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培育高校优良学风的内涵、问题与路径

作者: 邱超

摘要:优良学风是大学精神的集中体现,是教书育人的本质要求,是人才培养的发展之魂,是高等学校的立校之本。文章分析了高校学风建设面临的现实困境,探析了构建高校“三位一体”优良学风体系的路径。

关键词:高校;学风建设;人才培养

高校肩负着培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社会使命与重任。因此,高校要重视学风建设,培育优良的学风,不断提升综合实力与教育办学质量,推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助力大学生成长、成才。

一、深刻认识高校学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学风问题多次作为重要问题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进行讨论,并进一步明确了“坚持不懈培育优良校风和学风”的目标。福建师范大学对高校学风建设工作作出重要部署,强调要把立德树人、规范管理的严格要求与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灵活方式结合起来,把解决教师和学生的思想问题和教学科研、学习就业等实际问题结合起来,使福建师范大学始终充满积极阳光的正能量,洋溢蓬勃向上的青春活力,展现改革创新的时代风采。

学风是学生努力学习、教师潜心教学、管理者规范引导三者有机结合表现出来的行为风貌和内容,是高校在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教书育人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浓厚学习风气与学习氛围,是创造校园文化底蕴和建设文明校园的基础。培育优良的学风,对高校人才培养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具有重要意义。

(一)学风建设是人才培养的发展之魂

好的校风和学风能够为学生的学习营造良好氛围,影响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学风是学生所处环境中影响其学习动力和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高校营造奋发向上、锐意进取的学习氛围和良好学风环境,能够激励学生努力学习、刻苦钻研,促使他们形成正确的思想品质、道德素质、价值观念,成为适应经济飞速发展条件下的高素质人才。

(二)学风建设是高校的立校之本

学风是大学治学精神、治学态度和治学方法的集中体现,是高校的立校之本、发展之魂。加强学风建设,是高校办学过程中不懈追求的主题。不仅如此,优良的学风可以推动校风建设,有利于高校整体实力的提升。可见,学风建设是高校教育办学质量的突出标志。

二、高校优良学风建设的现实困境

(一)学生学习主动性欠佳

从学生的学习风貌来看,由于近年来高校不断扩招,生源良莠不齐,一些学生面对海量资讯,自我辨别能力有待加强,容易出现理想信念不坚定等问题,影响个人学业,加之社会大环境浮躁,大学生就业压力大,容易感到焦虑,存在学习动机功利、学习态度畏难等问题,导致学风作用的发挥效果不佳。

(二)学风管理机制不够完善

当前,部分高校存在学风管理规章制度不完善、处理宽松、不抓落实等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出勤统计规范仍需加强。部分学生对课堂出勤的重视程度不高,学习纪律松懈拖沓。第二,教师管理力度有待提高。部分教师价值引领能力不强,仍沿用“灌输式”“填鸭式”等传统教学方法,对学生的课堂学习行为教育管理不到位。

(三)良好校园文化氛围有待营造

良好学风的形成需要校园文化氛围的滋养,进而产生“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当下,高校在营造优良校园文化氛围时仍存在一些问题:第一,校园硬件设施不够完备。校园内的宣传橱窗、休闲园地、运动场所等缺乏关于优良学风宣传的公共设施建设。第二,典型示范不够明显。在学风建设过程中,部分高校对优秀教师、学生典型未进行宣传推广,而是“束之高阁”,削弱了典型示范产生的积极影响。

(四)高校学风教育形式、载体亟待丰富

当前,部分高校的学风教育形式存在单调乏味的问题,载体亟须丰富。第一,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部分高校对学生的教育停留在教师陈述,偏重“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学生自主学习、认识、建立优良学风的能动性较差。第二,学风教育活动形式不够多元化。高校的学风建设活动以主题班会、团支部立项为主,形式较少,且趣味性、吸引力不足,导致部分学生对此类活动失去兴趣。

三、构建高校“三位一体”优良学风体系的路径

优良学风建设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高校需要打造全方位、全过程的综合学风建设模式,以教育引导是关键,规范管理是保障,创新载体是动力,构建“三位一体”的优良学风体系,推动学风建设落地落实。

(一)以文化创氛围,促进思想浸润

促进校园内优良学风体系的形成,高校要从教育主体、文化硬件、网络媒介三个方面“多管齐下”,争取适时浸润、全面滋养,营造浓厚的学习风气。

1.明确能动的“教”“学”主体

在校园内加强优良学风建设,高校需要教师和学生“双主体”联动,增强自我约束与管理能力,自觉做优良学风建设的“主人翁”,不做“看客人”,实现学风与教风的有机统一。高校还可以运用高品质的学习模式,发挥名师榜样作用,定期开展学风动员会,交流学习新经验、新做法,共建“互动”“互促”的学习共同体,传承与发扬良好的学风。

2.提供丰富的文化硬件

高校应在校园内加强文化设施建设,做到“全方位”覆盖。第一,打造学风建设文化宣传栏,采访优秀教师、学生模范,汇编整理典型故事,定期更新优良学风示范,并开设“建言献策”专栏,号召全员参与。第二,推进学校人文景观规划,注重贴近学风建设。如在休闲园区的塑像标牌、运动场所的标语展示,可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在教学楼、宿舍楼开设读书角等自习场所,打造宿舍学习文化长廊;在装饰布置中融入优良学风元素,悬挂学风建设条幅,张贴学习名言、警句等标语,营造浓厚的学风建设氛围,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了解和重视学风建设。

3.打造先进的网络媒介

在信息时代,网络媒体必不可少。因此,优良的学风体系建设应把握网络这一重要媒介,创建优质的媒体宣传平台,从短视频、公众号推文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宣传形式着手,定期推出优良学风创意宣传作品。同时,高校可以对先进典型的优秀学风事迹开展网络展播和学习经验巡讲,引导学生学习先进、对标先进、开拓先进,发挥先进学生的榜样作用,形成竞相进步、比学赶超的学习环境。

(二)以管理促学风,强化制度建设

1.严格执行纪律制度

良好学风体系的形成,需要依托完善的制度管理与建设,所以纪律执行是促成良好学风建设的关键要义。第一,明确考勤管理。教师应强调学生要按时出勤,不得无故迟到、早退,不得旷课,严格遵守考勤制度。同时,教师可以采取增加考勤成绩占比、随机抽点等方式强化管理。第二,落实课堂管理。教师应严格落实学生课堂行为规范,加强日常课堂巡查,并进行教师集中培训,严格处理学生在课堂中睡觉、玩手机等问题。第三,严格考场监督。高校可以鼓励各班级申请“免监考班级”,发挥自主能动性,利用集中教育的形式,引导学生诚信考试,同时抓好考场秩序,对违规者严肃处理。

2.规范组织奖惩措施

在优良学风建设过程中,奖惩措施的准确落实,体现出正确激励与错误警醒的成效。第一,高校要做好学风建设先进个人和班级的评选工作,定期举办优秀学生表彰示范大会,奖励在专业学习、创新创业、社会实践等方面表现突出的集体和个人,通过奖励机制育人,激励学生在学习和工作中做好模范带头作用。同时,高校要组织评选“学风建设先进班级”,以评选机制激励校内各班级营造“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营造良好班风。第二,高校要严格执行惩罚措施。对不注重考勤、扰乱课堂秩序等的学生,高校要予以通报批评,严肃处理。

3.打造一流管理队伍

良好学风的形成,需要一支强有力的学风管理队伍,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此,高校要成立政工干部和专业课教师组成的学风建设工作小组,建立合理有效的工作评价机制,通过定期深入课堂听课,了解课堂管理和学生的学习动态,做到认真监督、及时反馈、跟进整改。高校还要组建由学习部成员为主的学风督导队,定期开展学风督导、自查自纠活动,营造良好的学习风气。

(三)以活动富载体,推动方案落实

1.理论先行,倡导学文活动

理论学习能够涵养思想品质,夯实知识基底,对学生个人成长和构建优良学风起到重要作用。高校应立足理论学习,开展系列、多元的学风活动,以优质活动促进优良学风的形成。第一,学生应坚持学原文、读原著、悟原理,依托理论学习定期开展经典著作学习等活动。第二,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教师要结合学科特点开展专业特色活动。如针对高校师范专业的学生,教师可以开展“写好三笔字”“师范生技能大赛”等活动,夯实专业技能,提升教学素质;针对理工科专业的学生,教师可以开展实践操作比赛、学术科研交流等活动,以赛促学、以赛促练,提升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专业素质。

2.“实践”结合,强调学以致用

在学风建设过程中,实践的力量不容小觑,教师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辅以实践教学,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促进学风建设的提质增效。第一,加强劳动锻炼。在劳动素质拓展活动中,学生能自觉形成良好的劳动意识。第二,开展宣讲活动。基层理论宣讲是高校发挥育人优势的重要举措,推进宣讲进班级、进社区、进企业,能够有效提升学生沟通交流能力。第三,加强社会实践。高校应抓好、抓牢、抓细寒暑假“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学生走入乡村、基层,开展形式多样、内容多元的实践调研活动,撰写社会实践报告,从先进人物的奋斗故事中汲取奋进力量。

3.“创新”交融,拓宽学习动机

学风建设的创新思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高校可以从科研创新与媒体创新两条路径入手。第一,加强科研创新培养,建立新型科研学习平台。良好的科研氛围与环境可以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团结协作等能力的提高,并形成科研攻坚的优势。如高校可以开展各类学术创新竞赛,将其与学科发展、专业建设有机融合,形成浓厚的创新科研氛围。第二,促进媒体创新。高校可以建立更加广阔的网络教育资源平台,提供生动且形式多样的“线上”素质教育活动,并以“通关”“打卡”等形式增强学习互动性,推进学风建设走向深入。

参考文献:

[1]刘必春.高校转型发展中辅导员推进优良学风建设的思考[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6).

(作者单位:福建省福州市福建师范大学)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