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CA循环法在非遗瓷刻传承教育中的实践应用

作者: 张云 陈银付

PDCA循环法在非遗瓷刻传承教育中的实践应用0

摘要:目的,即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瓷刻为例,运用戴明博士的PDCA循环法,探索瓷刻在高校教学中的实施效果。方法,即构建四刻四循环的PDCA非遗瓷刻课程教学体系,选取2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结果,即PDCA教学组教学效果(理论理解度、实践运用度、创新思维度)均比传统教学组高;PDCA教学组自我评价(时间管理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均比传统教学组高;PDCA教学组教学满意度(成就满足感、方法获得感、状态饱满感)均比传统教学组高。结论,即PDCA循环法在非遗瓷刻传承教育中的实践应用,有助于高校提高教育质量,优化传承策略,保障非遗文化延续。

关键词:非遗瓷刻; PDCA循环法; 实践教学

PDCA循环法能系统地指导非遗瓷刻传承教育的实施,有助于吸引更多人关注和参与到非遗传承事业中。因此,高校应积极探索和推广PDCA循环法在非遗传承教育领域的应用,为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一、PDCA循环法的概念

PDCA循环是通过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处理(Act)四个阶段循环往复的过程,在提高管理效果、优化工作流程、推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教育领域,PDCA循环同样可以遵循其周而复始循环的原则,即教师以教学大纲为依据,制订教学目标,将知识点详细总结、归纳,制订周目标小计划。小计划在每堂课的课前、课中、课后实施,通过知识点考核进行检验,最终反馈总结。好的经验在下一个循环中继续沿用,存在的问题在下一个循环中尝试解决。在这样的精细策划下,课程教学效果将呈现螺旋式上升、阶梯式发展的状态。

二、PDCA循环法下的非遗瓷刻教学体系

2021年5月24日,瓷刻正式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这一荣誉推动瓷刻的传承和发展,吸引更多的人关注和参与这一非遗项目的保护中。同时,作为地方代表性手工艺非遗技艺,高校助力瓷刻传承,促进瓷刻技艺的创新,使其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刻不容缓。

为加强瓷刻实践课程体系研究,拓展实习实训项目,积极探索非遗传承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度融合的新模式,本研究运用PDCA循环法构建瓷刻课程教学体系。

第一,遵循瓷刻技艺研习规律,通过现场教学、案例分析、自主探究、实操示范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围绕项目化教学任务,设计课前预刻、课中初刻、定稿复刻、课后延刻四个阶段,基于PDCA循环过程,创新“四刻四循环”教学模式。每个阶段根据刻制效果实施问题分析、操作示范、修改完善和总结评价四个步骤,形成阶段闭环,完成阶段成果,巩固瓷刻技法。在课前,学生通过学习通进行预习,观看瓷刻视频,在线认识瓷刻技艺流程,接受课前任务,根据设计主题搜集素材,完成设计图案初设计;在课中,教师根据项目化课程,由浅入深完成瓷刻的瓷盘平面、瓷瓶体面、釉雕、彩雕和巧雕的实训教学,其中注重学生课前预习效果的检测,课堂学生活跃度的调动,参与度的提高,互动度的激发;在课后,学生注重巩固知识点,根据接受能力分层进行拓展训练。

三、PDCA循环法在非遗瓷刻课程中的实践应用

瓷刻艺术是指在瓷板、磁盘、瓷瓶等瓷器件上,用铁锤和钢凿产生的瓷崩效果,根据凿刻的深浅不一、疏密不同、长短不齐、粗细有别,虚实相应地形成艺术作品的物相机理。在非遗瓷刻艺术的教学中,教师需要讲授非遗保护与传承的相关政策,传授传统手工艺开发设计原理等理论知识,实训过程则包含图案创意与瓷器凿刻两个环节。

瓷刻艺术由易入难的构图法和凿刻技巧,要求教师的教学环环相扣,在小瓷片、中瓷盆到大瓷瓶的实训过程中传授釉雕、彩雕和巧雕工艺。学生课前预刻与课中初刻、复刻和课后延刻的实训安排,则要求学生紧跟PDCA循环教学法节奏,合理安排学习时间,提高学习自觉性,发挥创新思维,在实践过程中学得进、坐得住。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盐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工艺美术专业30个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分为传统组与创新组,每组15人。每组学生考核平均分差异较小,符合测试对比要求。

(二)研究方法

针对传统组,教师按照理论教学、实践演练、主题任务布置的课堂教学法完成教学常规任务;针对创新组,教师严格按照PDCA循环法,由课前预习预设、课堂初刻巩固、课中复刻强化、课后延刻拓展的“四刻四循环”教学模式进行课程教学。通过对比2组学生的学习成果和学习状态,分析传统手工艺课程适用的教学模式。

1. P(计划)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非遗瓷刻的规律,本研究将课程进行项目化任务分解,再由教师制订由浅入深的项目任务,合理分配校内专任教师与校外瓷刻艺人理实课时工作量,做到课前集体备课,互通课程教学情况,同时及时调整教学过程中的问题。

2. D(实施)

根据“四刻四循环”课程教学体系,针对每个项目内容,教师要求学生做到课前预习并完成相关任务;课中,教师针对性讲解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并将理论融入实践,在实践中理解并运用,课后完成巩固性练习和拓展性思考。

3.C(检查)

第一,课堂进出检测。课前,教师检验学生课前预习情况,提醒学生预习的重要性。课后,教师进行随堂测试,评估课堂教学质量,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积极性。第二,项目阶段检验。每阶段教学项目结束后,教师进行理论与实践测试,总结教学成效。第三,随堂听课测验。学校通过随机推门听课,评估教师教学现场质量,提高课堂授课关注度。第四,教学材料检查。学校重点检查教师的课后总结,提高教师教学总结能力。

4.A(处理)

根据检查结果,本研究优化不足之处,实施诊断改进,并在下一个项目中进行实验。这样,小循环不断优化,可以促进大循环的优质运转。

(三)观测指标

传统组与创新组从学生的综合考核、自我评价、自我满意度三个维度进行评价,主要指标如下。第一,综合考核。学习成绩不仅反映了教师的教学能力,也反映了学生的学习效果。课程综合考核包含理论考核、作品评析和创新传承三个方面。第二,自我评价。制订调查表,引导学生从时间管理能力、自我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方面进行自我评价,客观认识自己的变化,并对这些变化做主观评价,每项100分。第三,满意度评价:制订满意度调查表,引导学生通过自身的成就满足感、方法获得感、状态饱满感去侧面反映教学满意度,每项总分为100分。

(四)观测方法

对综合考核的三个指标逐项统计,该课程共3周:1周为PDCA大循环中的一个小循环周期,通过3周的对比,观察2组学生之间的改变和进步速度;通过开课前和课程结束后两个时间段的统计结果对比2组学生的自我评价效果;在课程结课后,以过去与现在的收获感对比统计教学满意度效果。

四、测试结果

(一)综合考核效果

如表1所示,创新组学生的三项指标均呈螺旋式上升,而传统组各项指标缓步前行,且学生理论知识学习在第二周出现退步现象,说明这部分学生理论学习兴趣不浓,甚至出现厌学的情况。

(二)自我评价效果

如表2所示,通过PDCA循环法学习后,学生自我评价度较高,时间管理、自主学习和团队合作三方面能力都得到大幅提高,而传统组进步较小。

(三)教学满意度效果

如表3所示,通过一个阶段的学习,创新组学生成就感满满,传统手工艺的理论与实践技巧收获颇丰,上课状态也比之前积极许多,自我认同感很强,而传统组学生仍保持现状,自我认同感较低。

五、总结

(一)PDCA循环法有效推动瓷刻课程的理论学习

作为非遗传承项目,瓷刻的实践过程更具有吸引力。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常表现出重实践轻理论的学习状态。通过PDCA循环法的运用,学生通过预习—测试—巩固的循环往复,不断拓宽瓷刻理论学习的广度与深度,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和时间管理能力。

(二)PDCA循环法高效激发瓷刻课程的实践创新思维

瓷刻的传承不仅是技艺的传承,还是适应新时期发展的重要组成,在图案设计、适用领域等方面创新,能让瓷刻技艺在传承中活起来。PDCA循环法中每个小循环都是一个小项目,具体化的小目标和创新技法,由浅入深地渗透教学,能提高学生的思维活跃度,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理实一体化创造能力。

(三)PDCA循环法精准激活瓷刻课程教学

由于课时有限,瓷刻课程的瓷瓶彩雕、巧雕等技艺的学习,需要小组合作完成,学生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制订计划和目标。经过几次小循环的磨合,学生能发挥特长,制订目标清晰具体、计划明确可达的合作方案,不仅提高了作品完成度,还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参考文献:

[1]胡胜.戴明循环在体育教学管理中的应用[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2(4).

[2]江苗苗,陈君华,郭腾,等.基于PDCA循环的《无机及分析化学》教学改革[J].广州化工,2023(11).

[3]何立佳.PDCA循环在高校体育课教学中的应用[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2).

[4]姚雪锋,蔡汉奇,徐航飞,等.基于PDCA的中职车身焊接技术课程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焊接技术,2022(10).

[5]朱庆祥,刘晓彬.基于文化生态的非遗文创产品设计研究[J].包装工程,2022(20).

[6]李佳欣,卢向阳,韩超,等.三方联动的PDCA循环课堂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实施路径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24(3).

基金项目:2023年江苏省学校美育科研规划课题“交融与共生视域下‘非遗’美育教学体系的构建研究”,课题编号:20230076。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