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美术课程中剪纸艺术教学初探
作者: 钱文聚摘要:在初中美术课堂中开展剪纸艺术教学,不仅能增强学生对剪纸艺术的认识,还能让学生继承我国传统文化知识。文章论述初中美术课程中剪纸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教师要依据中国民间剪纸艺术的装饰美,开展剪纸艺术教学的具体措施,加深学生对剪纸艺术的了解,使学生形成一定的美术素养。
关键词:初中美术;剪纸艺术;剪纸教学
剪纸艺术作为中国传统民间艺术之一,蕴含着丰富的美术价值和文化价值。传统的初中美术课程剪纸艺术教学的形式非常简单,教师只传授剪纸的具体操作,忽视学生在剪纸中表现出来的创新能力,导致有的学生虽然学会了剪纸,但是剪出的作品千篇一律,缺少美感。结合美术课程育人的具体任务,在实际初中美术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学习情感和需求出发,科学合理地开展剪纸艺术教学。
一、初中美术课堂教学中剪纸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理念落后
初中学校虽然大力推行素质教育,但从实际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来看,往往达不到预期目标,导致这一情况的原因是部分初中美术教师的教学理念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这些教师的教学方法非常简单,先是向学生传授剪纸的基本技巧,再让学生进行机械性练习,整个课堂教学内容枯燥无味,导致学生在美术剪纸课堂中的学习主动性不足。
此外,虽然部分学校非常重视初中美术课程教育,但是相比语文、数学、英语等科目,美术教学在课程安排和课程时间方面占比较少。还有部分初中学校领导认为,美术教学虽然能让学生接触较多的美术知识,但是和升学无直接关系,不应该占据太多时间。在上述错误教育理念的影响下,一些学校虽然开设了初中美术课程,但实际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远远达不到预期目标。
(二)学生兴趣不高
在以往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很少接触剪纸,导致学生对剪纸比较陌生。例如,部分低年级学生不知道剪纸方法,大部分学生以为剪纸很难,再加上学生的剪纸作品观赏性不强,教师没有给予针对性的鼓励和引导,使学生逐渐失去剪纸学习的兴趣,课堂教学无法顺利实施。与此同时,学生在生活、学习的过程中很少接触剪纸方面的内容,他们更加青睐五颜六色的儿童画,学习中国民间剪纸艺术学习的兴趣不高。为此,在初中美术剪纸艺术教学中,教师必须打破课堂常规,以激发学生的剪纸兴趣为教学出发点,挖掘学生的剪纸创新能力。
(三)剪纸专业教材较少
从我国初中美术教材来看,关于剪纸艺术教学的内容非常少,学校自然也不会设置很多剪纸课程,但这不符合初中美术民间剪纸艺术课堂教学的需求。
众所周知,剪纸艺术在我国民间流传的时间较为久远,并且随着社会的变迁,民间剪纸艺术的内涵和文化价值不断得到更新、丰富。在初中美术课堂教学中,虽然教师开展了相关的剪纸教学,但由于剪纸文化内涵和包含的门类较为丰富,教师很难兼顾不同的知识点。如果教师只是单一地讲解某一个剪纸内容,将使学生对剪纸学习失去兴趣,对后续的深入学习造成不良影响。因此,学校需要结合新时代美术教育的要求,增加剪纸课程,通过不断练习提高学生的剪纸技艺。
二、在初中美术教学课堂中开展剪纸教学的策略
(一)营造相应的教学情境
在初中美术剪纸教学中,教师如果只是单调地讲述剪纸的理论知识,再留一定时间让学生练习,是无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必须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剪纸的乐趣,了解剪纸与我国历史文化及人文风俗习惯息息相关,并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剪纸,在剪纸中陶冶情操,提高学习能力。
例如,在课堂开始阶段,教师要搜索丰富的剪纸内容,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与此同时,为了激发学生的课堂参与热情,教师可以让同桌两人尝试剪出同桌的肖像图,学生会认真观察对方的外貌,慢慢地用剪刀剪,注意力始终围绕剪纸。
同时,教师还可以用剪纸的方式呈现出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例如,教师可以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花草树木或者动物,让学生以此为模板进行剪纸,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课堂开始之前,教师可以预先准备好这些图案的剪纸方式和剪纸技巧,保证课堂教学工作有序开展。
(二)提高美术教师剪纸水平
作为重要的民间艺术,剪纸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随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剪纸形式和文化内涵也在发生着相应的变化,所以教师要不断提高剪纸技艺,向学生展示剪纸的艺术美。在课后,教师也要不断学习,尝试将一些创新性的剪纸艺术教学方法融入课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与此同时,学校领导要加强对剪纸艺术教学的重视程度,除了加强剪纸艺术培训之外,还要开设一些剪纸兴趣班,让喜欢剪纸的学生深入学习剪纸技艺,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例如,学校可以定期聘请一些著名的剪纸艺术家对校内美术教师展开培训。由于大多数美术教师具有美术功底,能快速掌握剪纸技巧。当教师掌握了剪纸技巧后,不仅能使初中美术课堂更加充实,还能激发学生学习剪纸的兴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剪纸技能。
(三)掌握剪纸的多种方法
在初中美术剪纸艺术教学中,教师除了要调动学生剪纸的积极性之外,还要讲授不同的剪纸方法,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剪纸技艺,让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况创作各种艺术品。同时,在讲解剪纸方法的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突破重点和难点知识,不断提高剪纸水平。
例如,剪纸方式有单色剪纸和套色剪纸,教师可以将两种剪纸方法融入课堂教学,使每个学生认识到中国民间剪纸艺术的多样性。与此同时,教师要介绍具有地方色彩的剪纸风格,使每个学生既可以掌握剪纸技巧,又可以了解各个区域文化,促使学生认识到我国民间剪纸艺术的博大精深,并在日常生活中主动挖掘和传承传统民间艺术,使得我国传统文化得以发扬光大。
在民间剪纸艺术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内涵,教师一定要加强和学生的沟通和交流,多关注学生对剪纸艺术的了解情况,以及在剪纸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再针对这些问题调整教学策略,做到因材施教。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应根据中国民间剪纸艺术的现状,适当调整教学方案,弥补初中美术教材中的不足之处,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民间剪纸艺术内容,促进整个初中美术民间剪纸艺术教学不断创新发展。
(四)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美术教育的目标之一就是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所以在初中美术剪纸教学中,教师要致力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从美术学科角度来讲,审美能力主要是指学生通过美术教育活动感受到美术现象背后、文化魅力的能力。因此,在初中美术剪纸艺术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的美术思维和对事物外形分辨能力进行教学,使学生在剪纸的过程中,加深对美育的理解,感受剪纸艺术蕴含的民族文化价值和民族文化内涵。
例如,在初中美术教学中,教师可以展示民间剪纸作品《卧冰求鲤》,先介绍这幅作品创作的背景和故事情景,然后讲授具体的剪法,通过生动形象的画面和创作者高超的剪纸技艺,深深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感受中华传统文化中“孝”的文化内涵和表现形式。在学生鉴赏完这幅作品的创造手法和表达意境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以本幅作品作为创作的基础,提高审美能力。综上所述,在初中美术剪纸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在了解我国基本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养成较为完善的审美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五)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是美育的方向之一,教师在培养学生创造能力时,不要局限于将教学重点放在学生对相关美术技艺的理解上,还应全面关注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使每个学生充分发挥学习主动性,全面感知每幅美术作品的价值,形成一定的美术素养。初中生思维活跃,对新鲜事物有较强的感知能力和接受能力,所以在初中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握学生的学习心理和学习兴趣,有效创新课堂教学内容。
在初中美术剪纸艺术教学中,教师要训练学生的创造能力。教师可引导学生在剪纸过程中根据自身的思维和空间想象,对作品的外形进行再创造,在无形中增强学生美术学习的自信心。
例如,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剪纸艺术的兴趣,教师可以让学生将自己的手摆在白纸上,再用铅笔勾画出一个轮廓,按照剪纸技巧进行剪纸。学生根据自身想象,剪出各种图形,发散剪纸思维。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师改变了教学模式,学生对动手操作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会根据自己感兴趣的内容选择剪纸题材,有效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六)培养学生中华传统道德观
剪纸是我国历史文化和历史精神的承载体,每当春节等传统节日来临时,人们都会通过剪纸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剪纸艺术发展的过程中,剪纸最初只是少数民间爱好者喜欢的艺术形式,但是随着剪纸艺术的不断发展,喜爱剪纸艺术群体也在不断扩大。在剪纸时,很多艺术家的主要创作灵感来源于对生活的理解和一些神话传说,且在构思剪纸艺术作品时,艺术家通常会融入优秀中华文化,使得剪纸作品与中华传统道德观产生很强的关联性,教师可以借助剪纸开展德育工作,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例如,剪纸作品中有《孔融让梨》《慈乌反哺》等具有代表性的剪纸艺术作品。在初中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开展剪纸艺术,有利于凸显立德树人的教学思想。因此,在讲授剪纸艺术时,教师需要让学生了解剪纸艺术背后的思想和历史价值,有利于学生接受我国优秀的传统道德教育,使每个学生形成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综上所述,在开展中国民间剪纸艺术教学时,教师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中国民间剪纸艺术的装饰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自觉继承这项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同时,教师要提高剪纸教学水平,不仅教给学生剪纸技艺,还要在教学过程中融入德育内容,最终通过剪纸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现美术育人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王莺茵.初中美术剪纸趣味性教学方法[J].新课程,2019(10).
[2]张力友.剪纸艺术走进初中美术课堂[J].科学咨询,2020(7).
(作者单位:甘肃省兰州市永登县第八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