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理工科专业中文写作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作者: 聂桂菊

摘  要:写作能力是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时代必备的能力,写作也是学生进行思维训练、提高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该文以安徽大学中文写作课程教学实践为例,通过对理工科专业学生写作能力现状及形成原因的分析,结合写作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实践经验,探讨写作教学的几种有效方法,师生互动,讲练结合;合理利用翻转课堂;结合各类活动开展写作实践等方式,以期实现理工科专业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助力安徽大学“双一流”建设。

关键词:高等教育;理工类专业;中文写作;教学改革;“双一流”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2)33-0148-04

Abstract: Writing ability is a necessary ability in the era of knowledge economy and information age. Writing is also an important way for students to train their thinking and improve their comprehensive quality. Taking the teaching practice of Chinese Writing course in our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current situation and causes of the writing abilit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tudentsare analyzed. By combining with the practical experience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of writing course, several effective methods of writing teaching, including teacher-student interaction, combination of teaching and practice,making rational use of flipped classroom, carry out writing practice in combination with various activities, have been discussed to promote writing ability of students and our school "double first-class" construction.

Keywords: higher educatio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Chinese Writing; teaching reform; "double first-class" construction

2015年10月24日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该总体方案指出高校在推进“双一流”建设的进程中,必须坚持以中国精神、中国特色、中国气质、中国元素为根本立足点,在继承发扬转化的基础上,不断增强“四个自信”。在全球范围内建设一流学科和一流大学,不仅需要世界视野,更需要民族特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和灵魂,为“双一流”建设提供根本遵循和方向指引。当前,通识教育已经成为“双一流”建设的基本要求和核心支撑,增强学生的全面素质是通识教育的根本特征。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对“双一流”建设中通识教育将起到不可低估的引领作用。

中文写作课程是安徽大学响应建设一流高校的要求,为全校理工科专业本科生所开设的公共必修课。课程针对理工科专业特点,重点以实用文体为突破口,以可操作的文体学和写作思维学理论指导学生按学科的训练体系进行学习。循序渐进地学习目前社会上和专业工作中使用频率较高的应用文体写作知识,不断提升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以适应专业学习和发展的需要。高校“双一流”建设中,中文写作作为通识教育体系中的重要课程之一,必须运用现代教学技术,发挥网络媒体的优势,逐步建立新的教学模式。安徽大学(以下简称“我校”)中文写作课程自开设以来,教研室组织专家深入调研国内高校本课程开设、教材建设情况,确立了我校中文写作课程的教学理念:以实用文体为突破口,以可操作的文体学、写作思维学理论等,指导学生按学科的训练体系进行学习,循序渐进地系统学习写作基础知识和目前社会上与专业工作中使用频率较高的应用文体写作知识,同时,通过对优秀篇章的分析和研究,讲练结合,逐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课程教学过程让学生领略中华文化的美的特质,在综合分析运用不同表达方式的基础上,能够准确娴熟地驾驭语言,运用高超的表达技巧,使文字更加生动形象,更富于表现力,体现本民族文化自信。

围绕安徽大学“双一流”建设目标,本教研室以我校通识教育课程中文写作为重点研究内容,通过结合新媒体技术,开展创新性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研究,并探索其对高校通识教育的引领作用。通过多年来对理工科专业学生写作能力现状及形成原因的分析,结合写作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实践经验,本文探讨了写作教学过程总结的若干思考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几种有效方法。

一、理工类专业学生写作能力的现状及形成原因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加快,高校在校人数激增,理工类专业学生更是占学生总数的较大比重。在多年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理工类专业大学生的写作水平普遍较低[1-2]。相当一部分理工科大学生语文基础不够扎实,文章逻辑不清,用词不当,甚至错别字连篇等现象屡见不鲜,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刻不容缓。有的学生撰写入党申请书、困难补助申请、活动策划方案及会议记录等应用性文章很困难。有的甚至连请假条都写不好,撰写学期论文、开题报告、实验报告、调研报告或是科研项目结题报告等更是无从下手。导致理工专业大学生写作能力下降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首先,由于中小学语文教学一贯以来的尴尬地位,学生无暇进行大量有效阅读,知识积累不足。同时,应试作文的写作模式也禁锢了学生们的思想,无论行文的内容或是形式都较多地被束缚。长久以来,消磨了学生们写作的兴趣和积极性。其次,随着现代化媒体时代的到来,大学生可以非常方便地通过智能设备快速获取各种信息。这使他们的阅读变成了走马观花式的“浅阅读”,这种不良的阅读习惯使人的思维能力弱化,阻碍大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也极大地消磨了他们写作的动力。写文章通过网上查找资料,下载并复制粘贴,东拼西凑即可轻松完成。此外,国内高校对写作课的重视程度大多不够。许多高校仅仅把写作课设为选修课,选修情况也不尽如人意,有的班级只有少数几名学生选课,难以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这种情况近年来虽有所改善,但是另一个问题又凸显出来。那就是因为师资力量不足,学生选课人数太多,导致写作教学也无法正常有效开展。所以,要提高理工科学生写作能力,有效开展写作教学[3-5]。需要各高校根据教育主管部门的有关要求,充分重视写作课程的长远规划,在师生比上要进行合理地统筹安排,不能放任不管,也不能过于形式化。在课程教学的管理、写作师资的培训及课程评价体系的完善等方面都要有切实有效的政策支持。

二、中文写作课程目标及教学方法

我校对理工科学生开设中文写作课程的目标是:学生能很好地理解写作基本理论,思维能力突出,语言组织能力强,逻辑严谨,能够做到以清晰的口头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能够很好地与人交流。能够就专业问题以口头、文稿及图表等方式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回应质疑,理解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交流的差异性。这不仅要求学生要有良好的书面表达能力,能够很好地记录科研成果并加以传播,还要有较强的口语表达能力,可以加强交流与合作。在这一课程目标的指引下,老师们通过中文写作课程教学实践,摸索了以下几种较为有效的教学方法。

(一)师生互动,讲练结合

注重教师讲评和学生互评,促进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规范化。我校中文写作课程分为两大模块:文学写作理论与实践和应用文写作理论和实践。文学写作理论与实践共12个课时,内容包括:语言规范、文章的构成要素、写作的主客体到文章常用的表达方式,通过大量的作家作品实例向学生阐释理论要求的同时,在课程中安排课堂的随笔练习或者课后大作业。随堂的练笔通过雨课堂发布,学生们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作业并上传到系统。老师可以选取一些学生的作品在大屏幕中展示并对之进行评析,也可以请其他同学点评。在这种即时创作反馈的过程中常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学生们的创作热情高涨,与此同时也训练了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比如在讲到写作需培养敏锐的感知能力时,笔者通过张洁的《挖荠菜》引导学生作生活的有心人,随时准备捕捉进入感官世界的各种信息,用自己的话语表达日常经验和平凡事物的“诗意”。学生在随堂练习中多有可圈可点之处。下面是一个女孩回忆国庆节回乡时的情景:“……路边还有几棵开着花的树,鸟儿叽叽喳喳,若不是远处田里的稻子黄了,似乎都要以为是春了。到了地方,表弟在路边挖着沙,小姨在炒菜,外婆在喂鸭,外公在打扫。低的云,懒的狗,馋的鸡,古老的树,悠久的殿。这些都是在匆匆碌碌的城市里少有的光景,也是我在学校里,闲下来偶尔会回忆一下的画面。”精炼质朴的语言把故乡的风景和亲情写得恬静温暖,这些日常生活的景象在她的笔下充满诗意。

此外,现代诗歌的仿写、续写名著结尾及把小说改编成戏剧等多样化的作业形式也为学生们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对于原本就热爱写作的学生来讲,他们可以尽情施展自己的才华,感受以我手写我心的快乐,观察和体验生活,剖析人性的真善美。对于原来排斥写作的学生来说,也能够在这种氛围中得到积极的影响,不断尝试多读多写多练。

相较于文学写作理论与实践,应用文写作理论和实践部分的内容比较枯燥,包括:应用文写作的一般原理、事务类文书的写作、公文文书写作、学术论文写作、礼仪类文书写作、信息类文书写作及申论写作。共24课时。这部分课程如果进行大量的理论讲授可能会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教学效果不佳。在具体教学中我们主要采用“以练带讲”的方式来训练学生掌握应用文写作的格式规范和语言规范。综合运用语文知识中的语法、逻辑、修辞知识和写作知识,严格进行立意、选材、布局、谋篇及遣词造句等基本技能训练,反复练笔,从而进一步提高应用写作能力。例如讲授事务类文书写作,笔者先是让学生在课下结合教材及相关资料了解事务类文书的特点、类别、功用和分类。课堂上再通过一些具体的实例来分析各种写作规范和要求。之后再通过雨课堂发布一系列针对性的练习,比如:出示一篇缺少小标题并打乱了次序的工作计划大纲,请同学们按照计划的写作格式,在需要的位置添加小标题并调整次序。这类题目可以训练学生在短时间里梳理各段落内容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快速提炼主旨,并且按照工作计划的写作格式要求整理完善。再比如:让学生阅读一篇调查报告的提纲,找出遗漏和不当之处。按照调查报告的规范格式重新撰写。提纲中会有语言表述不当,逻辑顺便混乱,遗漏前言等各种问题。学生要在短时间内一一找出并修改完善,需要综合运用各种语文知识技能,遣词造句、修改病句、语法、逻辑及修辞知识等等都有涉及。课程讲授过程中不断地通过这种“以练带讲”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挑战中体会语文学习的重要性,感受应用文作为实用文体的写作训练与我们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

中文写作课程进行一定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是立德树人工作的需求,具有充分的必要性和科学的可行性。本课程教学过程注重课程思政方面,让学生明确语言规范表达是写作的前提和必要条件,无论从事哪一种文体的写作,对语言艺术的追求都是永无止境的。语言规范表达和写作互相依存,相互促进。写出优美语言的前提是准确、生动、简洁和规范。引导学生自觉继承优秀文化遗产,学好母语,用好母语,规范语言表达,增强民族文化自信。通过明确写作主体的概念及其能力和素养的要求。进一步理解“铁肩担道义,妙笔著文章”的深刻内涵。明确写作主体优秀的人格品位是从事一切文化活动的动力源泉。在写作活动中,从选材立意到文章格调,写作主体的思想水平、人格品位影响和制约着整个写作过程和文章的各个方面。以此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情操、勇担大任的精神。

(二)合理利用翻转课堂

写作教学利用翻转课堂激发学生写作表达的兴趣,在新媒体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翻转课堂将传统教学模式的“信息传递”与“吸收内化”两个过程进行翻转,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真正体现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教学方式。翻转课堂将课堂时间重新分配,教师可以提前将要了解的教学内容及重难点发布给学生,由学生利用教材、图书及网络资源库查阅相关信息,整理笔记,记录心得,然后在课堂上与教师交流互动,进一步答疑解惑,最终完成知识的吸收内化与巩固。这种教学模式,既顺应多媒体时代教学模式革新的需要,也有效实现了学生的个体化、差异化发展,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投身到学习中从而取得良好的效果。写作课程如果只是一味地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课堂讲授各类文体特征、明确写作要求、点评范文,就会使课程内容程式化,既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也妨碍学生个性化发展,使写作教学失去活力,流于表面。学生不能在课堂教学中获得写作的灵感,也无法激发他们创作的热情。然而充分利用翻转课堂的优势,就可以有效避免这样的缺陷。例如,在教学过程中针对理工科学生口语表达能力欠佳的现状,设置课前演讲环节。教师可以提前设定相关选题,如时事热点、读书心得和杂谈随想等。这些选题既可以激发学生关注国家大事,民生百态,也可以引导他们多读书读好书。学生为了在演讲过程中能有出色的表现,课下就要积极地查阅大量的课程资料,撰写修改演讲稿,制作ppt,直至反复演练。这一过程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写作和思维能力,也锻炼了他们勇于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作为理工科学生在做好科研工作的同时,能够就专业问题以口头、文稿及图表等方式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与同行交流,回应质疑也是极其重要的。而这些能力的养成,平时的有效训练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针对学生演讲的思路和观点可以广开言路,引导其他同学积极发言。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生活经历使得大家对同一问题的看法也多有差异。在交流和分享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让学生体会独立思考,主动求知的成就感。此外,在交流和分享中也能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使哪些相对内向不善言辞的学生也能在这种氛围的感召下大胆参与,积极克服自身的不足,表达自己的观点。比如:这学期的课前演讲中有些内容引起了同学们的共鸣,引发大家的思考和讨论。如:《历年高考制度改革之我见》《以我为例谈谈大学生个人理财的必要性》《旅行能带给我们什么》《看<觉醒年代>想到的》《我们怎么看“女性主义”》等等。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