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创结合”的航空航天类课程创新教学与实践探究

作者: 胡海龙 张帆 岳建岭

基于“学创结合”的航空航天类课程创新教学与实践探究0

摘  要:21世纪,人才质量的培养,尤其是创新能力方面,将成为衡量高等教育水平的重要准则,同时也将成为高等学校发展的重要力量保障。如何提高我国研究生学习与创新能力已显得愈发紧迫。以航空航天类课程教学为例,始终基于“引导并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学习与创新能力”的理念,采用“学创结合”的创新教学与实践模式,激发同学们将学习理论知识的科学思维与实践设计充分结合,努力将所学知识点真正地运用于飞行器材料及应用设计方面,服务于国家空天科技的重大需求。

关键词:学创结合;课程;实践;教学;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2)33-0010-04

Abstract: In the 21st century, the quality of talent training, especially falling on the ability of self-learning and innovation, is becoming the main criterion to evaluate the value of higher education, which acts as the advantage guarantee for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us, how to improve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ability of postgraduates in China has been becoming more and more urgent. Taking the teaching of aerospace courses as an example, based on the principle of guiding and cultivating students through independent learning and innovation approach, the innovative teaching and practice mode of "combination of learning and innovation" is adopted to stimulate students to fully achieve the scientific learning of theoretical knowledge with practical design, striving to truly apply the learned knowledge into aircraft materials and application design, consequently to serve for the crucial needs of our country.

Keywords: combination of learning and innovation; courses; practical design; teaching; route

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教高〔2019〕8号)中明确表明课程建设是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课程建设质量将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的重要精神,进一步落实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要求,一方面,要求必须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把教学改革成果落实到课程建设上。另一方面,树立课程建设新理念,推进课程改革创新,实施科学评价,严格管理。同时,课程教学建设方面应突出“两性一度”,即高阶性,课程内容强调广度和深度,具备勇于创新的精神和能力;创新性,教学内容体现前沿性与时代性,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与个性化学习,同时还应增加挑战度,适当地科学“增负”,严格考核评价,增强学生们刻苦学习能力和素质提高的成就感。

此外,近年来,地方院校创新教学教育在人才建设、课程建设和基地建设等方面得到了快速发展。尤其是“学创结合”教学模式的提出,“创学结合”以制度机制为依托合理配置教学资源,以培养人才、使用人才为动力,促进学生就业、创业为追求,是对创业教育、学业教育的超越,有着自身独特的机制。“学创结合”,一方面促进学生专业知识、技能学习的提升,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继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发挥服务地方功能的需要;另一方面,通过“学创结合”,让学生自主学习、积极参与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与调研能力,继而培养学生独立思索、独立调研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与能力。《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 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重要文章里面也明确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作出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的重大判断,推动新时代人才工作变革。因此,应该加强“学创结合”航空航天类课程创新教学与实践探究。

一、当前课程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学观念滞后,削弱教学影响力

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教师教学过程中没有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过分强调自己的权威地位,将自己个人置于教学的中心,使学生处于教学的边缘地带,学生的主体地位被严重忽视。没有深刻地认识到学生仍处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应充分引导。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地位,基于“学创结合”的模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方法单一,影响教学实际效果

教学方法具有很大的灵活性与多样性,教学方法的运用是加强教学效果的一种手段,一个好的教师能够从教学任务、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合理选择和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呈现的教学方法也多种多样,比如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及举例法。然而,倘若不因实际情况出发,一味地采用单一的教学方法则很容易让学生被动地接受满堂灌,无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教学实践不足,学生知行不一

知即为知识,行即为实践。通过教育理论知识与实践,使学生达到知行合一的程度[1]。然而,实际过程中,对学生的教育往往知行不一,原因归结如下:学生知识、经验和能力的不完善,往往需要时间逐渐发展和完善。应加强认知,做到求真求实,明确规范,同时加强督导。

二、课程“学创结合”实施的主要路径

(一)提升教师素质:不能只做教书匠,要做大先生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师不能只做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而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和品味的大先生。科技的飞速发展,各行各业不断变革,对人才的要求也更高。知识更新换代,人才要跟得上,就得具有创新力,对人才的高要求,是对教育、教师的挑战。除了创新能力的要求,同样需要高素养的人才。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教育不能只是单方面灌输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与实践技能,培养学生的个性、健全的人格和全面素养。因此,学校,尤其是教师就不能只做传授知识、灌输知识的教书匠,更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和品味的大先生。

因此,教师要从传统的传授知识、灌输知识,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传道者、引导者,学生发展的促进者。传道授业,引导和激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富有思想。同时教师应承担一个研究者的角色,对教学进行研究,不断总结、更新、实践和改善。

(二)升级教学方式:实现价值引领、知识教育和能力培养有机统一

高校和教师应当坚持以人为本、协同发展的教育理念,从思政教育的学科属性、现实问题出发,推动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协同发展,构建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同频共振的思政教育新格局。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在专业类基础课程中推行课程思政,寓道于教、寓德于教、寓教于乐,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 有机统一起来,可以从专业课教育起点把握正确的思想方向,在传输专业知识的同时培育学生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引导正能量,发挥正确价值观对学生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积极导向作用,以及对人生道路选择的重要导向作用,满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人才需要。具体可以从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上进行改革[2],如图1所示。

图1 课程“学创结合”实施路径主要构思

(三)创新实践训练:优化课程设置、修订专业教材和加强教学管理

教育部发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统筹推进课程育人,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优化课程设置,修订专业教材,完善教学设计,加强教学管理,梳理各门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3]。深入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实施高校课程体系和教育教学创新计划。

三、课程“学创结合”存在问题的改进策略

课程培养应以提高实践创新能力为目标,在适应社会分工日益精细化、专业化和对人才需求多样化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已成为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阵地,需要大力发展教育。例如,飞行器材料结构功能一体化设计课程涉及的具体教学构思、教学设计、教学过程及教学反思。课程围绕多功能一体智能结构涉及的材料、结构设计与应用,尤其是飞行器多功能一体结构设计、耐高温与智能防护结构、智能隐身结构和发动机热端部件等具体应用案例,改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们的专业知识自主学习和实践创新能力,服务新时代航天强国的战略需求,培养拥有家国情怀的航空航天领域高端人才。具体改进方面如下。

(一)教学顶层设计

教师方面:教师教学培养体系强化顶层设计。聚焦教学基本功训练、严把授课入门关,通过全程听课、辅导,进行教学过程训练、试讲训练,传授教学理念、教学设计与教学方法及试讲点评,强化教学训练,提高课堂授课能力,跟踪听课、质量诊断,专题研讨、专项研究,精准指导,进一步提升教学能力和水平。发挥科研育人功能,优化科研环节和程序,完善科研评价标准,改进学术评价方法,促进成果转化应用,引导师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价值取向和学术导向,培养师生至诚报国的理想追求、敢为人先的科学精神、开拓创新的进取意识和严谨求实的科研作风。

(二)创新学创结合模式

丰富教学内容,让学科内容更具深度;创新教学方法,让课堂氛围有温度;提升教学效果,让教育富有力度[4]。在更新教材建设与课程体系的同时,课程积极进行授课与考核方法改革,以航空航天类课程为例,要求研究生组建小组结合具体问题,撰写创新性论文或者文献调研形成综述性报告,并通过答辩获得成绩,打破传统的闭卷考试形式,让学生把知识学“活”。通过课堂理论学习与课后任务相结合实现。改进措施:围绕课程所学,让同学们进行专题调研、课程答辩汇报与研讨相结合的方式、要点归纳与分享的方式,深化理论知识,尤其是其中的重点、难点进行针对性的二次学习。课程内容进行不断的优化设计,包括理论知识点与实践环节,立足于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的理念,提升学生们的理论知识能力与科学素养,同时使同学们具有国际化的视野,能够独立自主用英文检索、读懂,并实时知悉航空航天材料及应用领域中国内外最新的研究进展报道,努力培养学生们的国际化视野和创新知识学习能力。

(三)精准定位学生需求

找准学生需求,完善教学评价,打通专业壁垒,实现教学载体的创新、教学效果的激励策略,优化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协同育人效果。当研究新生进入科研团队后,首先应进行科研训练,全程参与科研实验的基本训练,熟悉基本测试,有了一定的科研基础再进行协同安排相关的项目研究。采用此种递进式的培养方式,全方位培养研究生的原始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以练促学,以学促创,以创促能,开辟专业人才培养新途径。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