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入学教育创新模式探析
作者: 胡黎香摘要:高校学生的入学教育一直是近几年高等教育研究中的热点问题。文章立足于当前高校学生入学教育的重要性,深度探索高校学生入学教育存在的形式单一、同质化严重、重理论轻实践、重群体共性轻个体差异、缺乏教育合力等问题,为高校探寻学生入学教育的全新实效模式提供了可行性路径。
关键词:高校学生;入学教育;创新模式
入学教育是大学新生入学后的“第一堂课”,是素质教育的起点,也是大学生开始适应大学生活、进行半社会性交往的重要途径。因此,着眼大学生特性,创新高校大学生入学教育模式成为高校育人的重要方向。
一、高校学生入学教育的重要性
(一)高校是为国家和社会输送人才的主渠道
自1977年,中国恢复高考制度已有40多年的历史。在这40多年间,高考制度经历了多次调整。但无论怎样调整,高考始终被看成广大有志青年用知识改变命运的“闯关”大考,参与考试的学生人数一直在持续上升。21世纪初,我国开始扩大高考招生规模,大学也开始将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转型为大众化教育。正是这次重要的尝试,让我国高校在此后的20多年,为社会输送了大批人才。
(二)高校学生入学教育是高校育人目标的重要一课
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入学教育是高校育人目标的重要一课。大学新生入校后,在尽快适应高校日常生活之余,应深入了解国家的人才培养目标。为此,高校应抓紧抓牢大学新生入学教育的关键时机,将高校的成人成才教育灌输给大学新生,促使大学新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坚定崇高的信念,把大学四年的成长目标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二、高校学生入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入学教育形式单一,缺乏针对性
高校的入学教育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高校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笔者发现,高校入学教育形式呈现出同质化趋势,在教育形式上缺乏创新精神。如开学典礼的流程总是沿用“领导讲话、教师代表发言”等惯用模式,导致很多学生还未踏入大学,已经对入学教育失去了新鲜感。个别大学的入学教育手册甚至已使用十年之久,这极易造成理解上的偏差,不利于高校入学教育的开展。
(二)入学教育重理论灌输轻实践指导已成常态
大学新生刚从高中紧张的学习环境中脱离开来,还不能完全适应“学习+生活”式的大学教育,这就需要高校管理者重视引导学生。如高校的安全保障部门对新生进行入校用火、用电安全教育时,可以用消防演练、违规用电安全隐患演示等方式进行直观展示,这不仅易于新生理解,还能起到很好的教育效果。
(三)入学教育重群体共性轻个体差异性
在研究教育方法的过程中,虽然基层管理者明白因材施教的重要性,但在具体教育过程中,往往会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因此,当“上线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式的日常管理压到基层管理者身上时,难免会造成个别管理者因分身乏术而忽视了个别学生。
大学新生刚入校时,容易产生孤独感和焦躁感,与高年级学生相比,更容易出现喜怒无常或偶然爆发的问题。此时,基层管理者如果继续沿用管理高年级学生的方式来管理大学新生,管理效果不明显。基层管理者不甚了解大学新生的具体情况,如果进行“一刀切”式的共性管理,容易因为个别学生的管理疏漏而造成“一着不慎满盘皆输”的管理“坏棋”。
(四)入学教育缺乏群体合力
对人的教育是一个长期且复杂的过程。长期以来,高校的新生入学教育由于缺乏家庭教育的配合,教育效果往往呈现两极化。自律意识强、自我管理能力突出、领导能力强的学生在入学教育的阶梯式效果中往往处于金字塔的顶端,那些平时自我管理能力差、缺乏自律意识的学生在进入大学后,往往沦落为高校人才的“底层”。
三、高校学生入学教育创新模式
(一)加强对一线教学人员和管理者的育人教育
在探究创新大学生入学教育路径时,高校往往从学生群体或个体角度出发,却忽略了对一线教学人员和管理者的育人教育。
1.创新教育工作者的外在制度化管理
在对教职工进行外在制度化管理时,西北大学现代学院加入了所有部门的学习要求,内容包含但不限于爱国主义教育、优秀共产党员事迹学习、业务能力提升、国学礼仪规范学习等,并以绩效考核的形式纳入部门领导及个人的月度和年度考核。这是为了鼓励教职工做好本职工作,为高校的未来发展和学生的成人教育做好高瞻远瞩的规划,提高了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
2.加强教育工作者的内化管理
外在的制度约束可以让人快速成长起来,但内在的自我管理才是一个人长久发展的动力。在做好本职工作时,高校教育工作者如果能心怀感恩意识,将自己的职业意识上升为事业意识,这便是一种内化教育。这种内化教育的外在影响就是,大学新生入校后能够第一时间感受到高校浓厚的爱国、爱校氛围。
(二)创新高校学生入学教育的针对性
1.深入剖析大学生群体特征
近几年,大学生群体主要是“00后”。这个群体由于成长环境的特殊性,身上的优点很突出,但弱点也表现得很明显。
“00后”大学生自小接触电子产品,网络媒体对他们的影响根深蒂固,他们在思想意识上极容易受到社会热点和娱乐信息的引导,看待问题有自己独立的思考和判断,个性比较张扬,但又过分自信。“00后”大学生由于生长环境的优渥,容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情绪管理理念,缺乏迎难而上的奋斗精神,没有强大的抗压受挫能力,这使得他们在独立处理问题时,容易陷入迷茫和手足无措的境地。
2.加强大学生入学教育的针对性
(1)补齐大学生入学教育时间不足的短板
目前,众多高校对大学新生开展的入学教育仍然是集中在一周或两周军训时间内完成。大学新生缺乏高强度的体育锻炼,进入大学后的两周内便要进行“魔鬼训练”,这使得他们从思想上已经产生畏惧、反感、焦虑的情绪,给入学教育带来了阻碍。为此,高校可以适当延长新生入学教育的时间,如设置新生入学教育月。只有新生入学教育的基础打扎实了,一线教师和管理者才能更好地开展教学和管理工作。
(2)将入学教育从日常管理向“日常管理+心理健康教育”倾斜
基于“00后”大学生的群体特征,高校新生的入学教育应从之前主要集中精力进行常规教育的模式向“日常管理+心理健康教育”方向倾斜。虽然大学学业教育中已经包含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这门课程无法替代入学教育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因为刚入学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体现在学生的实际应用,如缓解学生的离家独立求学焦虑感,增加学生融入班集体的友好氛围感,消除学生新型人际交往中的不安全感等。
(3)督促学生做好自我管理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育同样如此。教育管理者在加强对大学新生的入学教育和管理的同时,也应逐步培养大学新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并针对大学新生的个体差异,进行分类、具体、个别指导,引导大学新生形成自我管理认知,提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3.创新入学教育形式、内容和理念
(1)创新入学教育形式
目前,高校的入学教育形式是单一的,缺乏吸引力的。笔者认为,高校教育管理者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改进。
第一,延伸横向教育形式。从一直以来单一对学生的入学教育向“学生+家长”的教育形式延伸。教育管理者可以在入学教育中定期以视频会议等方式,向学生家长宣传学校的教育理念和学生的具体表现。这种形式有助于教育管理者快速掌握大学新生的个人情况,为以后的教育管理提供良性保障。
第二,拉伸纵向教育形式。高校应改变传统的入学教育模式,增加入学教育的趣味性和实用性,但不应矫枉过正。高校应在入学教育中适当增加平衡学业和生活的教育、就业观教育等,让学生不再感到入学教育是枯燥的。
(2)创新入学教育内容
当前,高校入学教育内容陈旧且同质化,原因主要有两个:第一,高校管理者为了和其他高校管理水平保持一致,采用了借鉴的方式;第二,高校为了形成自己独特的入学教育模式和惯例,会选择在5到10年内保持教育内容的连续性。
更新入学教育的内容,教师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第一,对本校学生群体进行剖析,重新制定适合本校学生专业特色的入学教育内容。第二,增加入学教育内容的内涵性,避免出现重形式、轻内容的现象。第三,入学教育中应增加参观校史馆。第四,入学教育应注重培育学生的家庭观念。
(3)创新入学教育理念
创新入学教育理念,需要管理者从顶层设计的角度出发,进行纵览全局、高瞻远瞩的考量。我们国家的人才培养目标是要把青年塑造成为祖国未来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体现国家要求并符合本校发展愿景的入学教育理念,培养大学新生的个人品德,把入学教育期间学习到的理论知识落细、落小、落实。
(三)形成学校、家庭齐抓共管的教育合力
培养优质大学生的教育责任,家庭的合力作用至关重要。要想形成高校、家庭齐抓共管的教育合力,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第一,教育行政部门应从顶层设计的高度,深化赋能人才培养的学校和家庭合力教育的理念。中国大部分家庭已经有举全家之力培养大学生的教育观念,大学生进入高校后,仍然需要家庭共同参与教育管理。第二,高校应通过多方渠道督促家庭落实新生教育中的合力作用。由于高校学生生长地域广泛,高校教育管理者和大学新生家庭成员接触受限,要想发挥家庭在高等教育中的合力作用,教育管理者就要充分利用和家长面对面的时机,将教育管理的有效信息输送给家长,逐步改善教育管理中高校和家庭“两张皮”的现象。第三,高校教育管理者和一线教师应在新生入学教育中给学生灌输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让学生明白家庭教育不再是一种单向教育,而是学生和家长的双向良性互补。
参考文献:
[1]崔楠,张楠.辅导员做好“00后”大一新生入学教育对策研究[J].辽宁经济,2020(4).
[2]李浩,刘红梅,蒋晓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析:基于“00后”大学生群体特点的调查研究[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9(6).
[3]曹梦瑶,杨淦.试论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前置的必要性及关键点[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Z2).
(作者单位:西北大学现代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