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教育理念对高等教育教学模式及原则的影响
作者: 魏莎摘要:在多年的从教实践中,朱熹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在对这些经验的总结中日渐形成了关于教学的看法,把零散的思想也逐渐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文章通过分析朱熹教育理念对高等教育教学模式及原则的影响,探讨朱熹关于教师讲解与学生自学相结合、课内课外与校内校外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以及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启发诱导、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关键词:朱熹;高等教育;教学模式;教学原则
本文通过参考《学校贡举私议》《白鹿洞书院揭示》及朱熹在书院尤其是白鹿洞书院中的实践中,探寻其教学观对高等教育教学模式及原则的影响。
一、教学模式
(一)教师讲解与学生自学相结合
在朱熹的白鹿洞书院教学实践中,他是以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自学相结合的。其中,教师的讲解为辅,学生的自学为主。
1.教师讲解
第一,书院升堂讲学。书院升堂讲学是指通过答疑解惑的方式组织学生进行集体讲解。一般来说,只有当学生有疑问时才会开展书院升堂讲学,所以它并不是经常性的上课方式。在白鹿洞书院的教学中,朱熹时常邀请著名学者前来讲学,应邀的陆九渊就曾采用升堂讲学的方式进行教学。朱熹在各地的书院和学堂中也采用升堂讲学的方式,如通过升堂讲学的方式形成的教义有《同安县谕学者》《白鹿书堂策问》《又谕学者》等。他通过这种方式主要讲述的是“为学之要”,包括学习目的、方法。“学者观书,先须读得正文,记得注解,成诵精熟……向上有透处。”这记录的便是朱熹曾经在沧州精舍里的一段升堂讲学。
第二,个别辅导。个别辅导是指针对不同的学生存在的疑难问题进行单独辅导,它是朱熹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教学形式。在进行个别辅导时,朱熹常用的方式是循循善诱,以通俗易懂的日常生活知识为例。比如,“尝记少年时在同安,夜闻钟鼓声,听其一声未绝,而此心已自走作,因此警惧,乃知为学须是专心致志。”这是朱熹以年少时学习不专心的亲身经历来告诫学生专心致志的重要性。又如,“为学正如撑上水船,方平稳处,尽行不妨……则此船不得上矣。”朱熹将学习比作水上撑船,形象生动,以此教导学生要努力学习,不可懈怠。再如,“且如论孟,须从头看,以正文为正,却看诸家说状得正文之意如何。且自平易处作工夫,触类有得,则于难处自见得意思。”这是朱熹通过比较的方式告诉学生要善于积累,通过与各家的看法进行比对和甄别,择其善者而从之。朱熹一直善用此法来作学问,他写的许多文章也是集结了众家的说法而成的。
第三,集体讨论。它是指教师组织学生或者学生组织起来对某些问题进行讨论,其形式类似于现代大学开展的研讨会、读书会、学术沙龙等。在朱熹看来,读书或许需要独处,但问学还是以群体为佳,“群居最有益,而今朋友乃不能相与讲贯,各有疑忌自私之意”。因此,朱熹建议学生应经常性地进行集体讨论,大家一起交流观点,不要互相猜忌、藏私。当有疑问的时候,学生可以先自行谈论,仍有疑问,再继续和教师讨论。
2.学生自学
朱熹极为重视学生的自学。为此,朱熹提出了著名的六条“读书法”。 这六条法则至今仍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一是循序渐进。读书的时候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顺序,有步骤地慢慢推进,而不要囫囵吞枣,冒进求成。二是熟读精思。读书的时候要多读,把书本读熟读透,能朗诵背诵,能做到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文中的观点,同时注意认真思考,不人云亦云。三是虚心涵咏。读书碰到疑惑之处难以取舍时,要客观、沉着、冷静地对待,要反复咀嚼,细心玩味。四是切己体察。读书必须深入实际,不能使理论脱离实际。五是着紧用力。读书必须抓紧时间,发愤忘食,同时也必须精神抖擞,勇猛奋发。六是居敬持志。读书时要学会排除外界干扰,专心致志,而不要三心二意,同时读书要树立远大的志向或目标。朱熹关于读书的六条法则至今仍适应于学生的学习,遵循这六条法则进行读书、学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课内课外与校内校外相结合
朱熹在从教的岁月中四处讲学,不拘泥于一方天地,其所到之处常与当地学者探讨学问,讲学足迹在闽浙尤为突出。既有书院和各个学堂里的教学,又有通过书信往来的校外教学;既有课堂内的知识讲解,又有课堂外组织的讨论。在校内,朱熹主要是在白鹿洞书院进行教学,以及受邀去其他书院讲学。如南宋乾道三年(1167年),朱熹曾受邀去岳麓书院讲学,与张栻进行了一番闻名于世的激烈讨论,即“朱张会讲”。在校外,朱熹的教学形式比较多样,既有书信的答疑,又有四处游学访学,还有与各个学派的讲会,乃至朱熹有时候在各处的即兴讲学。“晦庵朱先生所与门人问答,门人退而私窃记之……师生函丈间往复诘难,其辨愈详,其义愈精。读之竦然如侍燕间,承謦欺也。”这是朱熹的女婿黄榦记录的朱熹与人答辩的事宜。朱熹课后组织的活动也非常多,如书院的讲会、集体讨论等。这种校内校外、课内课外相结合的教学形式,既满足了学子的不同需求,又考虑了一些学生无法到学院接受正式教育的需要,与朱熹倡导的全民教育是相符合的。
(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朱熹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行常相须”。在《揭示》中,为学之序中最后一个便是“笃行之”。在学、问、思、辩之后也不忘记在实际行动中去证实。朱熹在“读书法”中提出的“切己体察”也强调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朱熹看来,“大抵学问只有两途,致知力行而已”。他又说,“为学之实,固在践履”“方其知之而行未及之,则知尚浅。既亲历其域,则知之益明”。
“智者达于事理而周流无滞,有似于水,故乐水;仁者安于义理而厚重不迁,有似于山,故乐山。”在白鹿洞书院中,朱熹每当有空闲就会带着学子游学,一起尽情地在大自然中讨论交流学问,创造机会让学生在实际中感受其所学到的理论知识。这种形式使得学生不仅深切体会到理论的意义,开阔了视野,提升了境界,还使得学生在实践中发现更多的真理。
二、教学原则
(一)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的方法不是朱熹首创的,春秋时期的孔子便提出了这一原则,程颢和程颐也曾提出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朱熹继承了这种方法。因材施教主要是针对学生的差异性而提出来的。由于每个学生出身不同、经历不同,乃至受教育程度不同,因此在教育上会存在认知水平、学习能力、接受程度等差异,甚至学生的学习偏好、个人兴趣等也会不一样。因此,教师有必要针对学生的情况进行差异教学。朱熹坚持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正如“成德,成就其德,如孔子于冉、闵,德则天资纯粹者。达材,通达其才,如孔子于由、赐,才是明敏者”。朱熹多次在《四书集注》中提出关于因材施教的观点,强调“此各因其所长而教之者也”。他把“因材施教”比作草木生长的及时雨,认为其有关键独到的功效,“草木之生,播种封植,人力已至而未能自化……亦犹是也。” 朱熹继承《论语》中孔子关于“四科”即文行忠信的观点,把学生分为三种:“今之学者有三样人才:一则资质浑厚,却于道理上不甚透彻;一则尽理会得道理,又生得只是薄;一是资质虽厚,却飘然说得道理尽多,又似承担不起。”朱熹是一个涉及多个领域的大家,他的学生也都各有其成就,在各自擅长的领域发光发热。
(二)有教无类
朱熹关于“有教无类”的观点主要是在他的人性论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他提出了“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除了“圣人”是“天命之性”,其余人都是“气质之性”。同时,他认为,“天命之性”是极少见的,绝大多数都是“气质之性”。“气质之性”是有巨大差异的,但这种差异不是不可弥补的,“势极重者不可反,亦在乎识之深浅与其用力之多寡耳”,即有些不好的事情已经深入人的内心变得非常严重,到了看似无法更改的状况,但是只要你能深刻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并且付出很大努力去试着改变,也是有可能成功的,但成功的前提是要付出比别人多出许多的努力。而针对学生的这种差异,教师需要做的便是“有教无类”。“有教无类”认为每个人都是可教的,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个人的闪光点,帮助其成才。朱熹提出的“天命之性”不是为了彰显圣人的不可触及,恰恰相反,正是为了说明大多数普通人通过努力仍有成为圣人的可能。教师要善于发掘每个学生的潜力,不要因为学生某些方面的不足就认定他不可教育了,是无法成才的,而要对每个学生有信心,对每个学生都要有教育的动力。
(三)启发诱导
孔子非常重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以孔子继承者自称的朱熹也同样注重学生在学习上的自主性。在《论语集注》中,他注解:“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他又说:“譬如种植之物,人力随分已加……生意岂可御也。”朱熹认为教师的作用如同小雨,让万物自然地成长,印证到学生身上,便是使学生豁然开朗。朱熹非常重视通过启发诱导使学生学会知识,即现在经常提到的启发式教学。“读书是自己读书,为学是自己为学……书用你自去读,道理用你自去究索,某只是做得个引路的人,做得个证明的人,有疑难处,同商量而已。”因此,朱熹认为教师只是引路人,学生需要自己去探索学习。
(四)循序渐进
循序渐进,即教学要一步一步来,不可冒进,按照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由易到难的顺序层层递进。朱熹明确提出要遵循循序渐进的方法,强调读书要按次序进行。他在《读书之要》中写道:“字求其训,句索其旨,未得乎前,则不敢求其后,未通乎此,则不敢忘乎彼,如是循序渐进,则意志理明,而无疏易凌躐之患矣。”他又说:“学不可躐等,不可草率,徒费心力。须依次序,如法理会。”学生学习如此,教学也应如此。“君子教人有序,先传以近者小者,而后教以大者远者。非是先传以近小,而后不教以远大也”,即君子教导人是讲究次序的,先传授他身边的比较近的、比较小的事物,然后去教导他比较大的、离他比较远的事物。朱熹甚至以登山为喻,认为教学如登山,一步一步登上最高峰,最后获得真理,即“譬如登山,人多要至高处,不知自低处不理会,终于至高处之理。”他又说:“学问之道,只在眼前日用的便是,初无涤远幽妙……于显处平易处见得,则幽微底自在里许,且于切近入加功。”因此,无论是做学问,还是教学,教师都应从最平易处往更深处递进。
参考文献:
[1]朱熹.朱文公文集[M].济南:齐鲁书社,1997.
[2]董占梅,石义华.朱熹理学与禅学的家族相似性[J].齐鲁学刊,2023(2).
[3]黎靖德.朱子语类[M].北京:中华书局,1986.
[4]朱熹.朱子文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5.
[5]束景南.朱子大传[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6]朱熹.论语集注[M].济南:齐鲁书社,1992.
基金项目:华商学院青年学术科研项目“朱熹高等教育思想研究——基于《学校贡举私议》《白鹿洞书院揭示》的考察”,项目编号:2022 HSXS045。
(作者单位:广州华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