要是专业课程的学生,更具针对性。

(四)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辩证统一

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虽然各有侧重,但两者联系紧密,实为辩证统一的关系。思政课程可以为课程思政提供社会主义大学教育最根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反之,课程思政可以为思政课程提供丰富多彩、生动鲜活的范例和实证。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最终本质目的都是育人,体现了教育任务与教育目标的一致性,都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在要求,二者都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发挥育人功能,都是为了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都是高校思政育人的重要力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面临的挑战

(一)课程思政系统性亟待完善

课程思政,作为高校育人的一项系统工程,应致力于形成一种完善的课程体系,而不是课程之间各自独立,更不是简单地开设一些课程或用一些活动将其代替,浮于形式主义。目前,很多高校中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两张皮”的问题,忽视了课程思政所具有的全程全方位育人功能,缺乏整体设计的理念。教育教学过程中,部分专业课教师对于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掌握不到位,混淆思政课程和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没有能够从教书育人的视角来理解课程思政,只是简单机械地将有关课程思政建设内容要求与规范的文件内容,平移到自己的课程教学目标之中、造成了专业课程思政化现象,脱离了课程思政的育人本意,知识的传授与价值的导向难以有机结合,课程思政的系统性亟待完善。思政课程和专业课程,前者是旗帜鲜明地讲思政,而后者则是在潜移默化地讲育人,最终是要做到协同育人同向同行。课程思政在建设的实际中,若是脱离了育人的本质,把专业课程、通识课程等都讲成了思政课程,这样的教育实际上是达不到预期效果的。

(二)思政课程实效性有待增强

2016年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之后,提高思政课程教学实效性的问题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除了已经取得的教学成效,思政课程教学仍面临着一系列挑战。一方面,思政课程往往是作为公共课的形式出现在高校培养方案中,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教学。但由于学生所学专业的不同,教学环节中面对不同专业的学生,通常采取的是同课同构教学方式,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没能充分考虑到不同专业学生的优势倾向,学生的获得感不够高,容易造成学生缺乏认同感的后果。另一方面,在思政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4],虽然已经多次强调学生主体的参与作用,但是仍然存在不少教师的教学观方面,并没有产生深层次的实质性进展,还是固守以师为本的传统讲授理念,教师丧失主动性,积极性,被动而非主动地单纯向学生灌输理论知识,加之很多教师现有的能力水平难以支持其创造性的发挥,不能很好地解答不同专业学生针对专业问题提出的思政困惑,长久以来,使得思政课程流于形式,缺乏创新意识,学生参与积极性下降,思政课程的教学实效性有待增强。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