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作者: 谭俊

摘要:文章针对当前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难点问题,从高校和社会两个层面提出针对性的解决对策,并对未来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改进方向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实施方案;效果评估;改进方向

一、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难点

(一)难以适应新环境

新的教育环境和学习方式可能会带来一些心理压力,面对高中阶段与大学阶段的差异性,部分学生会产生畏难情绪。例如,在学习方面,大学更考验学生的自律性,部分学生会出现逃课现象;在生活方面,许多学生会选择离家远的城市,而这对他们的独立生活能力提出了挑战。针对这些心理问题,辅导员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全面了解每个学生的情况。

(二)学业、就业压力大

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大学生之间的竞争也日益激烈。对于即将毕业的学生而言,他们面临着学业和就业的多重压力,因此容易产生焦虑情绪。尤其在当前人才市场竞争激烈的大环境下,每个学生都需要面临考研还是就业的双重选择,选择考研,意味着要进行长时间的自主学习,也要面临成绩瓶颈期,甚至一些学生会出现自暴自弃的现象;选择就业,意味着要面对考公、考编和应聘等压力,如果自身能力欠佳,则可能无法选择喜欢的工作,因此也极易陷入自我怀疑的心理。

(三)人际关系处理困难

在大学校园中,学生需要与不同的人打交道,包括同学、教师、管理人员等。由于每个人的性格、背景和价值观念都不同,因此人际关系处理成为一个难点。一些学生可能因为缺乏社交技巧或者沟通方式不当,而导致人际关系紧张。比如,高校同寝室舍友因矛盾而争吵、打架,反映了沟通不畅和相互理解不足是导致宿舍关系紧张的重要原因。

二、高校层面优化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一)建立完善的学生心理健康档案

针对各学院各系学生,高校可以加快建立健全学生心理健康档案。这样不但可以全面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而且可以及时发现和解决潜在的心理问题。在建立心理健康档案的过程中,高校应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如他们的年龄、性别、家庭背景、性格特点等,以便更好地制订个性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案,实现针对性引导。

(二)建立心理危机干预机制

心理危机是指学生面临的突发性、严重性事件或长期累积的压力所引发的心理问题,会对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产生严重影响。因此,高校应该建立完善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避免导致不良后果。具体来看,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包括建立心理辅导室、心理热线、心理咨询中心等机构,以便及时为学生提供心理支持和帮助。对于高校而言,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而通过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训、开展多元化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建立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应对挑战,实现心理健康发展。在这一过程中,高校还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心理素质和自我调节能力,从而更好地应对成长挑战。

(三)建立多元化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加快建立多元化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是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方向。具体来看,这一体系建设离不开多元化的基础课程、教学方式和评估机制。

高校需要注重课程设置的多元化,除了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外,还可以开设心理影片赏析、心理剧表演、心理委员培训等课程,丰富学生对心理健康的认识和体验。同时,高校可以引入社会力量,如企业、公益组织等;开展针对性和实用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如职业规划、情绪管理、社交技巧等,使课程内容更加丰富。

高校需要注重教育方法的多元化。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单一的学科,其涉及多种学科和方法,如心理学、社会学、哲学、医学等,因此需要运用多种教育手段。除了传统的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外,教师还可以采用游戏互动、角色扮演、心理测试等方式,吸引学生积极参与,丰富学生的体验。

高校需要注重评估机制的多元化,这是建立多元化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关键。除了传统的问卷调查、个案分析、观察法等方式,高校还可以引入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开展精准化的评估工作。通过分析学生行为数据、心理测试数据等,教师可以更准确地掌握学生的心理状态和需求,并为其制订个性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案。

(四)改善现有心理咨询服务体系

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过程中,高校需要根据时代发展和学生需求,更新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并对有潜在风险的学生进行早期识别和及时干预。在结束心理咨询之后,高校需要做好后续的评价与反馈,不断优化、调整教育方案,制订具体的改进计划和目标,加强改进工作的监督和落实,设立专业的监督团队,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

首先,高校需要明确每项改进措施的具体实施计划、时间节点和预期效果,确保按计划进行,同时保证所有人都能看到这一目标和计划,借此增强相关负责人的责任感和公众关注度。同时,高校可以定期公布实施进展,接受公众的监督和评价。

其次,高校需要加大对这一工作的监督和落实力度,通过建立“三位一体”的监督机制,联合学生、教师和家长三方,共同参与监督改进工作,吸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三方合力,可以更全面、更有效地推动改进工作的顺利实施。

再次,高校需要设立专业的监督团队,吸纳优秀的教育专家和心理学家,定期开展专业评估和意见反馈,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调整,还可以发挥专家团队的作用,为学生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和辅导,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改进工作的变化。

最后,高校需要加快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鼓励学生、教师、家长等各方提供改进意见和建议,及时收集、整理和分析这些反馈信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和优化各项工作。在此基础上,高校可以设立专门的反馈渠道,如热线电话、电子邮件等,借此收集更多的反馈信息。

三、社会层面优化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一)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训

教师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实施者,他们的专业素养和技能水平将直接影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效果。因此,社会层面需要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养,提高他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增强他们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教育能力。此外,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高校可以组织开展多元化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例如,有关机构及部门可以组织心理讲座、心理测试、心理健康沙龙等活动,以便更好地吸引学生的参与兴趣。一些协会可以组织心理学专家学者到高校授课,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心理健康知识,从而增强他们的心理素质。具体来看,有关部门及行业协会可以发挥作用,加快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训体系,并针对不同年级、不同性别的学生,制订专门性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教学方案。在这一过程中,高校需要加强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训,提高教师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敏感性和应对能力,还可以采取定期举办专题讲座、研讨会、观摩会等方式,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分享成功经验和案例,促进教师整体素质的提升。

(二)统筹社会心理教育资源

除了传统的面对面交流,高校还可以通过线上平台、网络社区等方式,挖掘社会层面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并为学生提供全天候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高校可以利用各种社交媒体平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和咨询工作,提供心理健康知识、心理测试、心理咨询等服务,帮助学生随时解决心理问题;可以利用图书馆、博物馆等场地,不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和讲座,借此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素养和社会适应能力。此外,高校可以发挥社会力量,为高校输送具备心理健康教育资质的专业人才,加快组成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团队,协助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并开展全校性的心理健康宣传活动,使更多的教师和工作人员了解心理健康知识,为学生的成长提供更高质量的支持和服务。

(三)整合科技力量与心理健康教育

如何将科技力量与心理健康教育完美结合,以提高教育效率和学生的心理素质,是当前教育领域需要关注和解决的问题。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而科技的进步为优化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新途径。

例如,高校可以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来开展精准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通过搜集和分析学生的行为数据、心理测试数据等,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心理状态和需求,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还可以利用人工智能算法,精准识别出需要接受心理辅导的学生,并为其提供针对性的帮助和支持。

此外,高校可以运用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打造沉浸式的心理健康教育体验,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亲身体验各种心理问题,加深学生对心理问题的认识和感受,同时搭配教师的引导和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应对心理问题。值得注意的是,学生可以通过手机App、微信公众号等方式获取心理健康服务,及时解决心理问题,避免心理问题的积累和恶化。高校还依托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的智能化管理系统,对心理健康教育资源进行全面整合和管理,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共享,从而提高教育质量。

四、结语

本文分析了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几大难点问题,立足高校和社会两个角度,提出了建立完善的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建立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建立多元化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改善现有心理咨询服务体系,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训,统筹社会心理教育资源,整合科技力量与心理健康教育等策略。通过有序落实这些策略,相信可以进一步提高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更好地引导高校学生适应新环境。

参考文献:

[1]翟永芳.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以A高职院校为例[J].山西省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2022(1).

[2]陶湘绮.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0(15).

[3]夏敏.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J].石河子科技,2020(1).

[4]孙晓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2(2).

[5]刘海玲,阴山燕,李海英.蔚晗嫣天津市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基于学生的视角[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1).

[6]周士心.完善我国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思考[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3(8).

[7]张卓浅.谈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科技信息,2011(15).

基金项目:运城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项目“新时代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难点与对策研究”,项目编号:SZ-202306。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