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高职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性的策略

作者: 王海琴 畅建辉

摘要:如今,国家越来越重视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如何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增强高职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性,是高职院校加强人才培养、提高人才素质的重要使命,也是自身长足发展的迫切需要。文章以高职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改革为切入点,对增强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性的现状进行分析,并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高职;创新实践能力;社会适应性

一、增强高职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性的必要性

青岛职业技术学院位于山东省青岛市西海岸新区,培养的学生就业的区域范围主要在山东省,多半在青岛市区。要实现创新发展,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就要积极对接国家发展战略,针对性地设置专业课程,培养区域发展急需的技术技能人才。

(一)有利于推动高职院校教育创新

在新形势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高职院校应根据当今时代的发展需求,不断推陈出新,积极创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切实履行教育树人的职责与义务。同时,高职院校应该结合本地区的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制订符合地区发展需求的教学方案。如广西壮族自治区高职院校就具有特殊性,它是少数民族自治区,大学生的民族、教育环境、风俗习惯、思维模式等各不一样。

乡村振兴是我国民生建设工作的重要一环,当地高职院校应该在坚持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上,致力于培养与之契合的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完善相应的人才培养和储备工作,形成具有当地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有利于高职学生的高质量就业

高职院校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性能力,有助于学生提升高质量就业发展的空间。同时,保障高职院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能从根本上提升高职学院的办学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性,一方面,满足社会企事业单位对优秀人才的需求,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提升高职学生的综合素养,充分推动高职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

二、增强高职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性的重要意义

(一)国家教育宏观层面

提升高职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是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及社会稳定发展的基本保障。

从高质量就业影响因素的角度来看,高职院校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性能力,是促进高质量就业的重要途径,也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动力支持。

从就业角度来看,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性,是解决学生高质量就业的重要途径。高职院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率的显著提升,代表着社会企事业单位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有所提高,而且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提高,必定会为促进企事业单位长足稳定发展提供有效的人才储备。

(二)社会企事业单位层面

传统的高职教育通常以课堂教学为主,对学生的评价方式以笔试考试为主,以分数的高低判定学生成绩的好坏,具有片面性。社会企事业用人单位聘用人才时,不仅要求高职院校毕业生掌握必要的理论基础知识,还需要具有一定的创新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性。作为企业来说,招聘高质量的毕业生的最终目的,就是提升核心竞争力。

(三)高职院校学校层面

高职院校有责任和义务帮助毕业生提高创新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性。一方面,高职院校要研究和分析当前社会企事业单位相关岗位的用人标准与要求,了解人才要求标准体现在哪些方面;另一方面,高职院校要不断完善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设计,教材和课程内容要紧扣企事业单位高质量的用人标准,加强理论和实操的课程融合,培养多元化的高素质人才,提升毕业生的高质量就业率。

(四)高职生层面

与全日制综合类大专生、大学生相比,高职生在学习制度和学习内容上存在较大的差异性。高职生的学习目的以就业为基本导向,是为了毕业后找到相应的工作,在工作中实现自身价值。对高职院校毕业生来说,学习的目的就是更好地提升就业能力、创新实践能力、社会适应性,找到高质量的工作单位,实现高质量的人生职业规划等。

(五)高职生家长层面

高职生家长的最大期望就是孩子在毕业后能找到一份稳定、有发展前景的工作。家长对课程体系不了解,对人才培养模式缺乏正确认知,但是家长十分重视培养孩子的专业技术能力、创新实践能力、社会适应性。因此,高职院校要做好家校共育,家庭、社会、高职院校要发挥协同育人的作用,为高职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社会适应性的提升,发挥出家庭教育的作用。

三、增强高职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性的有效策略

(一)实现个人价值,加强职业生涯规划

高职生实现高质量就业的前提,是要掌握与人才市场需求相匹配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能力。

第一,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教师要调研人才市场,深入了解社会企事业单位的用人标准和要求,并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积极参与提升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课程,重视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

第二,高职院校要重视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尤其是针对毕业班的学生,高职院校要把职业生涯规划当作一门必修课程,根据相关的企事业单位对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和创新实践能力的要求,制订科学性的教学计划和方案,增强学生实现个人价值的意识,让学生重视职业生涯规划。

青岛市职业教育网的官方信息提示,自2018年开始,青岛市全面推进高职院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问题的深入研究,同时抽样调研青岛市内十多家高职院校近五年的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行业选择、实习期基本工资、就业满意度等方面。青岛市教育部门针对此次调研结果,明确提出要加强实现毕业生个人价值的深刻教育,并且通过具有专业性的课程,对毕业生进行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二)优化创新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性教学内容

为了提升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率,青岛市教育部门针对各个高职院校的教学现状进行了调研和分析。如今,青岛市十多家高职院校结成了联盟互助关系。

第一,通过高职院校教学体系的改革,优化理论教学内容,紧扣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和社会适应性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加强了新兴产业的专业设置和课程设计。

第二,加强了教学实践的改革和创新力度,并且进一步扩建了专业实训场地,提升了学生理论技术的实践性,从自我认知层面、职业认知层面、社会认知层面提升综合素养。

第三,青岛市多家高职学校形成互助联盟,针对毕业生高质量就业,共享就业指导讲座、社会实践、企业家人物访谈、往届优秀学长经验交流等,帮助毕业生更好地明确就业方向,认清社会发展形势等。

(三)贴合人才需求市场,构建高职院校优秀教师队伍

高职院校的教学以学生就业为核心目的,一方面,高职院校要构建专业优秀的教师人才队伍,无论是从专业基础知识理论教学方面,还是从技术技能实践实操领域,都需要专业的优秀教师给予学生综合性指导;另一方面,高职院校要深入了解当前社会企事业单位的人才需求,尤其要了解对高职生综合素质要求、专业技术技能要求、创新实践能力、社会适应性、毕业生薪酬待遇及晋升培养的基本情况,以便更好地开展课堂教学和理论实践教学。

高职院校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价值观,始终将这一理念贯彻到课堂教学中,紧跟市场的人才需求标准,优化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从本质上提升教学质量。青岛市的众多高职院校要根据实际情况,加强“双师型”优秀教师人才队伍的构建和完善,加强和企业的合作协同办学,甚至为企业定向培养技术能力强、理论基础知识扎实的优秀毕业生。

(四)充分整合社会资源,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就业

为了更好地推动高职院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青岛市内的高职院校要充分整合社会资源,动态分析社会企事业单位的人才需求、高质量人才适用标准,并适当地优化和创新课堂教学体系和内容。值得注意的是,教学内容既要紧扣社会人才市场的切实需要,又要充分融合“双师型”“学徒式”的教学模式,重视高职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的社会适应性,让青岛市高职教育能够有的放矢,达成企业和高职院校之间的协同育人。

同时,高职院校要积极和青岛市及周边城市之间的社会企事业用人单位之间达成毕业生高质量就业职业生涯规划服务合作,在学校内部通过互联网平台建立就业交流论坛。例如,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号推送企业家导师指导专栏,与企业之间形成密切的人才供求关系,推动毕业生高质量就业。

在过去的几年中,青岛市高职院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还有仍待完善的地方。一方面,在毕业生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高质量就业思想认知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提升;另一方面,高职院校要积极发展校企合作协同教育机制,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性,夯实学生的专业技术和技能基本功,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从而提高高质量就业率。

总而言之,青岛市高职院校要顺应时代的发展趋势,创新教学模式,培养高职生的专业技术技能、创新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性,从而给毕业生提供高质量的就业机会。

参考文献:

[1]王立新.“互联网+”视角下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困境对策分析[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22(4).

[2]王振龙,朴素艳.“以创促就”实现农业高职院校学生高质量就业的策略研究[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1).

[3]曾紫蓉.新时代视角下高职院校促进就业的若干思考[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3).

(作者单位:青岛职业技术学院海尔学院)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