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训基地开展基于叙事医学的课程思政教育探索

作者: 朱锋 方洁 戴宁

摘  要:思想政治教育需贯穿新医科人才培养全过程。在临床实训环节、专业实习环节和社会实践中进行“实践思政”具有重要意义。叙事医学是具有叙事能力的医生提供的具有人道主义,且具备有效诊断和治疗的医疗模式。叙事医学作为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有效路径,为全方位、多渠道育人方式打开了全新的思路。实训基地临床教师开展基于叙事医学的课程思政教育,创新教育手段,丰富思政载体,有利于推进具有医学专业特色的课程思政评价体系建设和完善,是实现“实践思政”理念的有力抓手。

关键词:临床实践;叙事医学;课程思政;医学生;人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2)33-0181-04

Abstrac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hould run through the whole process of new medical talents training. It is great significance to carry ou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in practice" during clinical internship, professional practice and social practice. Narrative medicine is a humanitarian medical model with effectiv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provided by doctors with narrative ability. Narrative medicine, as an effective way to cultivate the humanistic quality of medical students, opens up a new idea for all-round and multi-channel education. Teachers in the clinical base carry out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based on narrative medicine, innovate the educational means and enrich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arriers. It is conducive to construct the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valuation system with professional characteristics. Narrative medicine is a powerful starting point to realize the concep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in practice.

Keywords: clinical practice; narrative medicin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medical students; humanistic accomplishment

2020年,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要求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医学因其行业的特殊性,对思政教育的要求较高,尤其是在临床实训环节、专业实习环节和社会实践中进行“实践思政”具有重要意义。加强医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医学伦理教育和医患沟通教育对卓越医学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国家医疗卫生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1]。

“叙事医学”指的是具有叙事能力的医生提供的具有人道主义,而且有效的诊断和治疗的医疗模式[2]。作为一个跨界学科,叙事医学融合了文学、传记、社会学、语言学、心理学、精神分析和叙事学等学科成果。叙事医学作为医学教育的非科学组成部分,被国内医学教育界接纳不久。叙事医学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医学人文走向临床[3],其作为提高医学生人文素养的新方法和新手段,发展呈现喷薄之势。在临床实训教学过程中,基地临床教师基于叙事医学理念,将实践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地结合,医教协同强化实践育人,扎实提高医学生的共情能力、沟通能力和人文关怀能力,是实现“实践思政”理念的有力抓手,助力学生成长为德才统一、知行合一的高层次创新型医学拔尖人才。

一、基于叙事医学实践课程思政教育的优势

具有革命性的“叙事医学”将文学虚拟、虚构的方法与价值引入医学,挑战了实证主义的传统,构成与循证医学的互补。以叙事医学作为实现“实践思政”理念的有力抓手具有以下几大优势。

(一)叙事医学回归“人学”,给课程思政教育注入新内涵

当今科学技术和人工智能飞速发展,伴随现代医学进步而来的是“去人性化”的隐忧。对疾病的重视无意中导致了对人的疏忽,这是医生作为技术主体必须要摆脱的困境[4]。培养医学生的医学人文精神已经成为全球医学教育关注的问题。叙事医学强调“医学乃人学”的理念,通过叙事实践,让医生倾听患者的故事,充分认识到医患双方的故事是诊断、治疗整个疾病过程中不可分割的部分[5]。其通过对患者故事的关注、吸收和反思,丰富就诊过程中人文关怀的部分,使模式化的诊疗过程用非模式化的方式进行表达,让医学回归到人与人和谐相处的人文环境。叙事医学促进医患共同决策,让患者有尊严地参与到自身诊疗的过程中,医患双方返璞归真,回归守望相助的初心[6]。叙事医学是有温度的“人学”,让人文精神与医学教育融会贯通,促进了医学生命教育的发展,给医学生的思政教育注入全新的内涵。

(二)叙事医学的文学特点增进学生的思想认知

文学具有审美性、潜在性及非功利性的特点,将文学元素贯穿于实践教学,既能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又能展现思政教育的理论深度[7]。文学与医学的联系由来已久,叙事医学的出现改变了以往文学与医学的困境,使其走向专业化。叙事医学的叙事模式不是简单的文学叙事中的语言符号或者叙事情节的结构化呈现,而是对叙事医学实践的基本叙事导向的归纳[8]。通过文学作品精细阅读和叙事性的反思写作,将倾听、沟通、反馈、反思及文学写作的能力循序渐进地植入医学生的职业素养基因中,培养医学生以谦卑、敬畏的态度面对疾病、苦痛、生命;引导医学生对医疗行为和医患关系进行反思,提高他们对患者的理解、共情能力,最终提高疾病防治效果。文学比任何学科具有更强大的教学功能。叙事医学以文学的叙事方式与医学实践巧妙契合,让学生接受审美情感熏陶、道德教化,潜移默化中增进学生思想认知。叙事医学的文学特点有助于改善既往的理论灌输式思政教育模式,有利于更好地服务于高校思政教育[9]。

(三)叙事医学的非虚构性具有强大的思政生命力

叙事医学的主角是医生、患者和疾病,作为叙述者的医生是切实地参与到疾病救治过程中的,以第一人称进行叙事。真实是医学叙事的基础,其摒弃了灌输式的课堂话语和经验论的教学思维,富有人性而又真实,具有强大的生命力[10]。临床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讲述最新的临床案例和医者故事;结合不良事件讲述关于坚守科研和临床底线的故事;结合生活感悟讲述教师自己的人生经历和成长故事,不断引导医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习、自主思考,从细节叙事中加深对人文的理解与感悟,实现课程思政的原初目标,让课程散发出引人入胜的特质。尤其是低年级医学生,缺乏临床体验,通过想象力和文学叙事,与所学医学理论知识印证,形成贴近实际的临床体验。通过对患者病情发生、发展进行阐述并为之感动,从而认知生命、疾苦、死亡的意义,在今后的医疗实践中时刻记住“人”的属性[11]。非虚构性的叙事医学融入课程思政教育,如盐入水、润物无声。

二、实训基地临床教师基于叙事医学开展课程思政教育现状

(一)实训基地临床教师是医学生思政教育的多元主体之一

应用型新医科人才培养主体的多元化,使得医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已经从学校单一主体向学校、附属医院、医药类企业、教师和学生等多元主体参与和转化[12]。实训阶段学习的医学生处于从学生到医生的过渡阶段。学生面临着专业知识学习难度加大、生活环境改变、学习方式改变、职业认知具体化,以及考研和就业的纠结等各种问题,需要加强教育和引导。但是,从学校到医院,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常常会发生一定程度的组织断裂。校外实训基地培养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作用往往会被忽略。作为承担实训教学工作主力军的临床教师,身兼医师和教师双重身份。在临床实训教学过程中,临床教师通过良好的教学设计,将学生时时放置在文学叙事的情境中,屏蔽简单的生物科学判断,给予充满温暖的人性话语滋润,用临床最鲜活的案例,悄无声息地把救死扶伤、敬业奉献和团结协作等医德医风教育的重要内容浸润进医学生的心扉。双师联动,才能合力建构起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13]。

(二)临床教师叙事医学理念已有更新,但尚未深入实践

叙事医学在我国起步较晚,目前处于应用型实证研究为主的阶段,正逐渐呈现出医患沟通、叙事护理干预、引导患者自我管理及医师人文精神培养等多学科多领域全面开花的临床实践应用局面[14]。在繁重的临床工作中,尽管临床医师已经清晰地认识到人文关怀和叙事能力对医患关系有着积极作用,但真正了解叙事医学的医务工作者仍然是少数,医学文学作品的创作环境还是有待改善[15]。在医患纠纷日益增多的不良执业环境中,临床教师自身的人文感受缺乏,其关注自身执业安全的同时,也常常会忽视与患者及学生的情感交流与沟通,缺乏通过营造共情氛围,创造叙事空间,确保沟通渠道畅通的实践活动[16]。在我国叙事医学在地化发展过程中,临床教师需积极探寻叙事能力运用关键点,在医学教育与临床实践之间探寻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医学人文发展道路,弥合技术与人性的鸿沟,推动医学人文精神的真正落地。

(三)实训基地临床教师队伍课程思政教育意识淡薄

实训基地临床教师与一般高校教师工作经历不同,他们从医学院校毕业后一直从事临床医疗工作,并未经过专业的教师培养,对教学规律认识不足。临床教师又往往是临床医疗工作的业务骨干,是科研工作的中坚力量,有的甚至还承担繁琐的管理任务。他们承受着多方面的工作压力,缺乏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展开针对教学的思考与学习,缺乏把丰富临床经验转化为系统教学内容的动力与能力[17]。临床教师需要在临床医生和高校教师之间切换身份,其对医学生群体自身特点和思政教育切入点把握不足,思政教育责任意识淡薄。此外,临床教学阶段,学习地点从课堂变为了病房、手术室等医疗活动现场,教学目标更加关注提升学生的医疗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教学过程具有强烈的实践性[18]。临床教师普遍存在重专业教育轻职业道德教育、重技能培养轻人文素养教育等问题[19]。因此,需尽快转变实训基地临床教师育人观念、提升其育人能力,让临床教师主动把思想引领和价值观塑造融入专业课程教学目标中去。

三、提升临床教师基于叙事医学开展课程思政教育能力策略

(一)整合叙事与循证医学,与课程思政育人模式相耦合

循证医学的核心思想是在目前所能获得的证据基础上,采用最适宜的诊断方法、最精确的预后估计和最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来治疗患者[20]。循证医学强调现象的可知性和可预测性,但忽视个体叙事和个体生命体验等多样化的差异。叙事医学以关注个体、重视患者的主观感受、强调人文关怀和参与者的主观能动性等特点,弥补了循证医学过于重视群体客观数据的不足[21]。两者并行发展,相辅相成,有利于促进科学化、人性化的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叙事医学从非技术的角度对患者的病情精心治疗和干预,从实践层面奠定了生物医学的伦理维度和理论基础。将临床循证融入生命美育,以大数据表述生命能量和生命力,在实践中努力做到循证医学的叙事化,抑或叙事医学的循证化。循证与叙事的整合是科学与艺术的完美结合,恰与课程思政育人模式相耦合,全面提升医学生的人文胜任力和医患沟通能力,进一步充实临床研究证据内涵,完善疾病诊治过程,改善治疗效果[22]。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