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背景下Python程序设计课程教学过程研究

作者: 陈丹蕾

摘要:随着新工科专业的诞生,新工科建设也被积极推进,给高校新工科专业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章以Python程序设计课程为例,紧抓程序设计类课程教学过程关键要素,对教学过程进行研究设计,同时结合专业课程特点及社会时政,以满足社会及行业需求为目标,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灵活调整教学过程,旨在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创新能力、高素质、复合型的新工科人才。

关键词:Python程序设计;教学方法;新工科人才

高校程序设计类课程是跨入新工科信息技术行业的基础课程,涉及范围广,应用面向机器学习、人工智能、图形处理、网络编程等领域。因此,考虑程序设计类课程的教学特点,教师应重点关注该类课程的教学方式、自身的教学能力、课堂的教学形式等。 本文以Python程序设计课程为例,对该课程的教学过程进行设计研究。

一、程序设计类课程教学过程关键要素分析

在程序设计类课程教学过程中,为确保学生能够有效掌握编程技能,教师必须将教学内容融入实际应用场景,丰富实践环节,呈现多种实践形式。因此,教师要不断提高教学能力,创新教学过程,根据程序设计类课程的教学特点,分析该类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关键要素。

(一)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有讲授法、练习法、直观演示法、讨论法、任务驱动法等线下教学方法,为了满足不同教学情景,还衍生出现场教学、过程教学、主题教学、情景教学等教学方法。程序设计类课程注重实践,不仅要求教学过程做到理实一体化,还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及课程时长,合理地运用教学方法。教师针对性使用教学方法能够提高教学质量,保障教学效果,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形式

由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线上教学形式也越来越丰富,“中国大学MOOC”“智慧树”“雨课堂”“超星”等线上教学平台不断涌现,为各类专业课程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同时,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的混合使用,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是,线下教学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师生之间面对面的交流和互动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合理地选择教学形式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常见的线下教学形式有分组讨论、学生互动、提问式等,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单一使用或组合使用。

(三)教学能力

任何课程都需要教师具备“教”的能力,而程序设计类课程对教师“教”的能力要求更高。教师不仅需要在专业课程上做到知识深入、技能精湛,还需要深入行业领域,挖掘行业潜在优势,了解行业发展前景,为学生提供准确的专业发展方向。在日常生活中,教师要时刻保持提高专业技能、关注社会时事和行业资讯的习惯。由于计算机行业技术发展迅速,为了提高对行业领域相关技术变化的敏锐性,教师应与时俱进,不断学习、精进,学校也应加强和鼓励教师参与行业各项培训和学术交流会议。

二、Python程序设计课程教学过程研究

Python程序设计课程是高校工科类专业的重要课程,属于高级计算机语言。由于其具备易学易用、开源等特点,使得它的使用涉及信息行业的各个领域,各高校也十分重视培养该领域的人才,并不断加强此课程的课程建设。因此,笔者通过分析程序设计类课程的关键要素,得出程序设计类课程在教学过程中重要的四个要素是教学方法、教学形式、教学能力和教学体系。

下面,笔者以Python程序设计课程教学过程为例进行研究,内容选取Python程序设计课程中的程序语句,该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及学习背景,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划分并设计教学过程。除了四个重要要素之外,教学资源的选择、教学平台的高效使用、教学评价的综合反馈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一)教学方法,因材施教

Python程序设计课程具有交互性强、实践性强的特点,对学生计算机操作能力也有一定要求,所以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法时需要综合考虑学情及课程特点。教学方法的设计依托于教学目标,而好的教学目标包含核心素养、科学素养、课程标准、课程资源、课堂目标和学习目标。好的教学方法应从学生的角度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从内容的角度安排课程的教学阶段,从实践的角度设计课堂的教学活动,从教师的角度做到有效的课堂引导。

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时,教师应考虑学生的学习起点,以及学习过程存在的问题。

1.学习起点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将学生分为A、B、C、D四个小组。针对A组学生,教师讲解知识点后直接分配实践任务;针对B组学生,教师讲解知识点后进行案例引导,接着分配实践任务;针对C组学生,教师先讲解知识点,接着进行案例教学,再进行实践任务引导;针对D组学生,教师全程参与知识点讲解、案例教学、任务实现等环节。

2.学习过程存在的问题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学习障碍。针对畏难情绪高的学生,教师要予以宽慰;针对自制力差的学生,教师要采取适当且合理的强制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提高自制力;针对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教师要适当安排课堂活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针对课程学习兴趣不高的学生,教师要在教学内容中设计兴趣点,如让学生思考生活中有哪些现象可以类比于程序语句。

在教学内容上,教师要综合考虑教学时长,通过项目化教学制作授课计划,设计教学框架,整合有效知识点,增加教学案例并进行演示,设计难度适中的实践项目,合理安排教学进程。为增强实践效果,教师需要设计逻辑清晰的项目方案,通过讨论、提问、引导、查阅资料等方式丰富课堂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在课前,教师设计教案,制作课件,高效安排教学进程,做到有效的课堂引导,达到活动丰富、学习效果较好的目的。例如,程序语句中包含分支语句、循环语句、异常语句等,是Python程序设计课程中控制程序执行顺序的重要语句结构。在学习这部分内容之前,学生已经了解了程序如何开发和编写,掌握了基本的数据类型,接下来他们需要设计能够有规律处理不同数据的语句结构。因此,教师可以引入实际项目,如判断水仙花数,通过循环语句输入数值,通过分支语句在内部进行判断,用异常语句来处理不确定的语句,最终做到有效应用语句结构处理不同类型数据,得到准确的结果。

(二)教学形式,丰富多样

当前,高校的教学形式多种多样,如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实践练习法、任务驱动法等。教师有效组合这些教学形式,不仅能够体现教学活动的丰富性和多元性,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和思考能力。例如,在水仙花项目中,一组学生完成循环结构的设计,一组学生完成判断结构的设计,另外一组学生完成异常语句的设计,最后整合在一起形成完整的项目。教师还应针对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出现的问题与学生互动,以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为目的,引导学生进行线上线下讨论,以此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深度思考的能力,让学生真正做到理实一体化。

(三)教学能力,高效卓越

教师的教学能力直接决定了课程的教学质量,学校应重视培养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学能力不仅体现在教师的专业技能、教学方法上,还体现在教师对学生学情、性格特点的洞察上,能够动态地预测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情况。而教师在课堂上表现出的表达能力、沟通能力、组织能力、观察能力也很重要,这些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心态,决定最终的教学效果。下面,笔者把教学能力分为专业技能和认识技能两个方面进行讨论。

专业技能是指教师具备的专业知识,以及能够直接教给学生的专业技术。首先,学校需要为教师提供培训和学习的平台,鼓励教师参加技能竞赛,并给予经费支持。其次,教师需要养成主动学习的意识和习惯,注重思考,与专业技能经验丰富的行业人才交流,不断提高专业技能,并能够将知识点高效地教授给学生。

认识技能是指教师能够认识到建立有效沟通的重要性,以及有效组织、管理学生的意义。要想提高认识技能,教师应多注意观察,训练思维逻辑,保持阅读和学习的习惯,坚持正确交流的原则,深入学生群体,关注学生需求,与学生保持良好的师生关系,定期进行总结调整,并通过以身作则的方式影响学生,帮助学生培养学习意识和习惯。

(四)教学体系,严谨独特

本文中所涵盖的教学体系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首先,教师要明确学生在完成Python程序设计课程或特定学习阶段后应达到的技能目标,注重培养学生解决项目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其次,教师设计的教学内容不仅要涵盖所教基础知识,还要使内容之间具有系统性和逻辑性,良好衔接Python程序设计课程与其他专业课程,形成一个连贯的知识体系,在实践环节用Python相关行企业中常见的实际项目案例,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再次,教师根据实际课堂教学目标和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主要采用项目驱动教学法,增加实践课程的比重,让学生在完成数据分析等项目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和技能,将线上线下混合教学贯穿教学全过程,利用在线课程平台提供更多学习资源和互动交流。最后,教师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和教师的教学效果,主要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包括项目成果评估、课堂表现、小组作业、课程考试等,同时针对知识点运用情况,在教学过程中引入过程性评价,以便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三、总结

为了满足新工科背景下的育人要求,本文分析程序设计类课程的教学特点,总结程序设计类课程建设的关键要素,接着以Python程序设计课程为例,对该课程教学过程进行研究。研究分为四个部分,分别为教学方法、教学形式、教学能力、教学体系。在教学方法方面,笔者主要从学生的学习情况、课程内容安排、课堂实践活动、教师课堂引导进行设计,同时考虑学生的学习习惯及风格、学习过程存在的问题,将学生分等级进行教学引导;在教学形式方面,设计以小组为单位的组合教学形式;在教学能力方面,要求教师提高专业技能和认识技能;在教学体系方面,围绕教材的选择、教学平台的使用、教学评价结果的设计三个方面进行阐述。本文的研究内容能够锻炼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主动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为各高校程序设计类课程提供有效的理论支持。

参考文献:

[1]王莹莹,王咏梅,郑永爱,等.高职计算机类专业Python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探讨[J].现代职业教育,2019(29).

[2]林佳妮,胡德鑫,夏淑倩,等.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发展现状、成效评价与未来趋势[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4(2).

[3]马巧梅,杨秋翔,何志英.基于新工科理念的程序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计算机时代,2020(6).

[4]李莉,汪红兵,李新宇,等.面向新工科和金课建设的Java程序设计课程实践教学内容改革[J].计算机教育,2022(4).

[5]赵岩.“程序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方法研究与探索:以Python语言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23(15).

[6]李晓丹,王晓磊,黄海龙,等.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4).

基金项目:陕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Python应用开发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XKS2310。

(作者单位:陕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