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能力导向下基于SECI的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学体系改革

作者: 欧阳婉桦 黄爱科

摘要:文章通过构建创新方面认可度高、研究深入的SECI知识创新模型,从创新知识的社会化、外显化、联结化、内在化这四方面,探究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学体系,并从师资队伍、课程教学、资源平台、实践体系这四个环节,阐述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学体系的改革目标。

关键词:创新能力;应用型本科;教学体系;SECI

一、问题的提出

应用型本科高校主要任务是培养应用性、地方性、创新型人才,教学体系建设是培养应用创新人才的重要路径。教学体系是指教学过程中的师资队伍、教学内容方法、教学资源设施和教学实践结果组成的统一整体。笔者认为,在创新能力导向下,改革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学体系,对提高办学水平、完善教学体系、培养应用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SECI模型是认可度很高的知识创新管理模型,该模型将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并将两类知识转化、提升创新能力的过程分为社会化(S,原始场)、外显化(E,对话场)、联结化(C,系统场)和知识内在化(I,练习场)四个方面。其中,社会化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基础环节,教师的创新素养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外显化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核心环节,课程教学就是将经验等隐性知识通过具体形象的语言等表达出来的外显化过程。联结化是零碎的显性知识分类重组、重构、系统化的过程,高校配备丰富的图书文献资料,为系统学习提供条件。知识内在化是通过经历、领悟等,将显性知识升华为隐性知识,而实践是创新能力内化最直接的途径。创新能力导向下的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学体系改革,应将科研、知识、个体、理论创新向教学、方法、合作、实践创新转变。

笔者基于SECI理论,将教学体系分为师资队伍、课程教学、资源平台和实践体系四个方面,分析了创新能力导向下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学体系的改革困境和对策。

二、创新能力导向下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学体系改革困境

(一)创新型师资力量薄弱,教师创新意识薄弱

创新型师资是培养应用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保障,而部分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型师资力量薄弱,难以满足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首先,应用型本科高校缺乏创新经验丰富的骨干教师,学生创新技能导师以辅导员为主,大部分专职教师都是理论教学、科研创新教师。其次,没有形成有效的创新型师资引进和培训的制度化规定,存在师资流动性大的问题。最后,大多数教师毕业后直接任教,缺乏行业或教学工作背景和操作经验,更没有“创客”和“极客”的历练,缺乏创新思维和精神,创新能力不足。

(二)课程体系缺乏创新性,教学方法创新不足

应用型本科高校课程体系缺乏创新创业相关的内容,没有充分对接企业需求,跟不上企业和社会的发展,也没有根据企业岗位需求和学生的兴趣偏好,设置具有适应性和促进性的课程,导致创新目标没有真正渗透到课程体系,只是相关专业课程的叠加,专业课程教学各自为政,课程设置缺乏科学性、系统性、针对性。还有的应用型本科高校直接参照研究型高校的模式设计,偏重理论知识,未将实践创新课程与理论课程相融合,相关实践创新课程学分占比较少,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创造能力。

(三)配套创新资源不足,合作创新平台不完善

首先,部分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配套资源不足,图书资料陈旧,数字资源不完善。图书馆是知识的海洋、书籍的宝库,由于相关领域发展太快,图书馆资料更新不及时,与专业的需求不吻合,再加上课外阅读材料单一、知识陈旧,专业设备缺乏,部分课程缺乏相关教材支持,不能反映专业最新动态发展。不仅如此,应用型本科高校信息资源投入不足,教学信息化手段落后,导致线上相关专业精品课程、课程案例库等创新数字资源不足。

其次,部分应用型本科高校合作创新平台建设不完善。信息化教学对多领域、多学科交叉渗透要求较高,而创新需要不同领域、不同学科、不同思想的交流和融合,所以创新团队将成为未来创新的重要依托。因此,应用型本科高校必须提升团队合作创新水平,这有利于知识碰撞、智慧集成、优势互补的实现。目前,应用型本科高校存在不同领域、不同学科,以及校政企等协同创新中心建设不完善、覆盖面不够、创新互动平台少等问题。

(四)实践创新未真正落实,创新转化水平不高

部分应用型本科高校实践教学流于形式,较少训练、指导、监督、考核等实践创新系统,不足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创新能力。部分高校受财力、物力等因素的限制,虽然创建了校企合作机制,但合作不紧密,仅停留在形式层面,实习单位较少真正提供实习、实践的机会,没有结合专业实际落实校外实践创新,导致学生的专业实践创新能力不强。同时,应用型本科高校对实践教学系统整体设计的目标不明确,仅从实习报告和出勤进行考核,没有形成完整的科学的体系。

部分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转化水平不高,比较重视创新形式,只是简单重复地讲解知识,缺乏探究有价值的现象,也没有较好地验证知识。

三、创新能力导向下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学体系改革对策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增强教学创新意识

为解决应用创新型师资问题,应用型本科高校应多路径、多渠道外引内培,加强教师内外激励,整合教学资源,实现多层次联动,强化师资力量。

一方面,应用型本科高校应聘请专业机构、企业等有丰富创新实践经验的能工巧匠,作为专业导师和兼职教师到学校授课,或者开展主题演讲,让专业人士与学生面对面地接触和互动交流,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重构隐性知识,提升专业和创新素养。应用型本科高校还可以积极与境外高校开展开放合作,开阔国际视野,融入国际实践创新的大环境。

另一方面,应用型本科高校要培养教师的教学创新素质,鼓励教师参加会议讲座或进修,丰富知识底蕴。应用型本科高校还可以选派教师参与相关产业领域的创新实践,掌握学科前沿动态,增加教师的创新经验,并将最新的方法、知识、技术引入教学科研,通过校企联合培养实践创新型教师。隐性知识是创新的源泉,应用型本科高校要鼓励教师通过交流讨论、学习小组、兴趣小组等挖掘潜在隐性知识,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

(二)优化课程教学体系,创新教学方法

应用型本科高校要根据社会需要设置课程体系,用应用型课替代学术型课,并按学科设置基础平台课,突出基础课程的应用性,着重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应用型本科高校可以将行业应用背景嵌入课程体系,以行业需求为主线,构建目标明确的行业模块化课程,并按照就业方向、职业需要,明确创新能力素养要求,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案例,整理相应的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经验等。

同时,教师应改变传统灌输式教学方法,重视隐性知识显性化对创新能力的影响,采用实际案例、实地教学、情景、角色扮演、辩论等教学方法,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通过隐喻、类比、概念、模型等方法,将经验、直觉、想象等显性化,或者采用课程设计、论文、报告等口头和文字形式,让学生表达观点,提升理解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三)丰富资源支撑,构建合作创新平台

首先,丰富配套的创新资源,更新完善图书资料,增加精品公开课程、课程案例库等创新数字资源。应用型本科高校应积极开展第二课堂,给学生布置阅读任务,让学生熟悉学科前沿知识,收集和整合显性知识,构建合理的知识创新结构。同时,应用型本科高校应建设内部创新知识共享平台和数据库,鼓励学生组建创新团队,使个体显性转为团体或组织显性。

其次,加强跨领域交流,构建完善的合作创新平台。应用型本科高校应完善跨领域、学科等协同创新平台,完善知识结构。如应用型本科高校可以通过人员互派,跨课程、教研室、学院、专业开展互动交流,博采众长。应用型本科高校还可以组织活动,营造平等、开放、合作的氛围,并完善创新合作贡献奖惩机制,营造信任、宽松、合作的环境。

(四)完善实践创新体系,提高实践创新转化率

应用型本科高校应注重落实实践教学,通过汇报学习情况、树立典型案例等,确保校内创新基地、校外综合实践基地的实际作用,让学生通过反复实践内化所学知识。如大一以认识性实践为主,学生通过行业调查、参观、模拟等,形成专业感性认知。大二以实训技能实践为主,学生可以将理论用于实践,训练技能,提升创造力。大三以掌握实际技能为主,学生可以进入实习基地实习,拓宽知识结构,熟知行业运作过程。大四以职业化实践为主,学生可以独立承担并胜任工作。

应用型本科高校应加大对创新技能大赛、专利申请授权、各级创新课题等实践创新成果落实的奖励力度,构建高校、学院、专家、教师、学生多层面的监督评价机制。同时,应用型本科高校应积极配合实施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激发学生的创新活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升实践创新成果转化率。

参考文献:

[1]薛岩松,刘永清.行业特色高校协同创新中心知识转化研究——基于SECI模型[J].科技管理研究,2018(15).

[2]曾宪枢.SECI视域下知识溢出对大学生创业能力培育之研究[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

[3]孙运龙,徐惠钢,陈景波.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研究[J].科技风,2021(13).

[4]高飞.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目标下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0(24).

[5]李全艳,孙凌,王国峰,等.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创新创业实践教学能力提升研究[J].中外企业家,2020(10).

[6]黄华斌,张剑辉,林荣生.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现代职业教育,2019(13).

[7]郭莉莉,白国君,魏惠芳.应用型本科高校自动化专业创新创业教育与应用型人才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J].青年与社会,2019(8).

基金项目: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研究课题“创新能力导向下基于SECI模式的应用型大学教学体系改革——以投资学专业为例”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JXJG-18-24-12。

(作者单位:江西科技学院)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