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信息化的大班教学方法探讨

作者: 宋敏

摘要:为适应教育改革需要,高职教师应当立足社会的发展变化,强化信息化教学技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心理健康教育属于公共基础课程,主要为大班授课,且授课对象多为不同专业的学生。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立足大班教学的特征,优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以便适应学生的发展需要,保障学生获得不一样的学习体验。基于此,文章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为例,探究了基于信息化的大班教学方法。

关键词:信息化;大班教学;心理健康教育

在时代发展的背景下,充满矛盾的人生是每一个人都需要经历的,消极的人面对矛盾会产生抵触或者放弃心理,积极的人面对矛盾则会勇往直前。作为新时代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大学生在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和困境较多,影响了学生的心境和行为意识。但是,结合实际情况可以发现,大学生在发展中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会产生价值观不正确或者消极思想严重等问题。为实现更好地发展,大学生要深入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助力自身更好进步,实现教育目标。

心理健康教育属于公共基础课程,主要的授课方式为大班授课,参与的学生一般在50人左右,主要的授课场所为阶梯教室。由于这一课程的授课对象多为不同专业的学生,所以实际的教学内容不能过于专业,教师需要立足学生的学习差异,保证参与课程的学生能听懂并掌握相应的知识。但是,受到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等因素的影响,在实际教学中,师生课堂互动不足,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导致教学质量不尽如人意。

近些年,有关学者从理论和实践层面分析了信息化教学与大班教学,梳理了微课、翻转课堂等九类信息化教学模式,为信息化教学的方向和创新提供了指导。综合现阶段的相关研究发现,很多教育研究的立足点为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的革新,从信息化角度的分析和探究较少。然而,随着信息化教学模式的深入,这一教学模式逐渐受到社会和教育部门的重点关注。因此,教师应注重信息化教学模式,并与大班心理健康教育相融合,促进学生更好地进步。为实现高效的教育目标,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教学革新,立足学生的发展特征和大班教学理念,充分发挥信息化教学的优势,实现高效率、高标准的教育目标。

一、传统大班教学面临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一)教学模式滞后

由于大班教学课堂听课人数较多,所以教师多以宣讲型课堂为主,整个课堂呈现出讲座形式,师生缺乏有效的互动,课堂教学无法满足不同基础学生的需要,导致教学效率较低。不仅如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的教学模式比较滞后,与现阶段学生的学习需要不符,教学缺乏个性化和创新性,教学实效与理想标准有着较大的差异。

(二)课堂管理实效性不高

在实际教学中,受到大班教学特征和学生实际学情的影响,课堂会出现管理难度大、课堂不文明现象频出的问题。具体表现在:学生经常迟到、早退、旷课,这是因为大班教学若是教师逐一点名会浪费大量的时间,为追赶教学进度,教师一般不会一一点名,而是直接进行教学。正因如此,大班教学存在出勤率低的问题。同时,大班教学多在阶梯教室中开展,教师的视角因阶梯教室的布局而受到限制,很多学生早早抢占后排座位,导致教师难以管控学生的不良行为,出现学生低头率高的情况。不仅如此,在大班教学中,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交流较少,学生的不良行为得不到有效控制,逐渐形成不良的学习意识和行为。久而久之,课堂教学成为教师与少部分学生的“场地”,大部分学生对教师的引导和教育置若罔闻,课堂教学质量不理想。

另外,在大班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不足,降低了教师的教学成就感和职业认同感,尤其是在课堂组织和管理中,学生的不配合、不参与,会导致教师产生疲惫心理,不愿意创新教学模式和管理模式,也不愿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知识掌握情况,导致大班教学陷入恶性循环中。这样,无论是对学生还是教师,都会产生负面影响。

(三)教学评价缺乏系统性

结合实际教学笔者发现,教学评价对促进学生发展有着积极作用。教学评价不仅能提升学生的学习成就感,还能实现优化课堂教学的目标。但是,综合实际的大班教学评价可知,课堂评价主要由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组成。形成性评价与教师的主观意识有着直接的联系,即这一评价方式主要以教师为主,评价的依据为课堂点名、平时作业完成情况、教师印象等;终结性评价主要依据学生的考试成绩。然而,这样的教学评价模式缺乏多元化、系统化和科学化,已经无法适应现阶段的教学需要,加上大班教学中的学生数量较多,教学评价会呈现出不公平性,导致学生失去学习兴趣,教学质量较低。

二、基于信息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大班教学方法

(一)立足信息化教学特征,构建公众信息平台

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网络技术、设备在社会发展中得到广泛应用,将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应用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能实现提升教学质量的目标,对学生的发展进步有着积极作用。因此,在实际的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应立足学生的发展需要,发挥信息化教学的优势,提升大班教学的质量。

1.建设公众信息平台

在信息化教学背景下,教师应注重教学革新。一方面,教师可以借助信息化设备的海量教学资源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另一方面,教师要建设公众信息平台,通过社交软件进行教学引导,保障学生获得更多的学习体验。如教师可以借助蓝墨云班课、雨课堂等教学模式进行辅助教学,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2.发挥信息化教学模式的优势

综合现阶段的信息化教学研究可以发现,现在已经有了很多成功的教学资源网络平台,如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可汗学院等。教师利用这些教学平台,不但可以丰富教学内容,而且可以提升教学效率。同时,清华大学在线教育研究办公室联合学堂在线研发的雨课堂能让教师继续使用演示文稿制作的教学课件,在凸显演示文稿教学优势的同时,结合学生的特征优化教学,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这样一来,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学生可以通过手机进行互动,提高教师与学生的课堂互动实效,改善学生课堂参与度不足的弊端。

3.优化课堂教学引导

信息化教学的内容更加丰富,能更好地适应现阶段学生的发展需要。以雨课堂为例,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可以利用雨课堂的各种工具,结合教学标准和学生特征,运用适宜的教学模式,保障教学实效。

例如,在讲授“自我意识”时,教师可以利用雨课堂公告板块发布下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探究主题等,引导学生进行自主预习,了解和掌握相关的资料和知识。同时,教师可以借助雨课堂发布探究作业,如在60秒内写出20个“我是谁”的句子,通过“猜猜猜”游戏让学生之间相互认识和了解,使得学生更好地融入课堂。在课堂结束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开启雨课堂讨论区,让学生之间讨论自身的疑虑。这样一来,不但可以提升教学实效,而且能实现强化课堂互动的教育目标。

4.强化课堂教学反思

在网络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课堂身份与地位发生了变化,教师不再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受到了重视,对高效实现教育目标具有促进作用。因此,在实际的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可以借助公共网络平台,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态度等进行问卷调查。一方面,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和兴趣爱好;另一方面,教师可以了解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这对优化教学方法十分有利。

与此同时,教师要注重开展教学反思。在信息化教学的支持下,教学效率得到看明显提高,但是教师不能将教学重心放置在信息设备中,因为先进的教学设备和技术只是实现教育目标的辅助工具,教师才是课堂的灵魂和核心。因此,在实际的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应注重自身教学引导作用的发挥,让学生发自内心地尊重教师。

此外,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学生要强化自身的学习意识和能力,不能过于依赖信息化教学设备和教师的引导,而是学会在各种资源中抵制不良信息的影响,强化知识挑选和整理能力。

(二)注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应注重教学革新,借助新型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实现激发学生创造意识和创新能力的目标。然而,部分教师过分凸显教师的主导作用,导致学生的课堂地位不高,压抑了学生的探究积极性。久而久之,学生逐渐形成消极或者其他不良的学习心理,不利于学习质量的提升。基于此,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由于是大班教学,教师不但要分析大班教学的特征,还要凸显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保障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在采用大班授课的同时,教师可以利用小组研讨方式,保证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教学。不仅如此,教师要分析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样一来,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而且能实现高效的教育目标。

例如,在讲授“自我意识”时,教师可以立足学生的发展特征和教学大纲进行教学改革,引导学生利用小组探究模式,全面分析“心理我、生理我、社会我”。在分析过程中,学生可以利用信息化设备了解和收集更多的参考资料,最后将探究成果通过多媒体技术展示出来。

此外,教师可以借助教学评价,点评学生的探究成果。教学评价可以采用生生评价和教师补充评价的形式,如其他学生可以提出问题,教师进行最终点评。教师还可以利用微信问卷调查、蓝墨云班课、雨课堂等媒介,让学生对每组的展示进行投票,投票结果作为最终成绩的参考。值得注意的是,教学评价的依据应当多样化,不能局限在探究成果中,即评价应立足团队精神、思维能力和沟通能力等方面。由此可见,作为辅助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化教学对学生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应注重教学评价的应用,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

参考文献:

[1]陈雨生.大学信息化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22(4).

[2]吴宁,房琛琛,任燕飞.大班教学环境下基于SPOC的混合教学设计与效果分析[J].中国大学教学,2016(5).

[3]田新景,张瑞军.信息化教学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实践与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2(5).

[4]马青.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升策略探析[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1).

[5]李欣.信息化教学背景下高职院校传统大班课教学模式改革研究[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

[6]贺晨.信息化教学在职业院校中的应用[J].吕梁教育学院学报,2021(4).

[7]潘兰兰.探讨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的大学英语大班教学[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16(2).

(作者单位:铜川职业技术学院)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