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智能制造专业群大学生就业现状研究
作者: 李玉霞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以产教融合为代表的各种新型教育理念与手段在高职院校中已得到广泛应用。在此背景下,文章对智能制造人才需求情况进行分析,并根据高职院校智能制造专业群学生就业现状,提出高职院校智能制造专业群学生就业能力培养对策。
关键词:产教融合;智能制造专业;就业
智能制造业是当前世界发展的重要趋向,我国在实际发展中也对智能制造业给予重点关注,《“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到2035年,实现制造业企业数字化网络化全面普及,骨干企业智能化基本实现目标。数据显示,2022年,国内智能制造装备产业突破3.2万亿元,工业软件产品实现收入2 407亿元,预计到2026年,智能制造行业市场规模将达到6.4万亿元。可见,我国智能制造行业具备巨大增长空间,相关专业人才需求量也随之大幅提升。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预测,到2025年,智能制造领域人才需求量将达到900万,人才缺口数则为450万。
一、智能制造行业人才需求分析
考虑到智能制造行业覆盖领域相对较大、涉及专业相对较多,本文仅选取智能制造关键装备、系统集成、装备应用进行人才需求预测分析。
基于实地调查结果可以发现,中小企业在用工方面占据较大比例,此情况主要受到工业化进程不一致的影响,不同规模的企业在技术人员需求量上存在较大差异。具体而言,中小企业与大型企业在技术人员需求量上存在大约1∶25的比例关系。在此基础上,通过整合各方面产业人才需求量,并依照学历进行分解分析后进行测算,可以得出结果。由表1数据分析可知,到2025年,全国范围内对技术技能人才的总需求预计将增至377.6万人。其中对高职人才需求最为迫切,预计将达到149.08万人,同时中职人才需求也不可忽视,预计为47.54万人。这就要求高职院校积极加大新型人才培养力度,着力培养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
二、高职院校智能制造专业群学生就业现状
(一)专业招生人数与行业岗位需求人数匹配情况
高职院校专业招生比例与整体招生规模存在紧密联系,而特定行业实际就业岗位数量与实际总就业岗位数之间的关系,则与该行业在全国就业总人数中的占比紧密相关。该关系充分反映出高职院校专业招生与行业就业需求之间的内在联系,其对于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和招生策略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由表2可知,2018年至2021年,制造业实际就业岗位需求占总就业岗位数的比例上升,但在2022年出现下降。而在2018年至2022年期间,高职院校制造专业招生人数始终稳定地占高职院校总招生人数的13.00%。此结果说明高职院校智能制造专业群招生数量相对稳定,未出现大幅度波动。然而,高职院校招生人数与就业岗位需求之间存在矛盾,人才培养规模与行业实际就业岗位数不匹配,导致智能制造专业群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困难。
据统计,2019年至2022年的制造大类高职院校毕业生工作与专业相关度平均仅有56%。此情况说明多数毕业生工作与所学专业不完全相关,导致此情况的主要原因是行业需求变化、学生就业意愿等。由此情况可知,高职院校的专业招生数与招生总数的比例、行业实际就业岗位数与全国就业总人数的比例、制造业实际就业岗位需求占总数比例的变化等因素,都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情况产生了影响。在未来,高职院校应根据行业需求的变化调整专业招生比例,以便更好地满足就业市场的需求。同时,学生应注重提高专业能力,适应市场的变化,增加就业竞争力。
(二)人才培养与人才实际需求对接情况
依据相关数据可知,从2009年至2015年以及2020年,技能劳动者总需求量分别激增约1 900万和3 290万,而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增量分别为约540万和990万。为实现供需平衡,平均每年至少需要新增100万高技能人才。但需要注意的是,2017年至2022年期间,高职院校年度招生规模平均为321万人,这意味着高技能人才供应量远超企业实际岗位的需求。供需失衡的局面不可避免地造成人力资源过剩,使得高职院校毕业生在毕业后的就业市场中面临严峻挑战,即“有业难就”,就业关系结构严重失衡,就业挤压效应更加明显,最终导致整体就业质量下滑。
部分专业对应专业招生人数则存在显著供不应求的现象,导致此情况的主要原因在于产业转型过程中不同类型智能制造企业对人才总量、不同专业人才数量及同专业人才数量需求存在不一致。依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数据分析,到2025年,智能制造领域将需要900万人才,而人才缺口预计将达到450万人。在此背景下,猎聘大数据研究院对当前较为热门的15个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重点研究,并得出结果,如表3所示。在制造大类专业招生人数供过于求情况下,机械制造与自动化、工业机器人技术、数控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等专业依然存在较大人才缺口,其中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技术人才缺口数量达到47.5万人。
依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预测,到2025年,我国制造业高技能人才总量将接近2 400万人,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约30%。然而,目前制造业高技能人才的供给仍然无法满足企业的需求。在过去10余年间,制造业高技能人才增加总量约为1 100万人,平均每年增加100余万人。由表4中数据可知,在2017年至2022年期间,高职院校每年智能制造专业群毕业生人数42万左右,远低于实际需求量。智能制造业高技能人才短缺问题主要根源在于高职院校招生规模规划控制不合理。虽然高职院校招生人数逐年增长,但其并未根据不同产业和行业企业所需人才数量进行合理调整,导致供求不匹配现象。此现象不仅导致企业无法获取满足发展转型需求的人才,也导致高职院校服务企业功能缺失。高职院校无法提供足够数量的高技能人才,企业正常运作受到限制,企业和学生利益均受到损害,毕业生就业质量也因此下降。
三、基于产教融合的高职院校智能制造专业群学生就业能力培养对策
现阶段,高职院校智能制造专业群学生面临较为严峻的就业形势,主要原因在于高职院校招生规划方案与行业发展实际需求存在较大差异,进而导致高职院校招生数与毕业生人数逐年增长,而行业人才缺口依然未能得到有效填补,毕业生就业质量难以得到有效提高。基于此,高职院校在实际开展招生以及人才培养过程中应注意充分结合产教融合优势,优化招生方案和人才培养方案。
第一,深入调研市场需求,并及时调整专业招生人数。在制订招生方案过程中,高职院校应将市场需求作为主要指导依据,如此才能确保培养出符合行业发展需要的新型人才。为此,高职院校需密切关注市场需求变化趋势,并根据实际变动情况灵活调整专业招生人数,避免出现人才供需失衡。
第二,强化校企合作,明确企业人才需求和招聘标准。校企合作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基于产教融合模式优势,高职院校可以充分明确企业人才需求和招聘标准。这样,不仅可以促使高职院校对专业设置进行科学调整,还可以通过提供相应的实践机会和实习岗位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并提前掌握就业技能和经验。
第三,建设高水平实训基地和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和就业资源。实训基地和实习基地是学生接触实际工作环境和实践操作的重要场所,高职院校应积极利用产教融合带来的机遇,通过与企业达成深入合作管理,建设高水平的实训基地和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和就业资源。如此一来,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还可以增强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共同促进产业发展和社会进步。
第四,优化智能制造专业群学生培养模式。高职院校可以积极探索“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充分了解企业发展对人才素质的具体要求,并根据行业发展趋势和技术的更新变化,灵活地调整教学内容。通过与企业合作实施实践项目,学生可以真实地了解和接触到企业的运营方式和工作环境,不断提高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
综上所述,当前高职院校智能制造专业群毕业生就业质量并未达到预期目标,主要原因在于高职院校制订的招生规划方案及人才培养方案与行业发展实际需求存在一定差异。因此,高职院校应注意充分利用产教融合优势,加大与企业的沟通与交流,在充分明确人才需求趋势的基础上,建立灵活科学的招生机制与人才培养机制,同时优化实践教学体系,并开展就业指导工作,切实保障毕业生顺利就业。
参考文献:
[1]赵辉.共青团优化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创业的策略探究[J].中华志愿者,2022(6).
[2]吴艳萍,任丽娜,李萌.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现状及解决策略[J].新丝路(下旬)2023(2).
[3]李洪宾.高职院校学生就业保障机制影响因素及建设路径研究[J].就业与保障,2023(1).
[4]温子程.从就业导向看高职院校学生就业服务管理工作[J].四川劳动保障,2023(3).
[5]吴洋,肖志坚,黄成良.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以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数字工程学院为例[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教育科学,2022(6).
[6]陈皖.高职院校学生可就业能力的开发与提升对策探析[J].质量与市场,2022(8).
基金项目:山东省职业教育研究“高职院校制造类专业高质量发展策略研究”,项目编号:23SSK029。
(作者单位:青岛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