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群体极化视域下高职院校学生现实表征、机制逻辑与引导策略研究
作者: 赵梦歌 董焕先摘要:目前,网络成为舆论发酵的主渠道,处于“拔节孕穗期”的青年学生易受到影响,造成群体盲思、交流隔阂,产生认同壁垒,危及意识形态安全。文章深入剖析学生网络群体极化的现实表征、机制逻辑,通过构建校园文化圈层激活学生文化认同,运用校园官方媒体做好宣传工作,培育学生正确的媒介素养,弱化学生网络群体极化的负面影响,助力学生成长成才。
关键词:网络群体极化;高职院校;现实表征;机制逻辑;引导策略
随着网络的发展,群体极化现象逐渐从线下转移至线上,因各种事件产生的网络群体极化备受关注。受差序格局影响,学生更倾向于传播熟悉者的信息,信息传播的偏向性导致学生群体内部的信息同质化明显,网络群体极化现象加剧。高职院校学生网络群体极化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青年认识发展,危及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因此,本文深入剖析学生网络群体极化的现实表征、机制逻辑,进一步探寻高职院校学生网络群体极化的引导策略。
一、网络群体极化的成因及其影响因素
群体极化最早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詹姆斯·斯通纳于1961年提出,指在群体中,人们通过集体性讨论或决策时,观点向某一方向偏移或转向发展,从而背离最佳决策。美国法学家凯斯·桑斯坦认为,在网络环境中群体态度会更加极端,倾向性更突出,网络群体极化成为突破现实空间形成集体效应的重要现象。
(一)理性认知失能:匿名环境下的责任消解与情绪扩散
新媒体时代为人们带来了宣泄情绪、表达态度的平台,相较于现实空间多因素造成的利益冲突,网络参与表达门槛低,具有匿名性、虚拟化、符号化的特质,使网民更易发表情绪、态度与观点。匿名环境下的责任消解导致信息的真实性与合理性降低,形成群极化现象。
(二)道德行为失当:群体偏移下的非权威化与激进化蔓延
在网络环境中,群体成员的价值取向及观念更易形成共鸣,成员受兴趣引导,通过“话题”“议题”一致,情感融通,彼此认同与强化,使群体的观点在发酵过程中向极端偏移。同时,关于网络的相关律法尚未完善,群体成员受话题与议题吸引大于权威,产生法不责众的心态,易出现道德行为失当。
(三)群体共识分化:多元媒介下的无中心化与多群体中心泛化
新兴媒介的发展使公众信息选择多元,人们关注的信息受习惯与兴趣引导将自身桎梏于“信息囚笼”当中,桑斯坦将此现象称之为“信息茧房”。在计算机大数据算法影响下,“茧房”不断强化,相似的观点不断被强化,不同信息被过滤,造成信息窄化。
二、高职院校学生网络群体极化现实表征
(一)主体无序性与复杂性
校园学习生活中的网络群体极化现象频发,参与网络群体事件的人通过不同方式发声,呈现主体复杂性的特征。同时,有的营销号、校园墙、贴吧等非官方组织利用学生情绪操控舆论,牟取私利,学生利用微信朋友圈、微博等社交媒体发表相关言论,对非官方组织信息信任度高于权威官方发布,导致高校传媒阵地丧失,出现主体无序性。
(二)现实批判性与虚实交互性
学生群体对网络事件的关注重点多为与其息息相关的话题,学生网络群体极化现象往往反映出现实中的一些问题与矛盾,如宿舍矛盾、就业压力、生活方式等。当某个事件引起广泛讨论时,学生会基于自己的立场发表观点,而这些观点可能会对现实中的问题进行批判与反思。网络群体极化的虚实交互性则体现在线上与线下的相互影响上。比如,一些网络抗议活动经居心叵测之人的利用,很有可能发展成为现实中的社会运动,当线上与线下产生交互时,将产生网络事件向现实矛盾升级的风险。
(三)事件反复性与热点持续性
在网络环境下,信息获取难度低,传播速度快,一旦出现热点事件,极易引起广泛传播与讨论,多数网络群极化现象一经产生,便会持续发散。由于学生群体对真实信息掌握的不准确性,事件往往会出现反复甚至反转。同时,学生基于群体情绪化特征,加之部分不良媒体为博人眼球而发表引导性言论,致使学生断章取义,盲信盲从,热点事件往往会持续一段时间,甚至引发新的相关事件。
三、高职院校学生网络群体极化机制逻辑
(一)高职院校学生网络群体极化路径
1.初始阶段
校园公共危机事件在初始节点都存在舆情信息的酝酿时期。在学生日常生活中,校园危机事件主要表现为与学生息息相关的生活琐事、学业危机、就业情况或情感冲突等。当舆情信息聚集到一定阶段时,信息会通过学生口口相传和社交媒体等传播出去,导致学生网络群体极化现象初步形成。
2.发展阶段
当形成想法后,学生会通过交流与沟通寻求更多支持,导致越来越多的人聚集在事件中,通过网络或社交媒体展开讨论。信息进一步传播,使群体意见趋向一致,导致学生网络群体极化形成合意。
3.外显阶段
舆论信息的传播与发展,会产生更多的意见和观点,学生因各种观点形成组极化效应,理性度降低,不明朗情绪扩散,网络群体极化全面显现。
(二)高职院校学生网络群体极化机制逻辑
1.现实空间:交往圈层化造成交流隔阂
学生年龄相仿,爱好相似,集体化的生活方式使学生快速熟悉并建立社交圈,并从线下生活发展至线上活动。相同的文化与内涵使学生交往空间圈层封闭,圈层阻隔外部信息的传入与内部信息的输出,形成自身生态圈,呈现局限性、层级性和封闭性的特征。学生置身其中,接受碎片化的、不完整的信息,失去接受多元文化与新鲜事物的机会,造成彼此间的交流隔阂。
2.知识获取:渠道同质化形成“信息囚笼”
在互联网赋予个体意见化的当下,拥有海量资源与信息传播渠道的自媒体账号、博主成为网络“意见领袖”,他们通过标签化的介绍圈定“粉丝”,发布的内容极受学生群体的喜爱。当发生热点事件时,基于对网络“意见领袖”的喜爱,学生往往会第一时间关注其观点,随着“意见领袖”持续发声,学生获取其他信息的渠道也被切断,在“名人效应”的加持下,持不同意见的人因担心受到圈层的排斥而选择沉默,造成信息源的单一和意见趋同,形成“信息囚笼”。
3.价值导向:取向排他性导致认同壁垒
学生群体通过相同爱好或相似经历产生社交圈层,通过网络空间聚集起来,相互观察、模仿或盲从,加深彼此之间的关系,使得圈层进一步稳定,形成独属于社交圈层内部的文化。同时,为了传播和巩固自身圈层文化,学生可能会隔绝官方权威信息,使得主流意识形态渗透困难,导致群体盲思。
四、高职院校学生网络群体极化现象引导策略
(一)圈层构建:爱校、知校、荣校教育增强文化认同
情感作为人类生活的调节器,在群体极化现象下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高校应以爱校、知校、荣校为主题,构建学生主旋律圈层,利用学生入学、毕业等关键时间节点开展主题教育,在学生成长、成才的全过程培养他们爱校、荣校意识,加强学生对学校的归属感、认同感与自豪感,凝聚学生的爱校情感。高校可以在校园官方媒体平台增设专栏,深入讲述学校校史、校训、校园精神等相关文化内涵,激发学生的文化认同,坚定以校为荣、为校争光的决心。另一方面,高校应以实地教育引领学生发现校园美景,带领学生参观学校校史馆及各实训基地,让学生在实地走访中感受学校的悠久历史,激励学生奋发向上,自觉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伟大复兴事业。
(二)上位发声:内容赋能开辟网络育人新阵地
目前,许多高校在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等平台建立官方账号,但高校官方平台面对直播、短视频等多元化传播的冲击难以掌握主动权和话语权。高校官方媒体应创新内容载体、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应对网络环境的变化。
高校应将学生日常管理、心理健康、创新创业、就业指导等方面内容与网络思政教育紧密结合,以学生感兴趣的手段宣传正确导向,广泛开展如讲述党史故事、缅怀英雄先烈、寻访身边的模范等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弱化网络群体极化效应带来的影响。同时,高校应利用官方媒体开设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话题专栏,不断发布新鲜内容,构建网络正能量传播矩阵,提高学生校园建设的参与度,弱化不良“意见领袖”声音带来的舆论影响。
(三)价值引领:责任意识提升学生媒介素养
网络匿名性的特质导致网络群体极化现象加剧,学生易产生“法不责众”的错误观点。针对此问题,高校应建立有效的机制来加强学生责任意识的形成,构建风清气正的网络育人环境。同时,高校可以通过实名制,在平台后台设置关键词,用以监管学生不良网络行为和不当发言,既能保护学生在使的隐私,又能起到有效的监管作用,进一步加强学生的责任意识。高校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网络健康教育,通过建言献策的方式参与网络政治,促进学生成为参与者而非旁观者,通过加名牌、标签、等级的方式体现学生的参与度,培育学生的主人翁精神,促使人人成为网络舆论的正面导向者。
(四)渠道多元:实践育人拓宽学生取向偏好视野
在实践育人方式上,高校应利用自身特色为主题凝练精品品牌,打造特色校园文化,通过学生喜爱的话剧、歌舞等形式将美育融入思政教育,以丰富的学生活动为载体,开阔学生视野。在实践育人内容上,高校应积极打造主题突出、特色鲜明的校园活动。如开设与学生校园文化节、社团文化节等校园文化活动,使学生积极参与素质拓展、审美提升、人文素养培育的过程,通过线上线下同频共振,带领学生沉浸式体验,避免学生因偏好排他性而引发网络争议。
五、结语
面对学生网络群体极化现象的不断升级,高校应不断创新学生网络群体极化现象的引导策略。高校要传播中国故事,加强内容建设,提升校园官方媒体亲和力和丰富性,以围绕学生、贯穿始终的原则,增强校园文化认同,丰富育人实践载体,构建主体责任意识,引导学生在网络洪流中坚定正确的认识,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倡导者、实践者、守护者,树立理想信念,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王雄,刘康.意识形态安全视域下网络群体极化的正负效应及其治理路径[J].山东社会科学,2023(4).
[2]林春逸,刘冬妮.大学生网络群体极化的形成原因、负面影响及引导策略[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2(22).
[3]马海娇,邓又溪.社交媒体平台网络群体极化生成机制探究[J].青年记者,2022(17).
[4]吴华.网络群体极化的意识形态效应及其治理[J].青海社会科学,2021(6).
[5]年大琦.大学生网络群体极化的生成机理与引导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1(18).
[6]袁仪茹.互联网背景下反转新闻的传播框架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20(23).
基金项目:2023年杨凌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社会科学项目“差序格局视域下大学生网络群体极化的情绪演变机制与正向引导策略研究——以杨凌职业技术学院为例”阶段性成果之一,项目编号:SKYB-2302。
(作者单位:杨凌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