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视角下文化负载词翻译教学探索与优化
作者: 杨丹摘 要:中国要实现文化“走出去”战略,翻译教育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建设优质翻译教学是翻译教育的着力点。日语翻译课程是日语专业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日语专业建设和人才质量培养。该文阐述文化负载词的内涵,分析跨文化视角下日语教学中汉语文化负载词日译的必要性,探索文化负载词的汉日翻译教学方略,并讨论当文化负载词日译教学的时代意义,旨在进一步推进日语翻译学科建设,为一线教师和日语翻译者提供教学思考路径,为提高日语专业翻译课堂质量提供参考。
关键词:跨文化视角;文化负载词;汉日翻译;翻译教学;中国文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2)33-0106-04
Abstract: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cultural "going out" strategy in China, translation education is an indispensable and important part,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high-quality translation teaching is the focus of translation education. Japanese translation cours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Japanese major, which is related to the construction of Japanese major and the cultivation of talent quality.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connotation of culture loaded words, analyzes the necessity of Japanese translation of Chinese culture loaded words in Japanese teaching from a cross-cultural perspective, explores the teaching strategy of Chinese Japanese translation of culture loaded words, and discusses the contemporary significance of Japanese translation teaching of culture loaded words.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is to further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Japanese translation discipline, provide teaching thinking path for front-line teachers and Japanese translators, and provide reference for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Japanese professional translation classroom.
Keywords: cross-cultural perspective; culture-loaded words; Chinese Japanese translation; translation teaching; Chinese culture
伴随着我国对外交流的不断深入,在新时代语境下日语翻译定位和意义都有显著的变化。翻译的主流对象从文学名著、古典诗词等经典内容转移到实用文献、国家文献等方面,文化外译逐渐成为翻译活动中的重要命题。语言作为与世界沟通的桥梁,在传播中国文化和价值内涵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文化负载词的日译过程对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国文化和建构中国文化生命力至关重要。日译的文本虽然基本表达汉语的意思,但质量却低于汉语内涵,在日本甚至少有问津,导致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陷入困境。如何保留中国传统文化特色,帮助日语专业学生不断进一步展开中日跨文化交流,实现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意义,又满足日本读者认知理解的需求,是日语专业翻译教学理论与实践两方面都必须面临的课题。
一、文化翻译观与文化负载词的内涵
(一)跨文化视角下的翻译研究综述
翻译是一种社会文化交流活动,跨文化研究范式下的翻译活动是翻译研究视角之一,研究的焦点是在承认语言与文化的联系前提下,考察双语文化的交互关系,或者文化对文本的操控和构建作用。跨文化视野下的翻译研究已经延展了翻译活动的边界,使翻译不仅仅是语言文本一致性的转换,还将译出文化与译入文化的关系纳入视线,开始从文化视角研究文本生成的过程及社会功能。
当今翻译学界普遍认为翻译是一种社会交际行为,经历“文化转向”的译本也要符合社会文化范式的约束。文化外译活动是将本国文化形态和产品通过目的语这个媒介向目的语国家进行传播的活动。正如陈寅格在跨文化翻译领域提出的翻译目标:“其能与思想上自成系统,有所创获者,必须一方面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一方面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张西平提出符合目标语文化的表达是翻译面临的挑战之一;谢震天指出传统翻译概念需要重新界定,还用“时间差”的概念概括了译出语言需要考虑的社会历史原因。当代英国翻译理论家苏珊·巴斯内特(Susan Bassnett)曾将语言比喻为文化有机体的心脏,强调不能割裂翻译的语言和背景文化的关系,认为译者要充分把握双语文化知识,有大量的文化词汇储备,能够自如地在本土文化和异域文化中自由转换。
(二)文化负载词的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精心构建对外话语体系……增强对外话语的创造力、感召力、公信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为中国新时期的外宣翻译指明了方向,构建外宣“中国话语”体系时,最关键的是反映中国民族文化特色的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其翻译质量对树立国家形象和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至关重要。
文化负载词的概念由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纳达提出, 主要分为五类:生态文化、物质文化、社会文化、宗教文化及语言文化。生态文化负载词指环境地貌、自然气候和动植物等与自然生态相关的词汇;物质文化负载词指生产工具、交通工具和饮食服饰等社会物质生活相关的词汇;社会文化负载词指风俗文化、政治制度等社会精神相关的词汇;宗教文化负载词指神话传说、宗教信仰等价值体系相关的词汇;语言文化负载词指具有民族特色的古典诗歌等文化遗产相关的词汇。文化负载词是某种文化中特有事物的词、词组和习语,反映了特定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渐积累的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特有的活动方式。
汉语文化负载词是中国文化的承载者和构建者,浓缩中国文化的局部形象,负载着中国民族传统文化和风土人情,甚至民族心理和思维特征。文化负载词的日译,对传达中国文化真正内涵,形成中国文化的总体面貌和体系,加快中国文化在日本的传播和塑造中国形象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正如洪堡特指出的一样“语言中的每一个词都不是孤立的存在,它的背后是整个文化。”现阶段中日交流日益增多,中国大国崛起,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文化负载词的汉日翻译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
二、文化负载词翻译教学的必要性
日语专业八级考试由教育部高等院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日语组负责命题和实施,试卷二的翻译部分分数为20分,要求把250字左右的论述文或文学作品翻译为日语。这意味着将中国文化、政治和历史纳入汉日翻译的考察重点,也对日语教学和学生素养提高提出了新的挑战。学生面对“花木兰、早茶、襟、一揽子计划、大湾区”等词汇时,对单词的文化内涵一知半解、无从下手,导致出现错误的译文。
造成文化负载词汉日翻译陷入“失语”的困境,主要由教师、学生、课程设置和评价模式等多种原因造成。教师在日语翻译课堂,多涉及教材和日本文化的讲解,联系中国时政材料的汉日翻译明显不足,加之有的教师本身对中国文化知识储备不足,没有与时俱进地了解时政国情,在授课中缺失输入中国文化环节。学生在汉日翻译课程学习中,对汉语本位自觉认识不够,大多数学生追求翻译理论技巧和日语知识的掌握,过多地完成翻译表层文字任务,忽略了深层文化的转换,不够重视汉语的主导地位,缺乏内在的学习动力。在课程设置中,跨文化交际和汉日翻译中倾向于日本文化和日语语言,缺少中国文化和汉语的参与是对教学目标的片面理解,即使是简单的打招呼问候,如果不考虑中日双方文化的汉日翻译,也会导致翻译的等价不等值。汉日翻译课堂测评模式单一,很少有针对性地开展文化负载词等中国文化专项训练,对学生探究语言背后文化知识翻译行为的形成性评价较少。林林总总,主观上汉语文化主体意识薄弱,客观上教材和学分的限制,导致学生在汉语文化负载词的日译能力方面明显不足。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2020年版)指出: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和求大同的思想精华和时代价值,引导学生传承中华文脉,富有中国心、包含中国情、充满中国味。日语专业翻译教学不是简单的词汇、语法、语态的碎片整合,按部就班地在词态、语体、文体层面有倾向性的分析,脱离汉语主体意识价值观的引导,无法很好地建立汉语文化负载词的社会语境。汉语和日语在语言系统和结构方面有很大差异。跨文化视角下的汉日翻译教与学努力沟通汉语的文化意象在日语语用的交际障碍。文化差异给汉日翻译带来直接困难主要体现在语义的缺失上。汉语承载的文化信息,在日语中找不到对等的词汇,或根本不存在,即使表层指称相同,但词义承载的文化蕴意不能完全相同,从而产生翻译内容的误读。文化负载词的日语翻译教学有必要跳出单纯对日语知识点“解码、编码、换码”的理解,将翻译行为与社会文化、意识形态、审美趣味和阅读习惯联系起来,在系统论思想的观照下,尊重中文与日文背后负载的思想和历史内涵,厘清中国文化的译传历史,建立中日交流互译的历时性和共时性,领受“文化外译”“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深刻奥义。
三、跨文化视角下文化负载词日译教学建设方略
(一)树立文化自信,深化课程思政改革
著名翻译学家王树人在论及译者修养时指出:“优秀的译者必须对作为母语的本土语言精通,在其承载的历史、宗教、哲学、艺术等方面也具备良好的修养。”翻译主体在汉日双语文化价值体系的撞击中,要有使命责任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将语言认知与文化价值相统一,做到传达清晰,内容明确,价值取向清楚。
在日语教学课堂中,积极态度对待中国文化的日译活动,从跨文化交际特征和社会属性来看,是主体意识塑造的特征,分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两部分组成。当面对文化负载词这类维护国家形象等典型日译的问题时,教师应教育学生坚定不移地铸牢中华民族文化自觉意识,发挥中华文化的浸润之力,提高学生的社会自律性远强于对语言的自律性。但不要过于迎合日本读者体验的可接受性的翻译,导致汉语承载的丰富文化信息流失,与日语翻译教学中构建“中国话语”的初衷背道而驰。
语言符号本身具有文化特异性和个人风格特异性,完全忠实于原文的对等翻译是不现实的,教师指导学生作为两种语言符号间的摆渡人,磋商原文本的输出立场和目标文本的接受立场,传达文化内涵、哲学观念和民族思想,实现与日文世界读者的信念体系和认知习惯产生共鸣。翻译教学提倡文化信息多重解读,重视复合型人文素养的培养,真正在汉译日过程中传播“中国话语”。具体可对四大名著、古典诗词等日译版本进行赏析,品读中国经典文化价值而强化文化认同;将领导人讲话、政策文本和政府工作报告等政策性文本的日译实践与对比,保持政治方向的一致性,由此树立学生主人翁身份意识,强化文化自我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