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育”理念视域下构建高职院校美育实践体系
作者: 朱雯摘要:在“大美育”理念视域下,美育有了全新特征,更具综合性、包容性和发展性,能为高职院校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重要支持。文章重点论述“大美育”理念的内涵和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大美育”理念视域下的高职院校美育实践体系构建策略,旨在提高高职院校美育水平。
关键词:“大美育”理念;高职院校;实践体系
“大美育”理念是由传统美育发展而来的,完成了对传统美育的升级。“大美育”不仅仅是艺术教育,还是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更是丰富想象力和培养创新意识的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陶冶学生情操,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在育人方面彰显出较大价值。然而,“大美育”理念视域下的高职院校传统美育呈现出滞后性,难以达成高职院校新时期的育人要求。在此背景下,高职院校重构美育实践体系势在必行。
一、“大美育”理念的内涵和特征
(一)“大美育”理念的内涵
“大美育”突出了综合性、包容性、发展性,强调采用艺术手段提高学生认知美、理解美、欣赏美、创作美的能力。它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核心内容,该理念的提出,旨在构建一个更全面的育人环境。
在“大美育”理念视域下,美育并非只是狭义认知中的艺术教育,而是看重教育无时无刻地发生、无处不在的属性,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大美育”理念也强调美育与其他教育的相互融合,包括劳动教育、体育教育、思想道德教育等,从而强化育人力量,构建全面育人格局。另外,“大美育”是倡导跨学科的教育方式,鼓励教师不断创新教育方式,以满足不同时期、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
(二)“大美育”理念的特征
“大美育”具有广泛性、融合性、深刻性等特征。广泛性是指,“大美育”将学校美育从艺术教育中释放出来,延伸至各个学科,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为美育格局的重塑提供了重要支持。融合性是指,传统意义上的美育,艺术教育是其落实的主要途径,与德育、智育的联系并不紧密,“大美育”则淡化了学科间的隔阂,促进了智育、德育、美育在内的多种教育的关联和相互渗透。深刻性是指,“大美育”不局限于欣赏某一件艺术品,或开展某一种审美活动,而是从教材、生活中挖掘美育元素,整合美育资源,发挥美育深层次的作用,在更广阔的空间中完成教育。
二、“大美育”理念视域下高职院校美育实践体系的构建策略
(一)理念先行,革新教师美育观念
文化理念引领着高职院校课程价值观的走向,会对高职院校美育实施效果产生直接影响。“大美育”理念视域下的高职院校美育实践体系的构建不能操之过急,需要以正确的理念为引导,以教师为关键点进行革新。“大美育”理念对教师审美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利用各类美育资源助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高职院校教师要重点解读“大美育”理念并对其形成正确认知,摒弃固有观念和对美育的刻板印象,遵循“大美育”的精神及要求,探索全新的实践方式,将学生引领至追求美的更高境界。也就是说,教师只掌握美育相关知识和技能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对审美有独到的、深邃的见解。同时,教师要具备较高的学科专业素养,具备灵活处理教材、准确教授教材的能力,调动学生创造美的热情,让美育教学更具吸引力。教师是构建高职院校“大美育”实践体系的重要力量,教师革新美育观念是推动美育工作深入、有效开展的关键,能为后续教学实践提供指导。
(二)规划课程,推进“大美育”理念下的课程体系建设
在“大美育”理念视域下,高职院校要积极投身美育课程建设中,树立“三全育人”理念,对美育课程做全方位统筹与合理规划,有效整合资源,发挥各方力量,构建出可行的多方主体参与的美育实践模式。在课程设置方面,高职院校需立足办学特色,充分考虑师资力量能否支撑院校完成美育实践体系的重构任务。美育实践体系构建目标是突出体系的科学性、选择性和适用性,教师也要明确课程目标,即培养学生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深入引领学生的思想,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艺术观和价值观。为了推进美育课程建设,高职院校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
1.完善现有美育课程体系
大多数高职院校开设了美术、音乐、舞蹈等紧密围绕美育内容的课程,教师可以尝试将知识教育、思想教育和审美教育结合起来,挖掘课堂之外的美育元素,开展跨学科美育工作,打造真正有魅力的美育课堂。例如,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致力于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数字商务人才,教师在电子商务、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等课程中有意识地融入美育素材,在市场营销课程中融入广告美学,在财务管理课程中渗透金融美学,从而在跨学科美育格局下将智育与美育紧密结合,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2.挖掘地方美育资源
高职院校要结合学生发展需要和“大美育”理念下的美育要求,充分挖掘地方资源中的美育素材,完成特色校本课程的开发。例如,南京作为六朝古都,历史文化底蕴浓厚,明孝陵、夫子庙、老东门都承载着深刻的文化内涵,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的教师挖掘这些文化遗产的美育素材,使之成为“大美育”实践体系的重要资源。教师还充分考虑学生的专业特点、兴趣爱好、美育需求等,挖掘南京的历史、文化、自然景观等资源,从中提取适合的美育素材,不断丰富美育内容和形式,确保校本课程的内容能调动学生参与美育活动的积极性。学生则根据自我需求自主选修课程,提高审美水平。
3.注重学科内的拓展和学科间的协同
高职院校可以组织教师重点梳理各学科蕴含的审美视点,开展单学科审美化教学研究,逐步改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流程,让学生获取知识之余提高审美素养。高职院校还可以将两三个学科中的审美视点整合起来,基于这些内容开设特色美育课程,包括节气课程、花鸟课程等,将“大美育”理念视域下的高职院校美育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突出新时期高职院校美育的多元化,增进学生对美的理解,着重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高职院校要实现点状变革、做出线性设计和实现多维联动,让美育体现在专业教育的各个环节,拓宽美育范畴。高职院校点状变革要酌情增减校本课程的门类,线性课程的设计与打造则要围绕办学特色开发相应的特色课程群。不管课程如何变化,高职院校育人理念要始终如一,即“以美育人,美育未来”。
(三)推出多样美育实践活动,打破美育局限性
在“大美育”理念视域下,美育还需要进一步体现它的综合性、包容性、发展性。为此,高职院校要积极整合美育资源并全力支持各种美育活动的开展。
1.丰富校园文体活动
高职院校可以组建各式各样的美育学习小组或者社团,如泥塑社、速写社、诗画社、书法社等。各个社团组织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的美育活动,包括组织单项艺术活动,开展综合性的艺术节,开办艺术特长社团,开设素材课、欣赏课、色彩课等,对美育实践活动做必要补充。高职院校还应举办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如歌咏比赛、舞蹈比赛、健美操比赛、诗歌朗诵比赛、摄影作品比赛,或是电影观赏活动、电影配音活动、服装和妆发设计活动等。多样性的文体活动符合当代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同时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锻炼才能的平台。高职院校通过这些活动调动学生参与美育活动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潜能,突出“大美育”理念下美育活动的多姿多彩。
2.组织多样性的社会实践
在社会层面拓展美育空间是构建高职院校美育实践体系的重要形式。教师发出倡议,要求学生利用节假日参观博物馆、艺术馆,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学生在实践中动脑、动手,对美育的价值有全新认知,也借此机会接触各式各样的人,了解各种各样的事情,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提高鉴赏能力。社会层面的美育活动也能帮助学生提高道德水平,树立服务社会、服务他人的意识。尤其要关注的是,高职院校可以充分依托“第二课堂”搭建多层次的育人平台,包括思想教育平台、文化活动平台、社会实践平台、网络育人平台,旨在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创造能力、实践能力、人文素养、艺术素养。
(四)创建“大美育”环境,在潜移默化中渗透美育
环境对人的影响客观存在,高职院校有必要在“大美育”理念下完善校园美育环境,这是构建美育实践体系的一部分。
1.从软件方面入手
软件方面包含办学理念、育人目标、治校方略,如校服、校徽、校歌、校训等隐性美育资源。教师要深入挖掘这些隐性美育资源的内涵,将其融入日常的教育教学,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美育的熏陶。例如,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的校训是“修德敏行,博学多才”,其中“修德”是追求美好的品质,这是人生行事的基石,“敏行”则强调了行动的敏捷和迅速,意味着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前行。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并践行这一校训,注重学生内在美好品质的提高。
2.从硬件方面入手
硬件方面包括校内的建筑、色彩、花园、装饰品等。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建设文化艺术长廊,使之成为校园中的特色风景线。高职院校也可以在绿化方面下功夫。例如,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增加教学楼、操场、食堂等建筑周围的绿化面积,种植各类观赏性植物,引入优美的雕塑作品等,绿化、美化、亮化校园美育建设。值得一提的是,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在内部设计中渗透艺术元素,同时增加与艺术、美学相关的书籍和资料,将图书馆打造成兼具艺术性和学术性的空间,让学生在阅读的同时能感受到美的熏陶,让书香气息启迪学生美的心灵。
三、结语
综上所述,“大美育”理念给高职院校美育带来了新要求、新挑战,同时是高职院校美育实践体系优化与重建的良好契机。教师要深入解读“大美育”理念,积极投身美育实践体系构建中,本着培养学生健康审美意识、发展学生各项能力、培养学生正确“三观”、助力学生全面发展的初心,竭尽所能地将“大美育”理念体现在美育实践的各个环节、各处细节。
参考文献:
[1]周佳.新时代学校美育体系构建策略研究[J].工业技术与职业教育,2023(2).
[2]丁灵芝.新时代应用型高校文化育人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5).
[3]王甲.系统思维视域下学校美育的缺失与体系构建[J].中国德育,2022(11).
[4]李吉品,包崇庆.新时代学校美育体系构建的着力点[N].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10-22.
[5]朱苏华.以大美育观构建高校美育新格局初探[J].文教资料,2021(34).
[6]吕少英,刘洋,陈晨.以文化人与以美育人:高校美育学科建设与融合探析[J].大观,2020(8).
基金项目: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思想政治工作专题项目“美育引领下的高职院校育人路径创新研究”,项目编号:2022SJSZ0309。
(作者单位: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数字商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