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纸媒对加强文化传承与保护的促进作用和策略

作者: 原亚英

摘要:文章分析近3年《运城日报》文化版块对河东文化的报道内容,总结报道特征,讨论地方纸媒在加强文化传承与保护方面的促进作用并提出相应策略,以期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并期待本研究能反哺实际教学,为传播学专业提供案例和素材,为历史学、文化遗产学专业提供实证支持。

关键词:河东文化报道;文化传承;韧性传播

运城古称河东,河东文明“上承刀耕火种,下启伦理教化,走过汉风唐雨,历经宋韵元风”,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河东文化主要包括关公文化、根祖文化、后土文化、盐文化等。《运城日报》是运城市最权威、最具地方特色的报纸,本文通过梳理、统计近3年《运城日报》文化版块对河东文化的报道,意图深入挖掘河东文化的历史底蕴和社会价值,为地方高校传播学、旅游与民俗、河东历史文化等课程教学提供实践案例,推动课程教学的创新与改革。

一、样本选取和词频分析

(一)河东文化报道主题分类统计

本文选取了2021年至2023 年《运城日报》文化版块发布的与河东文化相关的64篇文章,按文章内容分为河东情怀(13篇)、河东文物(12篇)、河东古迹(15篇)、河东人(10篇)、河东艺术(9篇)、河东发展(5篇)6个主题。河东情怀包含诚信、敬业、习俗等选题,河东文物包含古树名木、古碑、度量衡、族谱等选题,河东古迹包含堆云洞、城隍庙、地窨院、万谷冢、盬宗庙等选题,河东人包含关公、张鹏翮、华胥等选题,河东艺术包含蒲剧、书法、版画等选题,河东发展包含河东区域文旅和经济发展选题。其中,河东古迹报道数量最多,其次是河东情怀、河东文物、河东人、河东艺术,河东发展报道数量最少。从时间维度来看,第一、二季度报道数量略高于第三、四季度。

(二)名词词频分析

笔者运用词频分析软件从64篇文章中抓取9 915 个名词,并从中选取有效名词228个。其中,词频数最高的五个名词分别是关公、文化、历史、运城、中国。

在64篇文章中,题目中包含“关公”二字的有9篇,其中5篇是对关公史料和传说的考究、印证,4篇是对关公文化和关公精神的探讨与思考。关公文化是中国的瑰宝,也是全球华人共同的文化认同,其对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实现中华文化全球化有着跨越历史时代的使命担当和社会价值。

从时间维度来看,名词中涉及朝代的有夏朝、秦朝、魏晋、唐朝、宋朝、元朝、明朝、清朝等,跨越了4 000多年的历史,也体现出河东文化深厚的历史根基和文化土壤。从地域维度来看,名词中涉及地点的有闻喜、芮城、河津、稷山、盐湖、临猗等,覆盖了运城13个区县和县级市,河东文化的精神力量不断辐射至全国,滋养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

(三)形容词词频分析

笔者运用词频分析软件从64篇文章中抓取到770个形容词,并从中选取有效形容词378个。其中,正面意义形容词占比72.7%,中性意义形容词占比23.3%,负面意义形容词占比4.0%。可以看出,近3年《运城日报》文化版块对河东文化的报道大多数是积极正面的宣传,反映出河东人民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与河东大地一片向好的蓬勃生机。少数负面词语多是悲壮困苦之意,表达了一代代河东人创业的艰难曲折。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文化传承和保护,依托国家政策的支持,《运城日报》文化版块对河东文化的报道也日趋丰富,提高了受众对河东文化传承和文化遗产保护的认识。

二、《运城日报》河东文化报道呈现特征

(一)贯彻以人为本理念

64篇文章选题贴近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如年俗、烹饪等,从衣食住行出发,吸引受众的眼球。在语言表达上,文章多采取平铺直叙、娓娓道来的方式,以讲故事的口吻再现河东古迹的历史风貌和河东人的浪漫情怀。一些文章作者将亲身经历纳入文中,如《古今堆云洞》中“我曾利用各种机会反复到堆云洞游览,重温在那里求学时之温馨,欣赏堆云洞奇特之容颜,怀想堆云洞对革命事业贡献的丰功伟绩,心里总是美滋滋的”。真人口述大大增加了文章的可信度,更容易让受众产生共鸣,也使得民间故事和传说的流传度更为广泛。《运城日报》文化版块切实关心民生,致力于满足受众的信息需求和知识文化需求。

(二)积极响应党中央关于文化传承与保护的最新要求

《深挖永济历史文化中的时代新声》《蒲剧如何在新时代传承发展》等文章在题目中就已经点明了河东文化传承的观点,另有《古今堆云洞》《穷览千载——古碑吐声》等文章通过对河东文物古迹的报道,提高河东地区文化遗产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警醒当代人关注、保护和传承河东文化。《运城日报》对于河东文化积极正面的宣传报道,有利于引导受众正确看待河东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价值,不断扩大河东文化的影响力,纸媒通过记录本地历史变迁、文化传承等印记,也为河东后人留下宝贵的文化遗产。

(三)侧重河东文化的特色与亮点报道

无论是从文章数量还是篇幅来看,报道明显侧重对河东特色文化和亮点的宣传,如围绕关公、盐池、蒲剧等主题从不同视角切入,分析不同历史背景和环境下其呈现出的特征,探究其社会价值和时代意义等。侧重对亮点内容的报道有利于加深河东民众对河东大地的熟知度和热爱度,展示河东文化的独特魅力。

度量衡文化是河东一大特色运城度量衡博物馆收藏各朝代度量衡文物及世界各地计量藏品5 000余件。2021年5月《运城日报》文化版块刊登了5篇度量衡相关文章,由运城度量衡博物馆馆长张晓普执笔,从黄河根祖文化、晋南农耕文化、晋商诚信文化、河东盐运文化、名人文化等不同视角和背景切入,系统地分析了度量衡文化与河东文化的联结交融,帮助受众全方位理解度量衡文化对于河东文化的重要意义。

(四)保持相对平衡报道

《运城日报》文化版块对河东文化的报道地域涉及盐湖区和运城各县市,从时间上看,近3年每个季度都有相关报道,可以看出报道追求地域和时间上的相对平衡。运城各县市文物古迹、文化遗产、旅游景点、民俗美食众多,为《运城日报》选题提供了支持,各县市民众和游客也是《运城日报》的受众,保持相对平衡的报道有利于稳定受众群体,保持报纸的良性发展态势。地域上的平衡报道也可以促进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展现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三、利用地方纸媒加强文化传承与保护的策略

(一)深耕内容,讲好河东文化故事

河东地区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新闻工作者在选题阶段要深入挖掘文化遗产和文物的新闻价值,实地走访和调研河东民间艺术、戏曲曲艺、手工技艺、民俗活动等,采访相关传承人,与运城市县博物馆达成合作,重点关注文物的保护和利用,切实将传承保护和开发利用结合起来,通过调查报道、人物访谈、专题系列等报道方式增加内容深度,满足不同层次受众的需求。这样一来,能有效加强传播力度,扩大河东文化的影响力和辐射范围,让文物“活”起来的同时也“火”起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

(二)与运城大中小院校合作,使文化传承落到实处

《运城日报》可以与大中小学图书馆合作,还可以举办文化讲座、主题征文、文化节等活动,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将文化传承与保护刻进教育基因。

运城学院设立河东文化研究中心、黄河文化生态研究院、地方音乐研究所等专业机构,《运城学院学报》“河东文化研究”栏目被评为全国高校社科期刊特色栏目。《运城日报》可以在文化版面适当增加权威性、专业性、前沿性观点,提高受众对河东文化的学术认知。双方资源共享有利于推动文化传承的纵深发展,为培养具有优秀文化素养和创新精神的人才作出贡献。

(三)紧跟时事热点,增加新闻评论

新闻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运城日报》文化版面要紧跟时事热点,围绕热度话题、河东头条进行选题和评论,满足受众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东方甄选运城行势必会给河东之地带来大波流量和潜在受众,这时,新闻工作者要时刻关注热点话题的变化和发展趋势,并从地理位置、历史背景、人文精神等视角全方位解读,推出专题报道和系列报道。2024年“五一”假期,运城文旅在朋友圈、抖音等平台爆火,《运城日报》可以针对特色旅游景点及时推出相关报道,扩大河东文化的宣传力度,并及时抓住新闻热点,关注受众聚焦话题,充分利用河东文化璀璨多元的独特优势,推动当地旅游、文化创意等产业协同发展,以文化繁荣反哺当地经济。

(四)保持韧性传播,潜移默化达到传播效果

韧性传播也称为持续传播,指为达到传播绩效,传播主体所采用的一种持续的传播行为和过程,具有语言交流的本土性、传播过程的连续性、传播行为的持久性、目标的稳定性等特征。河东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为达到理想传播效果,需要由此及彼、由广至精、由表及里地剖析河东文化,保持选题热度和报道数量,长期有效且持续性地传播新闻内容。《运城日报》可以借助微信公众号、微博、小红书、抖音等平台,利用直播、短视频等方式吸引受众,深挖本土资源,在硬核科技助力下重组文化基因,打造文化精品。

保持韧性传播可以与时令相结合,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独有的文明产物,与当地传统农业生产和老百姓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由其衍生出的传说故事、民歌民谣、书画作品等都可以成为被报道的对象,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等中国传统节日都蕴含着丰富的中华文化精神内涵,与节日相关的实践演出活动也是承载文化传承使命的重要载体。《运城日报》通过对传统节日和地方民俗的持续性报道,可以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发河东民众的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同时可以不断扩大受众群体,使其在潜移默化中了解、认同河东文化的精神内涵,营造出“文化传承就在身边”的氛围,增强河东民众文物保护的使命担当,逐渐扩大河东文化的影响力。

四、结语

河东文化滋养着一代又一代河东人,优秀河东人在传承河东文化的过程中不断守正创新,为河东文化注入新的力量,河东情怀是连接不同时代、地域河东人之间的精神纽带,带领着河东人不断开创新局面,推动河东区域发展,河东文化报道始终鞭策着河东人恪守文化传承与保护的使命,努力谱写新篇章,书写新的河东故事。期待本研究能够为地方高校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提供实证支撑,为培养新一代德才兼备、知行合一的河东学子助力。

参考文献:

[1]王麟.古今堆云洞[N].运城日报,2021-01-14.

[2]李建军,刘会强,刘娟.韧性传播与间歇传播:国际传播的新视角:以中华文化对外传播为例[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4).

[3]于艺嘉.文化强国下媒体的传统文化传播能力建设经验和创新路径[J].中国传媒科技,2024(4).

[4]高冉.中国故事跨文化传播的创新路径:以2021-2023年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为例[J].新闻世界,2024(4).

[5]陈运玲,王晓梅,于海江.传播学视域下的河东文化外译翻译策略研究:以河东文化成语典故为例[J].运城学院学报,2020(6).

[6]张淑华,王子健.“苦难中开花”:黄河文化形象的媒介记忆及其再生产[J].新闻爱好者,2024(3).

(作者单位:运城学院)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