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管理视角下的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策略
作者: 王明珠摘要:我国的高等教育逐渐由“精英教育”逐渐转变为“大众教育”。很多高校每年在扩大招生规模,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较大。因此,提高学生的综合竞争力和就业能力成为高校亟须解决的问题。文章从人力资源管理视角出发,明确高校人才培养的方向,深入探究大学生就业面临的诸多困难,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策略。
关键词:高校;就业能力;人力资源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的困境
(一)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人才需求存在较大的差异
大学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不应带有盲目性,而要以市场为导向,围绕企业的用人需求进行规划。从当前的高校教育实践来看,一些高校制订的教育目标并没有充分参考相关行业发展的现实状况、企业的用人需求等,而是单纯地为完成教育指标开展教学,人才培养失去了导向性和针对性,导致大学生出现就业困难,高校教育与企业的实际需求之间严重脱节。此外,一些高校不了解相关行业的实际发展情况,而相关的专业教材选择和教育规范制订只考虑满足阶段性的教育需求,使得大学生不能在未来的岗位上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进而影响到未来发展。
(二)企业人才招聘要求逐级递进
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开始了基于市场经济发展的高等教育改革,大学生可以自主地择业与就业。企业成为高校人才主要的流向地,经过近20年的稳步发展,我国大学生就业市场逐渐趋于饱和,企业人才招聘的要求呈现了逐级递进的趋势,学历越高,就业难度越小;学历越低,就业难度越大。也就是说,在市场经济发展背景下,我国大学毕业生数量连年增长,市场对高等人才的需求量却呈现下降趋势,供需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大学生的就业越来越困难。
(三)大学生的就业规划和就业教育薄弱
大学生就业规划和就业教育是为了让大学生顺利实现就业而开展的基础教育课程。但是,由于一部分高校教育资源不足,缺少专业教师的支持,导致大学生就业规划教育和就业教育不能顺利、高效地开展,影响了大学生对就业形势和就业规划的认知,最终影响大学生的顺利就业。
二、人才市场配置呈现的特点
(一)人才市场遵循双向选择
在现实生活中,企业单位会结合自身的发展需求确定岗位,同时对相关的人才进行筛选,直到招录到合适的人才。大学生需要走上工作岗位,实现价值,并结合自身的身体素质、求职意愿、求职期望等,对用人单位提供的工作岗位进行细致甄选。从人力资源管理视角来看,人才配置是双向的,在平等竞争的状态下,不管是用人单位,还是大学生,都有相互选择的权利。
(二)人才配置上要体现人才与岗位的匹配
客观来讲,人才科学合理地配置,有利于实现生产力的最大化。在实践中,大学生之间通常存在较大的差异,如性格爱好不同、文化修养不同、道德品行不同等。因此,用人单位在对人才进行选择时,需要重点关注岗位与人才的匹配度,只有两者的匹配度较高,才能实现人才效用最大化。
(三)人才配置要体现动态协调性特点
进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很多企业单位开始重视本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认识到人才是推动企业发展的核心力量。在这样的背景下,人才配置策略也需要与时俱进,体现出动态协调性特点。然而,在开放的发展环境背景下,行业、地域、工作岗位、管理制度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不可避免地造成了人力资源的频繁流动,因此动态的人力资源供求关系逐渐形成了。
三、人力资源管理视角下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有效培养策略
(一)积极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体系
1.重视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社会对高校人才培养的要求不断提高。在高校的发展中,教师队伍建设是非常关键的,他们是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重要推动力量。因此,高校要加强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使得他们不仅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还具备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和经历,能够满足高校专业教学岗位要求。
泰山科技学院师资力量雄厚,这得益于其对“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高度重视。泰山科技学院有专任教师200余人,外聘教师400余人,并定期组织教师进行专业技能培训和企业实践,鼓励教师取得行业资格证书,以增强大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泰山科技学院还与多家知名企业建立深度合作关系,实施“教师驻企”计划,让教师在实际工作中积累经验,了解行业最新动态,从而在教学中更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2.注重优化专业设置
高校的专业设置需要以市场为导向,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企业及其他用人单位对人才的实际需求。高校对已经开设的专业进行全面的调查和研究,对就业率不高、人才需求量不大的专业进行必要的优化和调整,优先发展就业前景良好的专业。
泰山科技学院是以信息科技为特色、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应用型大学。泰山科技学院紧密跟踪科技发展趋势和行业需求,不断调整和更新专业设置。例如,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快速发展,泰山科技学院增设了相关专业,培养具有前沿技术知识和实践能力的新型人才。泰山科技学院还与行业领军企业合作开设特色班,以确保教学内容的前沿性和实用性,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3.强化企业与高校之间的协作
在实践发展中,一些高校由于课堂教学与现实工作岗位之间的联系不紧密,降低了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对此,高校应通过和企业的合作,邀请企业的资深专业技术人员到高校中兼职授课,并邀请企业专业人士参与高校专业课程体系的开发,充分发挥企业、高校的自身优势,促进大学生专业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的全面提高,切实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就业能力。
泰山科技学院积极与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通过设立实习基地、共建实验室、合作研发项目等方式,为大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泰山科技学院还与多家知名企业建立了紧密的校企合作关系,大学生可以在企业环境中学习和锻炼,提前适应职场环境,提高就业能力。
(二)注重引导大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实践证明,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不但能够使大学生结合实际情况制订合理的职业发展目标,而且能为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提供有力支撑。从当前的发展来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受到很多高校的重视,这些高校通常开设了相关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对大学生进行科学的引导,帮助他们做好自身的发展定位。
泰山科技学院深刻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对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性,设立了专门的职业发展中心,为大学生提供个性化的职业咨询和指导服务。职业发展中心不仅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的必修课程,还组织了一系列的就业指导讲座,邀请行业专家和校友分享他们的职业发展经验,帮助大学生了解不同行业的发展趋势和职业路径。泰山科技学院还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搭建了在线职业规划平台,为大学生提供职业测评工具和丰富的招聘信息,让大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自我评估和职业探索。
(三)培养大学生的就业教育
1.树立学生职业意识
高校要重视职业规划教育,培养大学生的职业意识,让他们客观认知自身的优势和不足,从而科学制订职业生涯规划。高校还要从培育大学生正确价值观和职业观入手,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大思政”教育活动,将职业认识、岗位了解、社会就业环境了解等渗透到大学生专业学习和理论实践中,逐步增进大学生对专业、职业、岗位的了解,引导其初步树立职业观。在人力资源背景下,大学生职业教育指向的是能就业、可就业,以及能为企业单位切实创造价值,本质是对学生综合职业素质、技能的高质量培养,即要落实大学生与企业单位的适配性、与职业岗位的适配性。高校要围绕大学生个性、兴趣、素质和能力做好相匹配的指导,帮助大学生找准职业发展方向和人生发展方向。
泰山科技学院充分发挥辅导员、朋辈力量,加强与大学生的沟通交流。泰山科技学院还充分利用大数据分析,掌握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价值取向,以做好针对性的就业指导。比如,泰山科技学院组织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大赛活动,提供创业实践项目等;立足社会发展,围绕企业招聘用人要求,侧重大学生职业能力、职业素养的培养,确保大学生能够适应职业和岗位;利用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机制,邀请企业先进工作者、优秀工作者等到校为大学生进行技能培训和职业素养教育。
2.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各类社会实践活动
大学生通过参与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增长见识,锻炼能力,提高组织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和认知能力等。一方面,高校应畅通大学生下企业实践机制,通过加强与企业、事业单位等用人单位的沟通联系,积极为大学生提供在岗学习、实践、调研和研究等学习支持,提高大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另一方面,高校要积极为大学生提供实践平台,组织和开展创新大赛、技能大赛、知识竞赛、岗位实践工作大赛等,帮助大学生补齐短板。
(四)构建考核评价体系
在人力资源视角下,高校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教育,不能仅依靠课程教学,还应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帮助学生认识自身发展的不足和优势。泰山科技学院基于人力资源视角,以全员参与、多元考核、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统一的形式,构建考核评价体系。
泰山科技学院摒弃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考核形式,转向学生个体、学科、专业教师、朋辈、社会关系等全员参与的考核评价体系,构建多元、立体的评价框架,确保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全面提高。比如,泰山科技学院摒弃传统理论考核、技能考核的单一形式,着眼项目化考核、实践性考核、团队型考核方式的建立,同时充分利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机制为大学生提供考核项目,并综合企业单位对大学生的评价,考量大学生的职业能力、职业素质和职业发展力等;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围绕大学生在专业学习、职业实践的实际表现,对大学生的就业思想、就业态度和职业规划等进行评价;结合大学生下企业实践、项目实践学习结果和专业理论测评结果等,综合了解大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和能力发展情况,并给出学习建议和发展指导,帮助大学生找准发展方向;建立健全反馈机制,鼓励大学生提出意见和建议,完善就业考核和就业指导,使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体系形成良性循环,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参考文献:
[1]田苗.基于创业视角的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策略研究[J].公关世界,2023(14).
[2]史琳.以专业为导向的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培养策略探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5).
[3]王明明,刘晓红.基于企业需求的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培养策略探析[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2(8).
[4]朱伟光,冯坤.“双创”背景下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策略研究[J].黑龙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2022(7).
[5]周虹.基于人力资源教育管理视角的高校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策略研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