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需求导向下工匠精神融入课程的教学改革
作者: 苏贺涛 季淮君 程五一 张兴顺
摘 要:课程思政建设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重要举措,在行业需求导向下将工匠精神融入课程思政建设,既符合高等院校弘扬工匠精神和培养行业领域内具备工匠精神人才的新时代使命,又能够顺应新时代行业需求与发展。该文以电气与机械安全工程课程为例,分析课程设置特点和行业需求,梳理工匠精神核心要素及其子要素,探讨将工匠精神融入课程思政建设的方法,并对教学方式和评判机制进行改进。
关键词:思政建设;需求导向;工匠精神;电气安全;机械安全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2)33-0140-04
Abstract: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courses is an important measure for colleges to implement the task of cultivating people by virtue. Under the industry demand orientation, craftsman spirit is integrated in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courses, which is not only in line with the new era of colleges to promote the craftsman spirit and cultivate talents with the craftsman spirit in the industry, but also can adapt to the needs and development of the industry in the new era. The course of electrical and mechanical safety engineering taken as an example in this paper, the curriculum settings and industry needs were analyzed, and the core elements and sub-elements of the craftsman spirit were sorted out. Furthermore, the method of integrating the craftsman spirit in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the course was proposed. Finally, the teaching method and evaluation mechanism were improved.
Key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demand orientation; craftsman spirit; electrical safety; safety of machinery
电气与机械安全作为高等院校安全工程专业开设的一门重要必修课,旨在培养学生的电气与机械安全知识和能力,为今后从事电气安全管理、机械安全管理等相关工作奠定基础。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的明确要求。显然,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已经成为国家层面的战略发展和建设要求。因此,在行业需求导向下,将工匠精神融入电气与机械安全课程的教学改革研究当中,符合高等院校弘扬工匠精神和培养安全领域内具备工匠精神人才的新时代使命,顺应新时代行业需求与发展,可为学生更好地走出校园和从事安全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电气与机械安全课程设置与行业分析
(一)课程现状分析
对各高等院校安全工程专业的电气与机械安全课程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后发现,该课程的教学内容普遍设定为电气安全、电击防护、电气线路、电气设备安全、电气防火防爆、电气安全管理、机械安全基础、特种设备安全及机械安全的风险评价等,理论知识繁多且与现代化生产条件脱节,未能适应行业对新知识的需求[1]。教学方式仍以教师讲授理论知识为主,而人文精神的培养、道德品质的塑造和职业精神的灌输等关乎学生未来成长的重要内容极少涉及,从而导致大多数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书本上的理论知识,缺乏主动思考和动手实践能力。
(二)课程存在的问题
(1)课程内容与行业实际需求相差较大。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当下,现代企业的生产方式也在不断地进步,以焊接技术为例,传统的焊接以人工焊接为主,因此焊接安全技术主要针对有毒气体、高温、电弧光和高频磁场等职业危害。而据不完全统计,全球有将近一半的工业机器人应用在焊接领域,这意味着课本上的人工焊接安全技术与实际的焊接机器人已严重脱节[2]。因此课程内容要充分适应安全行业的最新需求,使学生能够实时地掌握专业前沿知识。
(2)缺乏职业精神的灌输。教学内容多以教材理论知识为主,严重缺乏安全职业精神的灌输[3]。作为安全工程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不仅要培养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职业精神,特别是爱岗敬业、责任担当、吃苦耐劳的意志,以及追求卓越的品质、职业满足感等精神。
(3)实践能力培养不够。教学方式以教师讲授理论知识为主,学生多为被动地接受书本上的知识,缺乏自主思考和动手实践能力,导致学生虽然掌握了充足的理论知识,但是在工作中面对实际的安全问题时,无法独立进行分析和解决。
(三)课程知识点需求分析
据统计,安全工程专业应届毕业生的主要就业去向有大型施工企业、大型厂矿、生产型企业及安全评价机构。为了明确各类企业对电气与机械安全工程知识点的需求,本文对中国建筑企业100强、中国化工企业100强、中国新能源企业50强及10所大型安全评价机构在招聘安全岗位时和电气与机械安全有关的专业知识需求分别进行了统计,统计结果见表1。四类企业因为生产类型的不同而对安全岗位电气与机械安全的知识点需求有所不同,但是具有机械设备的危险部位及防护、机械安全风险评价、危险机械安全技术、热加工安全技术、特种机械设备安全技术、电击防护技术、电气线路安全、电气设备安全、电气防火防爆、雷电和静电安全及电气安全管理等专业知识的人才是四者共同的需求,因此电气与机械安全课程必须将上述知识点作为主要内容。
二、工匠精神核心要素解析
从安全的角度出发,“工匠精神”是指安全工作者以追求极致的态度和信念做好安全管理工作,避免事故的发生,保护工人的安全。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内涵丰富,本研究以安全行业工作者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从职业道德要素、技术技能要素与个性要素三个层面对工匠精神的子要素进行解析,结果见表2[4]。
职业道德是道德在职业实践活动中的具体体现,由于安全工作直接关乎工人生命安全的特性,安全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就显得尤为重要。爱岗敬业即热爱岗位,工作中时刻怀有敬畏之心。如果说爱岗是做好安全工作的入门券,那么敬业就是成为优秀安全工作者的底线要求。责任担当是指怀着高度的责任心去对待工作中的每一部分,实现自身担当。对于安全工作者而言,只有以高度的责任担当意识来保障自己认真地完成每一项任务,才能做好安全工作,实现自身价值。团队精神是团队协作的灵魂,能够推动团队高效运转。传承是指吸取前辈经验,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再创造。在企业大型化发展的今天,安全工作也越来越要求安全工作者们形成团队,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充分发挥团队精神和传承意识。
技术技能是进行职业实践活动最基本的要求,对于安全工作者而言,不仅要具备技能和实践能力,更要具备学习与攻坚克难能力和创新与科学精神。在工作中不断追求更高的技能水平是工匠精神的核心。安全工作要求安全工作者具备丰富的知识技能,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解决实际的安全问题。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当下,安全工作者面临的安全问题也在不断地升级,唯有紧跟行业发展潮流,不断地强化自身的学习能力,切实提高自身的技能水平,勇于挑战和克服难关,才能更好地适应行业的需求,不被时代淘汰。创新与科学精神是“工匠精神”能够永葆活力的关键[5]。本质安全化要求安全工作者具备创新与科学精神,在工作中不断地革新现有的安全技术,推动安全技术的发展,最终实现本质安全。
个性要素是在工作岗位上实现个人价值的重要保障。吃苦耐劳与坚韧执着是“工匠精神”的立足点,代表工匠能够在艰苦的条件下以坚忍不拔的勇气战胜挫折困难。安全工作的特性要求大多数安全工作者奋斗在生产的最前线,这就需要安全工作者具备吃苦耐劳的意志,能够在条件艰苦的工作环境中一丝不苟地做好工作。追求卓越是工匠进取心的体现,能够推动工匠各方面的共同发展。在安全工作中,只有不断追求减少事故的发生,才能促进自己不断进步,从而推动安全领域的发展。职业满足感体现了个体对自我价值实现的一种不懈追求,是工匠成长与发展的关键要素[6]。职业满足感能够激发安全工作者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积极主动地做好工作,更好地实现自身的价值。
三、电气与机械安全课程的教学设计
(一)思想政治子要素的选择与融入
总结电气与机械安全课程的主要知识点与“工匠精神”的子要素进行对应,结果见表3。爱岗敬业、责任担当、团队精神与传承意识、技能与实践能力、追求卓越的品质及职业满足感这六个子要素在电气与机械安全课程中尤为重要。因此,从安全领域“工匠精神”的职业道德要素、技术技能要素与个性要素三个层面出发,提出思想政治元素融入该课程内容的方法,见表4。
(二)扩展教学方式
课程实施过程中,应尽量减少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适当地增加启发式、参与式和讨论式等混合教学方式。如在讲授机械安全评价知识点时,在讲解评价方法的同时,引入恰当的案例进行探讨,可以引导同学们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中,使得理论知识更容易被消化吸收。对于热加工安全技术等,理论知识繁多且与实际应用有较大差距时,教师可以适当减少理论知识的讲授,重点讲解解决问题的思路,同时引导同学们深入了解该行业的最新技术及国内外未来发展的趋势和方向。增加课堂的趣味性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关注最新的安全技术,为适应行业需求的发展打好基础。在参与式教学的模式下,由老师搭建好舞台,学生们通过团队合作在舞台上展示学习的成果,使得学生不断收获正向效应,重塑自我认知,提高实践能力[7]。
(三)健全综合评判机制
融入思想政治子要素后的考核方式可以通过增加思想政治表现的考核评分来形成对应的综合评判机制。本课程的具体实施以案例分析、课堂回答问题、实验操作和结课考核等来综合评定,加入职业素养、工匠精神等课程思政考核评定项目,考核成绩由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互评组成,综合形成学生课程总评成绩。以上评价因素可概括为课堂表现和课外考核两个方面,其中课堂表现包括案例分析、课堂考勤及回答问题,此过程主要体现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和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课外考核包括实验操作和结课考试,实验操作采用分组形式完成。学生除要完成自身分工外,还要协助其他组员共同完成小组项目,主要评价学生的责任担当、技能与实践能力和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以及踏实肯干、分工协作的职业素养。
四、结束语
专业课程的教学不仅要提高学生的专业技术素养,更要注重职业精神的培育与价值观塑造,将工匠精神融入电气与机械安全课程的教学改革研究当中是贴合国家人才需求的具体表现,有利于高等院校安全工程专业在行业需求导向下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课程教学改革具体实施过程对于高等院校安全工程专业其他课程,甚至其他专业课程改革都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 余志红,赵秋生.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电气安全工程课程改革实践[J].科技视界,2021(35):36-37.
[2] 王梦.机械安全课程模式问题及对策探讨[J].绿色科技,2020(13):258-260.
[3] 陈子谋.“汽车工匠精神”在专业核心课程改革中的探索与实践——以《汽车电气设备检修检修》课程为例[J].汽车维修,2021(4):2-3.
[4] 杨岚.大国工匠精神对本科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价值导向[D].石家庄:河北科技大学,2020.
[5] 张青.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8.
[6] 陈梦云.工匠精神的时代价值及培育路径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20.
[7] 孙德志,石晨迪.以工匠精神为内涵的高职院校工科课程思政探索与实践——以《工业产品数字化制造》课程为例[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1,20(22):200-201.
基金项目:2020年北京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创新项目“基于OBE理论的安全工程专业教学体系设计与实践”(京教函〔2020〕427号);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21年度本科教育质量提升计划建设项目“行业需求导向下工匠精神融入《电气与机械安全工程学》的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G202113)
第一作者简介:苏贺涛(1991-),男,汉族,安徽濉溪人,工学博士,副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安全工程方面的教学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