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记性与汉语处置式的意图义及其英译

作者: 蔡苏国 朱长河

摘要:处置式是汉语的特色语法构式之一,其与一般构式在意义上的微妙区别,以及这一区别在英译时的体现,一直备受学界关注。文章拟运用标记理论,探讨这类构式的各种下属形式在意义上的差别及其英译。

关键词:标记性;处置式;意图义;英译

相对于其对应的动宾式,处置式是一个有标记的构式,因而具有相应的意图义。这些意图义可以从说话人的三个注意焦点来考查:处置式的主语、宾语和所描述的事件。汉英翻译需对这些意图义进行有效处理,以便与相对应的动宾式进行区别。

一、标记性与意图义

布拉格学派的特鲁别茨柯依最先将标记概念引入语言学研究。其后,这一概念被广泛运用到音位研究等方面。在优选论中,标记性是一个关键概念。克罗夫特则将标记概念引入更高层次的研究,即语言类型学。在这些研究中,标记概念都是从某一参数的角度,将中立项、自然项或可预料项(无标记项)与非中立项(有标记项)区分开来。

认知语言学中的语言象似性理论将其概念与意义直接联系起来。标记象似性的主要内容便是,有标记项在结构和认知上相对复杂,在思维处理过程中需要较大的精力,处理信息所需时间也较长,因而分布频率相对较低。简而言之,有标记项通常会指示额外的或非一般的意义。

在语用研究方面,迈尔斯·斯科顿以认知为基础,创立了标记模式理论,旨在揭示语码转换的背后说话人所要传递的隐含义,并最终将其发展成为一种认知语用学理论。该理论的核心思想就是:说话人在语码选择中通常倾向选择无标记的语码,选择有标记的语码是为了向受话人传递额外的信息,即意图义。

二、处置式的标记性及其意图义

(一)处置式的形式

根据沈家煊的研究,处置式一说最早由王力先生提出。王力将“把”字句称作处置式,并从形式和意义视角界定了这一句式:就形式上说,它是用介词“把”字将宾语提到动词的前面,如“一定要把淮河修好”;就意义上说,它的主要作用在于表示一种有目的的行为、一种处置。由此可知,处置式可以抽象为一个“‘把+宾语+谓语’+‘处置’”的形义结合体,即一个构式。这里的“把”一般称作处置介词。现代汉语中“将”也常作为处置介词出现,只是出现的频率大大低于“把”字。两者现在的差别主要在于文体,其中“把”字多用于普通文体,“将”字多用于较为正式的文体,如菜谱、产品使用指南等。所以说,在现代汉语中,“把”字句更能代表处置式。本文对处置句的构式描写和例示也主要以“把”字为处置介词。

对构式中谓语动词的情状进一步观察可以发现,这一构式的形式部分可以分为两类:“把+宾语+主动词”和“把+宾语+自动词”。我们可以将这两个形式称为处置式的两个构件,如例1和例2。

例1:他把那碗酒给喝了。

例2:偏偏又把个老王病倒了。

(二)处置式的标记性

相对于与其对应的动宾式,处置式可以被视为一个有标记的构式。从组合标准看,处置式在形式上比与其对应的动宾式多了一个处置介词“把”;从频率标准看,处置式的使用频率明显低于动宾式。此外,处置式的标记性还符合历时标准、分布标准、意义标准和规范标准。

首先,从历时标准来看,处置式的出现晚于其对应的动宾式,因而符合标记性的要求。根据王力的研究,“把”原为动词,如例3,只是到了唐朝才作为处置介词使用,如例4,即使到了唐朝及以后,“把”字仍然沿用了动词的用法,如例5。

例3:禹亲把天之瑞令,以征有苗。(《墨子·非攻下》)

例4:莫言鲁国书生懦,莫把杭州刺史欺。(白居易《戏醉客》)

例5:两鬓愁应白,何劳把镜看。(李频《黔中罢职将泛江东》)

其次,从分布标准看,无论从宏观方面还是微观方面,处置式可以出现的句法环境少于其对应的动宾式,因而符合标记性的要求。在宏观方面,动宾式可以转换为处置式,但并不是所有的处置式都可以转换为动宾式。比如,“他喝了汤”可以转换为“他把汤喝了”。但“他把个犯人跑了”一般不能转换为“他跑了个犯人”。在微观方面,处置式对进入构式的词有更具体的次范畴要求,如谓语不能是表示心理、感受、存在等意义的动词性成分,谓语部分不能是简单形式,宾语要具有有定性。

再次,从意义标准看,处置式在意义上要窄于与其对应的动宾式。换言之,处置式的意义包含在与其对应的动宾之中,或蕴含了与其对应的动宾式,而不是相反。有学者指出,“他把汤喝了”一般意味着他把汤喝“完”了,因而可以蕴含“他喝了汤”。但“他喝了汤”一般没有他把汤喝“完”了的意思,因而不能蕴含“他把汤喝了”。张伯江以“他喝了酒/他把酒喝了”和“他用了钱/他把钱用了”为例,阐述了同样的观点。

最后,从规范标准看,处置式的结构具有非常规性,因而是有标记的。在汉语里,动词前面是主语的正常位置,动词后面是宾语的正常位置,动宾结构的形式为“动词+宾语”,符合常规。在处置式中,出现在动词前面的却不是主语,而是宾语,具有奇异性。

需要指出的是,就处置式与动宾式之间的关系而言,标记性是一个有无的问题。然而,在处置式内部,标记性则有强弱之分。由于自动词一般不带宾语,因此处置式“把+宾语+自动词”的标记性强于处置式“把+宾语+主动词”。

(三)处置式的意图义

不少研究者试图从篇章衔接的角度解释处置式的选用。沈家煊通过分析指出,用篇章衔接(主要是话题的转换和接续)没有涉及问题的实质,因而不能完全解释“把”字句和动宾句的选择。从标记理论出发,处置式的标记性意味着说话人选择这一构式是为了向受话人传递额外的信息,即意图义。因此,处置式问题的实质是说话人的这一选择所想表达的意义。

其实,研究者对处置式表达说话人意图的现象早有察觉。王力曾指出,由于宾语的前置,处置式成为“一种要求达到目的的行为,语言就更有力量”。这里“要求达到目的”自然只能是说话人的要求,反映的是说话人的一种意图。人们使用“把”字句是为了强调目的关系,因此“把”字句最自然的使用环境是带一个目的状语。沈家煊通过分析得出,“把”字句是一种带有主观性的句式,说话人通过选择这一句式表现自己的情感、视角和认识。

上述研究属于对说话人通过选择处置式所要表达的意图义的探讨。从标记理论角度看,说话人通过选择这种有标记的构式是向受话人明示其中隐含了弦外之音——意图义。至于这些意图义是什么,则要取决于所使用的具体语言形式,以及这一语言形式所出现的语境。根据说话人的注意焦点,处置式所传递的意图义可以分为三种情况。第一,当说话人的注意焦点为处置式的宾语时,处置式的选择所能传递的意图义包括说话人觉得宾语已经受损因而表示对其的同情,如例6;说话人不愿意宾语受损因而表示对其的钟情,如例7;说话人愿意宾语受损因而表示对其的厌恶,如例8。第二,当说话人的注意焦点为构式所描写的事件时,处置式所传递的意图义包括说话人对构式所描述的事件感到不如意,如例9;感觉出乎意料,如例10。第三,当说话人的注意焦点为处置式的主语时,处置式所传递的意图义包括说话人觉得“把”字后面所描述的是施事的有目的行为,如例11;觉得施事应为“把”字后面所描述的事件负责,如例12。

例6:这是书误了他,可惜他也把书糟蹋了。(《红楼梦》)

例7:先把这个派了我吧,果然这个办得好,再派我那个。(《红楼梦》)

例8:给我派人把那小子做了。

例9:我正聚精会神看书,他悄悄走到我身边,把我吓了一大跳。

例10:怎么突然把个晴雯姐姐也没了。(《红楼梦》)

例11:我把汽车开到语言学院。

例12:他把个犯人跑了。

这里有三点需要说明:首先,尽管说话人可以通过选择处置式传递相应意图义,但这些意图义并不是说话人所赋予的,而是构式本身所具有的,是构式意义的一部分。其次,处置式的意图义与其形式之间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而是相当于处置式的意义潜势,什么样的潜势获得实现取决于具体语境。最后,由于处置式的标记性是一个程度的问题,因此说话人传递意图义的欲望也有高低之分,且这些标记性程度高低并非静态,而是同样需要结合具体语境加以判断。

三、处置式的英译

语际互译本就难有明确的标准,加之构式的意图义本身就很微妙,往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更增加了翻译的难度。因此,对于汉语处置式的翻译,我们仅提出总体原则,尽可能有别于动宾式的翻译。具体操作可以分为主动词和自动词两种情形。

首先,相对于动宾,处置式出现的频率相对较低。因此,翻译含主动词的普通处置式时可以采用出现频率较低的被动句。如例1中“他把那碗酒给喝了”,相应的动宾式为“他喝了那碗酒”。这一动宾式一般会译为主动句“He drank that bowel of wine”(他喝了那碗酒),处置式则可以译为被动句“That bowel of wine was drunk by him”(他把那碗酒给喝了)。再如例6中的“他也把书糟蹋了”,相应的动宾式为“他也糟蹋了书”。这一动宾式一般会译为主动句“He also spoiled the book”(他也糟蹋了书),处置式则可以译为被动句“The book was also spoiled by him”(他也把书糟蹋了)。

其次,相对于含主动词的处置式,含自动词的处置式出现的频率更低,意图性也更强。翻译时可以采用“被动”加“致使”句式,即被动式致使句。如例2中的“偏偏又把个老王病倒了”,相应的动宾式为“偏偏老王病倒了”。这一动宾式一般会译为主动句“What’s more,Lao Wang has fallen ill”(偏偏老王病倒了),处置式则可以译为被动式致使句“What’s more,Lao Wang has been made to fall ill”(偏偏又把个老王病倒了)。

例12中的“他把个犯人跑了”,由于句子里出现了施事,无法直接转换为动宾式,因而比较特殊。如果简单将其译为被动式致使句“The prisoner was made to escape by him”,对应的处置式则成了含主动词的处置式“他把个犯人跑了”。这样的处置是如果要转换为动宾式需增加一些被隐去了词语,如“犯人(在)他(眼皮底下/监管下)跑了”。因此,翻译这样的处置式时需要灵活处理,如采用强调结构,并增加被隐去了的词语。经过这些处理,该处置式最终可译为“It was under his under his nose/watch/guard that the prisoner ran away/succeeded escaping”(他把犯人给放跑了)。

参考文献:

[1]王寅.“标记象似性”[J].外语学刊,1998(3).

[2]沈家煊.如何处置“处置式”:论把字句的主观性[J].中国语文,2002(5).

[3]王力.汉语语法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

[4]王力.中国现代语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43.

[5]张伯江.论“把”字句的句式语义[J].语言研究,2000(1).

[6]张旺熹.“把字结构”语义及其语用分析[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1(3).

[7]王还.“把”字句中的“把 ”宾语[J].中国语文,1985(1).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