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va程序设计课程思政研究路径

作者: 李蓉蓉

Java程序设计课程思政研究路径0

摘要:在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Java程序设计课程不仅关注技术传授,还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文章以软件工程专业的Java程序设计课程为例,通过超星平台的SPOC在线课程资源库、思政教学活动包案例等手段,建立丰富的线上线下课程思政载体,形成“依从—认同—内化”三阶递进式思政活动,将思政教育融入课堂、活动和学生心理,以期培养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创新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Java程序设计;课程思政;软件工程

一、引言

广东科技学院软件工程专业在“崇德、尚学、精艺、笃行”校训的指导下,以培养“诚信铸魂、技能精湛”、具有强烈民族自豪感、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创新应用型人才为使命,创新“诚信培育、实践培育、合作培育”三维共育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学生关键能力、岗位能力和创新应用能力。

Java程序设计课程(以下简称课程)在第四学期开设,教学围绕Java程序设计基础、面向对象程序设计、Java常用类库三个模块展开。作为一门连接基础课程、对接专业岗位的专业课程,Java程序设计课程肩负着Java开发工程师的岗位职责培养和价值取向塑造的使命,建立优秀的学习行为准则、追求精益求精的品质是本课程的思政焦点。为此,课程设计了“爱岗敬业、职业认同”“学深悟透、坚守底线”“耐心雕琢、精益求精”三大思政板块,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以应用为主,通过育训结合、考核落地,让课程思政的目标进脑、入心、化行。

二、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策略

(一)建立丰富的线上线下课程思政载体

课程组在超星平台建设SPOC(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在线课程建立丰富的线上线下课程思政载体,将课程思政教学活动融入专业学习。如在课程知识点处插入小故事,名人、名企思政视频、“课程思政+党建”教学活动包案例,以开展讨论、案例引入、视频学习、话题讨论、即兴演讲等方式,将课程思政教学活动融入课程学习,与学生建立思政连接,提供思政指引。

(二)采用“依从—认同—内化”思政育人模式

课程组遵循社会心理学中依从、认同和内化三个阶段设计思政育人模式,从学生品德修养、实践能力、学生成长三个维度,分别从课前、课中、课后三个教学环节实施课程思政。同时,课中采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实施阶段性、过程化、分组制、讨论式的教学方式,结合课程特点设计思政育人元素,在课堂内外采用分享式、案例式、实践式教学形式,将思政元素自然融入教学各环节。课前、课中和课后形成“依从—认同—内化”三阶递进式思政活动,促使课程思政融入课堂,学生能将家国情怀、工匠精神、职业道德素养等内化成行为习惯和价值追求。

(三)实施多样化的课程思政教学方法

课前,教师在超星平台发放学习任务单,布置课前思政题材学习资料,让学生通过观看相关视频、检索网络资源或文献、搜索时政新闻等方式,有目的地了解和梳理相关思政观点,参与思政话题讨论,潜移默化地接受(依从)思政教育。如“Java方法”一节主要教学内容是如何使用方法设计实现杨辉三角,其课程单元设计中的课前预习资源和课前预习任务中的课程思政话题如表1所示。

课中,教师组织开展“课前五分钟”活动。在参与在线讨论后,学生对预习资源和预习任务中提出的问题进行发言,培养学生资源整合能力和表达能力,助力学生形成辩证思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教师将通俗性、共情性、趣味性的思政案例元素融入课程,可以让学生在研讨、探究学习活动中认同思政教育理念。

课后,教师以微信群、钉钉群形式接收学生的自由讨论,延续预习资源、“课前五分钟”、课堂活动过程中的思政话题,并及时形成总结和评价,再反馈给学生,让学生将家国情怀、工匠精神、职业道德素养等内化成行为习惯和价值追求。

三、课程思政建设的思路及方法

(一)深度挖掘课程内容中的课程思政元素

在讲授技术知识时,课程组将思政教育元素融入Java程序设计课程中,适时引入相关的思政元素,例如社会责任、职业道德等,确保思政教育与技术教学有机结合,形成有机的思政元素和技术元素的整体。

Java程序设计课程模块一设定思政元素主要以“爱岗奠基、职业认同”为主,模块二主要让学生深入理解“学深悟透、坚守底线”的职业素养,模块三主要融入“耐心雕琢、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等思政元素。

(二)建立SPOC在线课程实施课程思政教学

课程组以超星平台为中心,通过智慧教室端开展随堂练习、课程讨论、分组协作、编程竞赛、多屏互动等,实施师生课程思政活动,学生在移动端(学习通App)开展线下自主学习与讨论,随时随地与课程学习保持思政连接,教师在管理端开展考试、调研问卷、教学日志记录、数据分析等教学管理活动,存储教学大数据,实施课程思政阶段考核分析与教学反馈。

(三)采取多样化教学方法融入课程思政教学

课程组利用SPOC在线课程平台,运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并制订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包括案例分析、小组讨论、项目合作等。通过实际案例,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技术决策背后的伦理和社会责任。在小组讨论和项目合作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同时关注思政元素的引入。

(四)以过程性考核建立科学的思政考核评估和反馈机制

教师定期向学生发放问卷调查和阶段性考核,对学生的思政状态进行实时评估、教学观察以及项目评估。教师通过学生的反馈,及时了解课程教学效果,从而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确保思政教育的实效性。课程组成员间定期举行教研会议,分享经验、教学成果和学生收获,同时促进教学团队的专业成长。

四、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路径

(一)聚焦岗位核心素养培育,把握课程思政方向

课程组聚焦岗位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学习态度和实践能力。例如,教师组织学生观看视频,分析计算机科学领域中的中国优秀案例,如华为的成功故事、国产操作系统的演变、国产数据库的发展等,并讨论案例,让学生了解并感受国家在科技发展中的艰辛和成就,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

(二)实现知识与思政板块对接,拓展课程思政宽度

课程组从课程模块内容出发,围绕“爱岗敬业、职业认同”“学深悟透、坚守底线”“耐心雕琢、精益求精”板块,挖掘思政育人元素。例如,在讲授课程模块一(基础知识应用)时,教师介绍计算机程序设计在各行各业中的广泛应用,如金融、医疗、教育等领域,帮助学生认识到软件开发对社会的重要贡献,并邀请优秀软件工程师或企业家进行专题讲座,强化学生专业认同感,培育学生爱岗敬业精神。

在讲授课程模块二(面向对象编程)时,教师强调面向对象编程思想的重要性,鼓励学生通过实践和项目深入理解抽象、继承、多态等核心概念。通过分析知名的软件漏洞和安全事件等实际案例,学生讨论程序员在这些事件中的责任和教训,形成坚守底线的职业操守,增强责任感和底线意识。

在讲授课程模块三(常用类库及其应用)时,教师通过复杂项目的分阶段实现,培养学生细致的工作态度,通过迭代开发和持续集成的方法,强调细节和精度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项目中不断优化代码,培养学生在项目开发中持续改进和优化意识,体现精益求精的精神。

(三)丰富线上线下课程思政载体,提高课程思政实效

在线上课堂,教师通过SPOC在线课程的知识点处插入小故事、科技名人名企视频,建立“课程思政教学活动包”,以课前预习、在线讨论等形式发放给学生进行课前预习,与学生建立思政连接,提供思政指引。

在线下课堂,教师在课程思政案例设计、专题讨论、教学内容设计中融入思政元素。如在抽象类与接口的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抽象概念背后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道德意识;在课程考核中,除了专业知识外,教师加入反映思政教育成效的考核点,如团队合作、小组研究与探索等,以达到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结合的效果。

五、结语

2023年,Java程序设计课程获批为广东省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本科课程、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在线开放课程联盟在线开放课程应用项目。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逐渐对社会责任形成正确认知,开始关注国家发展,并表现出更强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工作岗位中体现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同时具备较强的创新思维,敢于提出问题和面对挑战,提高了沟通协调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离不开课程组30余名教师的共同建设。

课程组共建共享课程建设成果和经验,对软件工程专业其他课程起到了示范和指导作用。接下来,课程组将在课程思政改革方面继续努力,进一步探索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包括虚拟实验、在线互动等,以更好地适应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和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感;更新教学资源、引入行业案例,保持课程的前瞻性,让学生保持对专业的热爱,干一行爱一行,精进技能,为国家科技发展作贡献。

参考文献:

[1]张亚鹏,闫利华.“Java编程基础”应用型示范课程建设[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23(6).

[2]刘征,李井竹.基于OBE和思政的Java程序设计教学改革研究[J].互联网周刊,2023(18).

[3]李明义.大学专业课程与课程思政融合设计与探索:针对新时代“00后”大学生群体探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23(16).

[4]李波.“互联网+”时代Java语言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新通信,2023(12).

[5]杨丰玉,杨柳,郑巍,等.面向一流课程建设的Web程序设计课程思政探索与实践[J].软件导刊,2023(7).

[6]陈琦,陈朋,雷艳静.教学目标导向的计算机工程实践课程考核改革[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24(6).

基金项目:2021年广东省本科高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建设项目“‘以学为中心’的程序设计类课程教学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广东科技学院)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