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课”建设背景下的大学英语隐性课程探究

作者: 张芸菲

摘  要:隐性课程存在于大学英语课程内容、课程设计和教学环境之中,因此,大学英语“金课”建设,离不开对隐性课程的研究。目前对于大学英语“金课”的研究大多属于显性课程的研究范畴,因此该文首先根据大学英语“金课”的建设背景及建设标准分析当前大学英语“金课”建设过程中的教学现状,然后引入隐性课程在“金课”建设中的基本价值,最后从教学内容、教学活动中和教学活动外三个方面探讨隐性课程在大学英语“金课”建设中的实施途径,助力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和“金课”建设。

关键词:金课;大学英语;隐性课程;显性课程;教学现状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2)33-0131-04

Abstract: Hidden curriculum exists in teaching content, curriculum design and teaching environment of college English; therefore, the construction of "Golden Course" in college English is inseparable from the study of hidden curriculum. However, most of the research on "Golden Course" of college English belongs to the category of formal curriculum at present. This paper firstly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in the construction process of "Golden Course" based on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conception and standards of college English "Golden Course". Then,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basic value of hidden curriculum in the construction of "Golden Course" and analyses approaches to construct the hidden curriculum of college English, benefiting the reform of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Golden Course".

Keywords: golden course; college English; hidden curriculum; formal curriculum; teaching current situation

课程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两个部分[1],显性课程是在学校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大纲、教材组织的直接的、明显的教学活动;而隐性课程作为课程的另一部分,具有隐秘性、广域性、非计划性和非预期性的特点。所以二者的区别主要在于知识的呈现手段和学生的接受方式。目前对于大学英语“金课”的研究大部分集中于混合式教学模式实践、教学评价和课程思政等方面,属于显性课程的类别,而对大学英语隐性课程的研究较少。因此,本文从大学英语“金课”建设的角度,探讨大学英语隐性课程的价值和实施途径。

一、大学英语“金课”建设

(一)“金课”概念

对于大学教育来说,培养高素质人才,专业是主体,课程是核心环节。2018年教育部在《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中要求各高等学校要结合本校办学定位修订符合本校实际的人才培养方案,并根据人才培养目标重新梳理、构建教学内容,加强教学过程的管理,淘汰“水课”、打造“金课”,提高课堂教学质量[2]。

同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在中国大学教学论坛上作了题为“建设中国金课”的报告,进一步阐明了“金课”的定义,提出“金课”的标准,即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并指出“金课”的五大建设目标,包括课堂教学中的线下“金课”,“互联网+教育”为基础的线上“金课”,符合本校人才培养目标的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信息技术、智能技术与实验教学深度融合的虚拟仿真“金课”和以创新创业为目标的社会实践“金课”[3]。

(二)大学英语“金课”及质量标准

2019年,第四届全国高等学校外语教育改革与发展高端论坛中提出要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深化大学外语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淘汰外语教学“水课”,打造大学外语“金课”[4]。2020年2月《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20年工作要点》中指出要积极推进新文科建设,持续深化公共外语教学改革,培养高素质国际化人才;充分发挥各类课程的育人功能,深入挖掘各门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促进专业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实现价值引领、知识教育、能力培养的有机统一[5]。

建设大学英语“金课”,应以国家关于教育的发展方针为导向,以《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20版)》为指导,以培养符合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为目标,建设符合本校办学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大学英语“金课”。大学英语“金课”的建设标准首先要以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为前提,按照大学英语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定位,建设高质量的课堂教学。首先,高阶性包含对大学英语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知识不仅包含基础英语知识,还包含专门用途英语和学术英语;能力包含自主学习能力、服务于专业和科研学习能力和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素质则包含学生的人文素养、家国情怀和国际意识。其次,创新性对于学生则要求其在英语学习中培养思辨意识,自主探索知识能力,对于学校和教师则是构建更符合学生学习和发展的教学模式、课程设计、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评价方式等。挑战度则是对学生和教师双方的要求,大部分英语教师已被局限在学校这座“象牙塔”中,英语基础知识扎实,但很少涉及实践教学,难以做到知行合一,因此教师应提升自身职业素养和社会实践能力,为学生创造尽可能多的语言实践机会。

二、“金课”建设背景下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现状

自“金课”概念提出后,各高校深化教学改革,打造符合本校的“金课”,成效良好。特别是自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大学英语课程普遍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打造属于本校的大学英语“金课”。但就学生的学习成效来说,在大学英语“金课”的建设实施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部分课程内容讲解枯燥,轻视教学内容,并且部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方向不匹配。部分大学英语教材内容枯燥,既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与专业、社会实践脱离。虽然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的优点之一是拓宽学习内容,但庞大的线上学习内容也让学生无从选择、难以选择,进而不选择,虽然有的高校将部分线上内容作为形成性评价的一部分,但大部分学生只完成教师规定的部分,对其他内容视而不见,导致学习资源的浪费。

其次,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教学手段、课程设计和教学情绪都会影响教学效果。教师和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的个人信念、教学方式和教学态度等因素都会以显性或隐性的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显露出来,并影响到学生。由于传统思想的影响,大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具有绝对的权威性,鲜与学生进行知识和情感的交流,并没有与学生形成亦师亦友的关系,课堂变成教师的一言堂,导致学生与教师日渐疏离,知识的传递成为教师和学生唯一交流的纽带。并且在大学英语实际课堂教学中,大部分教师的教学设计按照“导入—课文结构—知识点讲解—巩固与练习”程序进行,虽然弱化了知识点讲解,强化了语言的应用,但课程主题的导入和思政元素的嵌入只设置在单元学习的第一个课时,导致学生仅在引入文化背景部分兴趣高昂,而在其他课时的讲解部分气氛沉闷。

最后,从大学英语教学的外部环境方面,大学英语课堂的特点之一是大班授课,学生多,院系专业混合,学生英语基础参差不齐,很难根据特定专业、学习层次制定具体的课程目标,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并且由于大部分大学英语课程的形成性评价方式由年级统一制定,很难根据具体班级的学习情况做出调整,导致教师的可操作空间小,难以根据班级特点制定相应的学习激励制度。

三、隐性课程在大学英语“金课”建设中的应用

(一)隐性课程

隐性课程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的美国学者杜威(John Dewey)[6],他曾在《Experience and Education》一书中对所学内容及学习本身养成的某种情感、态度的这种学习称之为连带学习(collateral learning)。隐性课程(hidden curriculum)这一概念首先是由美国教育学家杰克逊(Philip W. Jackson)[7]提出的。他指出隐性课程是学生在学习环境中所获得的非预期的或非计划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等。

国内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研究隐性课程,郭元祥[8]在《试论教育中的非系统性》一文中指出隐性课程在教育过程中有着非系统性的特点,不容忽视。庞学光[9]探讨了隐性课程的概念、构成要素、特点和人格发展功能。2000年,傅建明[1]在《“隐性课程”辨析》一文中提到“隐性课程是学生在课堂内外无意间习得由教师以特定方式呈现的文化序列”。于博瀛等[10]从“计划性”“规范性”和“实际性”的角度重新定义了隐性课程,并认为其是“学校情景内进行和发生的、相对于明确陈述和预先计划的显性课程而言的处于‘隐蔽’状态的教育内容”。傅建明、于博瀛和史光孝对于隐性课程的定义有共通之处,认为隐性课程是在学校教学环境中发生的,相对于显性课程的计划性,是使学生在课堂内外获得教育内容。

(二)大学英语隐性课程的基本价值

隐性课程的本质具有多样性、间接性、非预期性、潜在性和潜移默化性。而大学英语的学习具有一定枯燥性、重复性和直接性。因此,新时代的大学英语教学应在规划好显性课程的基础上,充分利用隐性课程的优势,重构教学内容,提升学生英语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可持续成长。

第一,大学英语隐性课程可以重构教学内容,丰富知识内涵。显性课程是指将教学大纲所制定好的教学内容传递给学生,更多地侧重制度化、系统化和大众化;而隐性课程可以让教师根据自身的知识储备和教学活动,扩展课程内容的范围和领域,给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性空间,更多地强调个性化、交叉性、多样性和非计划性。

第二,大学英语隐性课程能够提升学生学习兴趣。隐性课程具有广域性的特点,因此其存在于学校制度、校园环境、教学内容和课堂教学设计等方面,也就为学生寻找大学英语的学习兴趣点提供了更多可能,进而从不同角度提升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可能性也得到了增加。

第三,大学英语隐性课程可以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品德和爱国情怀,推动学生可持续成长。在显性课程中,学生学到的是知识,提升的是能力,而大学英语隐性课程能够通过教学内容、教师形象和教学风气等隐性课堂内容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品德和人文素养,实现“三全育人”的教育目标。

(三)隐性课程在大学英语“金课”建设中的实施途径

近年来,随着“金课”标准的制定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广泛运用,大学英语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成绩有着不同程度的提升,但也存在许多问题,已在上文中阐述。隐性课程贯穿于学校教育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于课堂内外,隐蔽地存在于学校制度、校园文化、教学手段、教学内容、教学设计和教学评价等中,受到教师和学生的精神、心理因素的影响,因此,大学英语隐性课程可以弥补显性课程的不足,提升学生的英语学习效能,辅助大学英语“金课”建设。于博瀛等[10]认为隐性课程包括教学内容、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师生关系处理等。傅建明[1]从教科书、教学活动中和教学活动外三个层面探讨隐性课程。史光孝[11]认为对于隐性课程的研究应从物质、制度和精神三个角度探究。因此,根据大学英语课程特点,结合实际,本文根据大学英语教学现状和隐性课程的特点从教学内容、教学活动中和教学活动外三个层面探讨隐性课程在大学英语“金课”建设中的实施途径。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