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提升高职院校学生高质量就业的路径

作者: 王静 游茂 周瑜

摘要:文章基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围绕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对学生就业认知和期望进行调查,深入分析就业困难存在的原因,并研究制订提高学生就业质量的应对策略,以期寻找到促进高职院校学生高质量就业的路径。

关键词:高职院校;职业规划;就业分析

一、引言

目前,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已经成为经济飞速增长的新引擎、新动力。四川作为我国旅游大省,是我国重要的文化发源地和旅游胜地。四川省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加快建设“文化强省、旅游强省”,文旅产业已形成万亿级产业集群,在文化产业和旅游业方面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

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指出,2024届高校毕业生规模达1 179万人,比2023年增加21万人。以此可以看出,2024年就业工作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在文化旅游大发展的背景下,作为新组建成立的南充文化旅游职业学院(以下简称学院),如何保证每年3 000多名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成为学院和师生高度关注的问题。为确保学生高质量就业,学院对1 800名学生开展问卷调查,初步掌握了学生的就业意向,并围绕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从学生、学院等方面深入分析当前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思路与方法。

二、学生就业意向调查情况

(一)对就业政策了解不够

通过调查可知,当前学生关注度较高的主要在“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计划“高校毕业生应征入伍服义务兵役”方面。学生对“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特设岗位计划”“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援助”等其他就业相关政策了解较少。还有学生认为高校应加强对就业形势和政策方面的指导,以提高自身对就业流程、就业心理调适、面试技巧等方面的了解。

(二)对职业规划目标不清

调查发现,仅有5.6%的学生未进行过职业规划,说明多数学生对职业规划和未来就业比较关心。但调查也发现有49.3%的学生对职业规划不清晰,对职业规划还存在迷茫和无目标的问题,希望通过职业规划为专业学习和未来就业设计一个中长期目标,从而赢在起跑线上,迈好走向工作岗位的第一步。

(三)对就业选择好高骛远

在调查中,高达46.8%的学生认为工资福利是影响自己就业的主要原因;44.3%的学生选择中小城市,40.7%的学生选择大城市,仅有15%的学生选择乡镇和偏远地区就业,充分表明大部分学生更愿意到就业机会多、发展空间大、福利待遇高的大中城市工作,不愿意到就业更容易、就业选择更多的乡镇和偏远地区就业。这充分表明多数大学生就业心态还不够理性,没有认清自身实际和专业行业发展情况,只看重好待遇、好条件,如果不加引导和调整,足以影响就业选择,甚至难以找到工作。

(四)对就业矛盾把握不准

调查发现,46.4%的学生认为就业困难的主要原因是市场竞争力薄弱、需求总量少,24.1%的学生认为就业困难的主要原因是定位期望不一致,7.6%的学生认为就业困难的主要原因是就业信息不通畅,6.2%的学生认为就业困难的主要原因是校政企人沟通缺失。这充分反映出多数学生没有从自身找就业难的问题,而是人云亦云地怪罪于市场竞争、需求、沟通等,对就业难的主要矛盾认识不清,影响自身就业目标和就业意向的确立。

三、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

(一)学生就业观念不正确

1.职业规划重视不够

虽然大部分学生对未来就业很关心,但他们没有结合实际对未来职业做出具体的、完整的、系统的职业规划;对自己毕业及未来的就业方向和工作岗位没有明确的认识;对当前的学习目标、就业形势、就业政策等相关信息了解不充分,致使就业选岗时感到茫然。

2.重“钱”途,轻前途

多数学生求职功利化,对“钱”途期望值过高,把较高的工资福利待遇作为择业的最高标准,把单位实力强、工作环境好、竞争压力小等作为就业目标,忽视了工作前景发展、自我空间提升、创造价值能力、同行业平均工资水平等要素。就业岗位及待遇“高不成、低不就”的心理定位失衡,成为多数学生就业难的关键因素。

3.没有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

不少学生的家庭环境优越,社会阅历浅,对初次就业的期望值过高,选择就业区域是大中城市、热门专业等。由于没有树立大局意识和长远眼光,没有看到后期发展的短板,忽视了大中城市生活成本高、竞争力大的问题,很多学生就业处处碰壁,反而到乡镇及偏远地区的学生,因为人才缺乏、需求量大、竞争力小、消费指数低等原因更容易就业,更容易实现自身的价值。

(二)学院自身建设有短板

1.专任师资力量弱

由于学院是一所新建院校,各项建设均处于起步阶段,缺乏专职就业指导教师,就业指导培训课多为其他专业教师兼任,任课经验不足,对学生的就业指导仅停留在书本和政策法规上,对就业形势、就业政策掌握不准,能为学生提供的就业信息面窄。同时,大部分教师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系统性培训、思想价值观层面的教育和指导是浅尝辄止,导致学生对职业规划概念比较模糊,没有树立明确的职业规划目标。

2.就业指导培训缺失

学院对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研究不深入,对就业形势政策掌握不透,对学生心中疑难问题解释不清,对学生该如何择好业、如何就好业的探索不够,缺乏就业指导培训课程设置经验,致使就业指导单一,课程设置简单,指导培训不全面、不深入,再加之职业规划课程仅作为一门考查课,学生的重视程度不够,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就业观念和就业抉择。

四、学生就业困难的应对策略

(一)学生层面

1.端正就业观念,树立正确择业观

积极的就业观念是职业院校毕业生顺利就业的催化剂。学生要主动通过学习和实践挖掘自身潜能,明白自己的优势、专业技能水平、兴趣爱好、竞争强项等,不断调整自己的就业方向、价值观念,确立好就业的短期目标和长远发展规划。同时,学生要深刻认识到就业不仅是为了赚钱,还是为了实现个人梦想,追求自我价值,只有找到符合自己兴趣爱好和能力素质的工作,才能在就业中找到满足感和成就感;只有把前途看得比“钱”途重,不攀比、不盲从、不挑剔,才能在就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端正职业态度,不断提升职业素养

来自哈佛大学的研究表明,成功85%取决于积极的职业态度,15%才是本人的职业技能。由此可以看出,职业素养在未来工作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学生必须当好学生角色和职场角色“两面人”。学生角色的重点在于学习和运用专业知识,不断提智强能;职场角色的重点在于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职业操守、职业意识、职业心态、职业作风等职业素养。同时,学生还应重视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团结协作能力、严于律己能力、服从命令能力等职业素养。

3.端正学习态度,锤炼过硬职场能力

学习态度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成绩、能力水平,以及今后择业就业、职业发展、人生选择等。因此,学生要有“学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的学习态度,既要深入学习和掌握公共课、基础课、专业课等知识,又要把握好每一次实训实习、岗位实践、技能锻炼等,不断提高理论运用于实践的操作能力,掌握好择业、就业的主动权。教师则要鼓励学生参与学校、社会、国家等组织的相关专业评级、行业考证、技能大赛等,为将来择业、就业赢得一张职场加分的“入场券”。

(二)学校层面

1.建章立制保就业

学院高度重视学生就业,制订《毕业生就业工作管理实施办法》,实行就业工作“一把手负责制”,实施“全员优质就业行动”,从就业教育、技能提升、岗位拓展等方面提出具体行动要求,出台《学院全员优质就业工作推进方案》,细化工作职责、工作时间表、工作路线图,落实院级领导包系、中层干部包班、专任教师包学生的多层次“就业包干负责制”,全体干部教师采取“一对一”“一对N”的方式帮助学生找工作、选岗位。对就业困难学生,学院建立台账,结对帮扶,提供“一人一档、一生一策、一生多岗”等精准服务、优先服务,并推荐就业岗位,辅导面试技巧,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促进他们就业创业。

2.建强队伍保就业

学院重视提高专任师资力量,成立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办公室,配齐配强就业指导教师,持证上岗,集中办公备课,每月组织一次评教评学、开展一次问题导向攻关,每学期组织一次就业指导名师、优秀职业指导师、优秀就业指导课评比,不断增强专任师资力量。学院还及时调整、优化就业指导课程,将其纳入考核课,增加课时数,开展职业规划、就业指导、创新创业等方面的讲座,坚持“以赛促学、以赛强技、以赛提能”培养思路,常态化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比赛、个人简历设计比赛、面试现场模拟大赛、创新创业大赛等,开展多种形式的模拟实训、职业体验等实践教学,不断提高学生的抗压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确保学生更适应职场环境。

3.紧盯政策保就业

学院组织专人收集国家及地方各级就业相关政策规定,结合不同专业、行业,编印成册,分发给学生,纳入课堂教学,帮助学生了解一系列促就业政策,适应就业市场变化。学院还采取“请进来”的方式,适时邀请政企组织人事部门的工作人员进校开展就业形势政策宣讲和企事业人才需求分析座谈会,及时调整学生就业、择业认知,使学生明确就业方向,增强就业信心,提高就业率。

4.校企合作保就业

学院以就业为导向,组织专业教师,邀请行业专家、企业精英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与企业建立“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因材施教,为行业提供高素质的人才。学院还大力开展访企拓岗活动,与对口优质企业进行合作交流,与企业精准对接岗位,除“订单班”外,每年组织一次双选会,每学期举办一次“百家企业进校园、千名师生进企业”等活动,方便用人单位随时进校,深入班级,与学生面对面沟通交流,针对性提供政策支持,实现高校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精准对接,不断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参考文献:

[1]王为科.高质量充分就业视域下推动应用型高校校园就业文化建设探析[J].宿州教学学院学报,2024(2).

[2]杨伟国.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促进高质量就业[J].教育与研究,2023(2).

[3]王海山,胡振明,彭贺明.新发展理念下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建设研究[J].工业技术与职业教育,2024(2).

[4]苏敏.内蒙古地区大学生就业能力存在的问题及提升途径的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2014.

[5]郭子钰.新时代大学生择业观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牡丹江:牡丹江师范学院,2023.

[6]胡虹,徐微.以创新创业为导向的高职学生职业规划优化路径探索[J].就业与保障,2023(8).

基金项目:南充文化旅游职业学院2023年度校级课题“探索新形势下高职院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实现路径”,项目编号:NCWL2023A001。

(作者单位:南充文化旅游职业学院)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