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图书馆参与现代公共文化服务创新研究

作者: 万坤 崔婷

摘  要:高校图书馆作为资源丰富、特色鲜明和优势明显的文化服务机构,与公共文化具有天然的联系。高校图书馆应依托高校所特有的资源优势,积极探索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的创新,为丰富社会和公众文化生活、提高公众文化素养、增强文化自信和建设文化强国作出贡献。通过分析和调研高校图书馆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存在的障碍和具有的优势,从现代公共文化服务的视阈探讨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创新,以创新促发展,探索通过创新来提升高校图书馆服务能力、服务水平、社会价值的策略和路径。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创新;模式创新;开放式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2)33-0030-05

Abstract: As a cultural service institution with rich resources, distinctive characteristics and obvious advantages, university library has a natural connection with public culture University libraries should rely on the unique resource advantages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ctively explore the innovation of social services and cultural inheritance, and make contributions to enriching social and public cultural life, improving public cultural literacy, enhancing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and building a cultural power. By analyzing and investigating the obstacles and advantages of university libraries participating in public cultural service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service innovation of university librar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odern public cultural services, promotes development with innovation, and explores the strategies and paths to improve the service ability, service level and social value of university libraries through innovation.

Keywords: university libraries; public cultural service; service innovation; model innovation; open innovation

大学具有天然的文化属性,是最具活力的文化机构,能够对公共文化的构建提供持续的人才培养力、强大的科技创新力、稳定的社会服务力,以及广泛的文化辐射力[1]。而图书馆是大学里文化氛围最浓厚的机构,与公共文化具有天然的联系[2]。高校图书馆应依托高校所特有的特色资源,发挥自身优势,在社会服务观念创新、服务模式创新、服务内容和文化传承的创新等方面积极探索,为丰富社会和公众文化生活、提高公众文化素养、增强文化自信和建设文化强国作出贡献。

一、高校图书馆在公共文化服务方面的优势

高校图书馆与其他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相比,拥有其独特的优势,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必要补充。

(一)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

高校图书馆在文献信息资源的馆藏和服务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以北京高校为例,北京地区的高校图书馆不仅馆舍覆盖面积广,藏书数量多,而且馆藏资源具有鲜明特色。截至2020年底,北京共有92所高校,其中40多所高校都有多个校区,每个校区都设有图书馆(或分馆),累计有图书馆(分馆)超过了130座,馆藏图书超过1.2亿册[3];很多馆根据各个时期的社会发展和专业建设需求收藏了大量的不同时期的珍贵的专业文献,以及具有本地历史、文化、经济和地理等特色的特藏文献。高校图书馆的网络电子资源也呈现更加多样化,利用更加便利化。如大量的可移动阅读的电子书和听书资源,各种国内外数据库资源,各种协助终身学习的课程资源等。随着新时期“双一流”高校、“双一流”学科及国家和各省市一流专业建设的深入,为保障优势学科发展的特色资源建设会得到进一步完善。如果这些资源和服务合理地向社会开放,对完善地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将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和较强的文化辐射作用[4]。

(二)专业的人才资源

高校因人才培养的需要,拥有大批的专家、学者、教授,以及大量文化艺术专业的在校大学生和研究生。高校图书馆有一支训练有素的专业队伍,在文献资源建设、信息素养教育、阅读推广、文化服务、文化育人和数智技术的应用研究和实践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图书馆通过创新服务模式充分发挥它们的积极性,把专业性优势融入到公共文化服务中,创新公共文化产品、创新全民阅读推广模式和传播先进文化等,不仅能充实公共文化服务的人才队伍,对完善地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起着重要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作用,还能使这些高校人才在参与公共文化服务过程中得到实践锻炼和技能及价值的提升。

(三)强大的学科资源

高校图书馆依托学校的学科建设,可以调动学校专业性很强的文化艺术等学科建设资源为公共文化服务所用。如北京地区有音乐、舞蹈、电影、戏曲和传媒等专业性很强的高校,其他的高校也都开设了艺术类专业。这些高校不仅收藏有丰富文化艺术类的信息资源,而且在专业建设过程中,建成了一大批校内的文化艺术馆、剧场、剧院、音乐厅、博物馆及展览馆等。如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北京工业大学民间美术博物馆、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博物馆及北京联合大学文博馆等,这些资源是学校为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服务的,但同时具有公共文化服务功能,是开展公共文化服务的优质资源。

(四)先进的技术与服务

高校图书馆积极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先进技术进行智慧图书馆的建设,在读者服务、知识服务、数据服务、移动阅读和智能参考咨询等方面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果。如很多高校图书馆利用智能自助服务终端实现空间智能化识别、定位、管理与监控;利用智能机器人来承担咨询、导引和个性化服务工作;利用智能照明自动分类切换场景,调节灯光色调和亮度,为读者创造应景、舒适的空间氛围;利用数智技术建设一大批电子阅读设施,实现自助在线阅读、有声阅读和扫码下载阅读图书、智能推荐新书等[5]。可见高校图书馆在利用先进技术为读者服务方面紧贴技术发展前沿,不仅实现了数字资源阅读的多样化,也使阅读更加便捷,服务更具针对性、实用性和智能化,逐步向智慧化图书馆靠近。这些都为高校图书馆参与公共文化智慧化服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高校图书馆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障碍分析

高校图书馆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存在诸多问题和障碍,如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观念薄弱,服务模式单一[6],广度和深度不够,能力和动力不足[7],法律和政策支持不具体,缺乏可操作性等,这些问题严重束缚了图书馆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创新的手脚。

(一)高校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的观念比较薄弱

高校图书馆主要围绕校内师生开展服务工作,长期以来形成的相对保守的思维模式,严重束缚图书馆人的社会服务观念,导致对参与社会服务的认识不足,意识薄弱,参与度低。以北京高校为例,通过对“国家公共文化云”网站的调研,分别以“大学”和“学院”两个关键词进行搜索,发现只有30所北京高校可通过该平台进行部分文化服务的预约,占北京高校的32.6%;分别以关键词“大学”“学院”搜索出的1 100条新闻资讯,其中有25条与北京高校相关,占2.3%。通过对北京市50所高校图书馆门户网站的调查发现,在图书馆的概况中没有发现与公共文化服务相关的内容介绍,也没有发现与之相关的岗位设置,图书馆新闻未发现相关的报道,只有部分高校图书馆在其网站上列出面向社会服务的方式和途径。还有一些高校图书馆网站无法打开,公众也就无从了解服务情况,反映出高校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的参与度低、观念薄弱的现状。

观念薄弱还体现在与政府主动沟通交流的意识差。如北京市曾于2020年4月针对《北京市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条例》立法面向社会广泛征集建议。这对高校图书馆是一个很好的政策建议契机。但在一个月的期限里没有征集到任何意见和建议[8]。这反映出高校图书馆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主动性不足,参与意识薄弱等问题。

(二)高校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综合能力不足

在国外,很多高校图书馆较早就融入到地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早在19世纪60年代,美国一些高校图书馆就向社会读者提供图书借阅和文化讲座等文化服务[9],欧洲很多国家高校图书馆都在向社会公众提供形式多样的公共文化服务[10]。

调研发现,我国高校图书馆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普遍存在形式、内容单一,吸引力不足,公众满意度低;参与度低,与社区、公众的互动频率低,相互沟通协作不够;宣传不够,公众对高校图书馆的公共文化服务了解不足等问题;缺乏专业性人才,人性化的服务项目少[11];很多高校图书馆还不知道怎么向政府部门寻求经费支持,不知道从哪里获取项目信息等问题。这些都体现出高校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的综合能力急需提升。

(三)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体制机制不健全

高校图书馆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体制机制不健全,表现在高校和图书馆缺乏相应的制度来保障服务的稳定性、连续性和参与人员的积极性。如缺乏面向社会开放的保障机制;对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所需的人、财和物等资源的支持缺乏学校或地方财政的政策保障;很多高校图书馆人员本来就匮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人员经常变换,服务连续性和服务水平的稳定性都得不到保障。由于缺乏共识,公共文化服务得不到认可和激励,经常被列入“多管闲事”的行列,打消了很多人参与的积极性等。可见,高校图书馆在制度设计、资金支持、人才配置和考核激励等方面都存在体制机制不健全的问题。

(四)政策的支持缺乏可操作性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激发全社会参与文化创新的活力[12]。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鼓励学校的文化、体育设施向公众开放[13]。教育部2016年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中提出鼓励高校图书馆开展面向社会用户的服务[14]。目前全国已有13个省市出台了地方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条例,在鼓励和支持学校的文化设施面向公众开放方面提出采取政府购买服务、项目补贴和定向资助等方式。但这些政策法规都是纲领性文件,在具体的公共文化服务实践过程中究竟如何支持并不明确[4],如高校图书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责权利、角色定位、资金支持、项目获取途径、效果评价和激励等没有明确规定和详细说明,缺乏可操作性。

三、基于公共文化服务的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策略

创新是高校图书馆发展的动力,高校图书馆应借助高校的诸多优势,通过不断创新来提升社会服务能力、服务水平和社会价值。

(一)创新适应时代发展的新观念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