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音乐课堂小组激励模式的教学策略
作者: 胡红兵摘要: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应运用丰富的教学设计,引导学生更好地自我展现、自我成长。文章探讨了在初中音乐课堂中运用小组激励模式的三个策略:一是创设轻松的教学环境,让音乐教学“有声”;二是运用丰富的教学手段,让音乐课堂“有色”;三是探究小组激励模式的长效机制,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关键词:初中音乐;小组激励模式;教学环境;教学结构
一、创设轻松的教学环境,让音乐教学“有声”
(一)“歌声”是音乐教学的核心内容
歌唱教学是音乐教学最基本、最核心的教学内容,也是学生易于接受和乐于参与的一种表现形式。教师通过模唱、视唱、小组唱等形式,让学生进入唱的环节,并进行评价。笔者以乐谱视唱为例,开展小组激励模式。
笔者把班级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设组长一人,在视唱乐谱环节,让学生与学生之间更直接地交流学习,同时设置组与组之间比拼演唱的环节,激励学生在轻松的学习环境中敢于演唱,表现自己,唱得好的小组有一枚“成功章”,到学期末,哪个小组获得的“成功章”最多,综合素质评价分数就有加分。这样一来,学生通过合作和竞争,能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在音乐欣赏课中,教师要关注音乐的歌唱性,不可过分地用文学化的语言解读音乐,因为音乐学科的专业性在于音乐的感知和体验,而非语义性的描述。如在讲授《图画展览会》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唱《漫步主题》;在讲授《春江花月夜》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学唱《江楼钟鼓》主题旋律。针对欣赏类作品中重要的音乐主题,教师可以让小组自主学习视唱,通过小组内部相互合作,实现能力互补,以歌声凸显音乐课的学科属性。
(二)“节奏声”是音乐教学的良好支架
歌曲的旋律由节奏和音高组成,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很多学生在上完音乐课后对音高的记忆更深刻,而对歌曲的节奏把握不够准确,导致歌曲的演唱不够完美。因此,在音乐教学中,教师需要借助节奏规范学生的演唱,节奏框架搭好了,演唱也就简单多了。在教学中,教师应用节奏导入法、节奏朗读法,通过拍手、跺脚等肢体动作,运用铃、鼓等打击乐器或小组自制打击乐器,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尤其是在创编游戏节奏的时候,学生往往能深度参与,积极体验。
如在讲授《缤纷舞曲》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听辨圆舞曲、探戈、波尔卡三种不同风格的舞曲,再根据作品的难易程度提出不同的问题。圆舞曲的节奏比较明显,在聆听《溜冰圆舞曲》时,教师可以提问:“大家能听出这首乐曲的伴奏节奏吗?谁能模拟一下节奏?”然后把节奏演示出来。探戈的节奏有点难,教师可以先让学生用手拍一拍欧洲风格探戈和拉丁美洲风格探戈的节奏,然后听辨《蓝色的探戈》中出现了哪个节奏?
在小组合作中,学生对节奏拍打往往表现出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尤其是在小组间合作的时候,一个学生唱主旋律,另一个学生伴奏,能在互帮互助中,体验音乐的律动性和愉悦感。在评价环节,教师可以采取小组比赛的形式,让学生从节奏游戏中提高基本音乐技能。
(三)“讨论声”是音乐教学的实用策略
良好的教学互动是指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遵循“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把学生的注意力从教师指导和课本内容,转移到与所学内容的互动上。小组合作可以让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身上,参与教学内容互动,而好的合作内容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和团结精神。
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对每个小组布置学习任务,随后在课堂上进行提问。为使学生产生积极参与小组学习的内心需求,做好参与交流讨论的准备,在教学之前,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学相关内容,或查找相关的资料和信息,集思广益,扩大信息和思维的容量。在讨论时,学生要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还要学会质疑,乐于听取他人的意见,勇于暴露自己的问题。此外,在小组讨论时,教师要组织分工,每个成员都有机会当小组长,及时概括组内意见,代表小组发言。
如在讲授《青春舞曲》这首歌曲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讨论用何种方法来演绎更合适。在课前,学生做了精心的资料准备,通过讨论形成方案,然后进行拓展实践。在最后的实践环节,很多学生用乐器、用舞蹈、用歌声来表现作品,每个小组都表现出了各自的特色,课堂完成度非常高。
(四)“欢笑声”是音乐课堂的优质调剂
音乐是令人愉悦的艺术,所以音乐课堂的学习氛围应该是积极正面的,人在快乐中学习,学习会更加主动,接受知识更快,有欢笑声的课堂教学,教学效率也会更高。因此,教师要以积极的情绪投入音乐教学中,努力做到让课堂中充满笑声。如在讲授《图画展览会》时,教师应遵循自愿上台的原则,在每个小组中邀请两个学生模仿《图画展览会》中胖子和瘦子的音乐形象,相互比拼表演,当学生跟随音乐做出各种有趣的动作时,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在音乐教学中,教师经常用鼓励、赞扬激励学生进入兴奋的状态,并针对不同的学生创设不同层次的问题情境,努力让不同乐感层次的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这些“欢笑声”会激活学生沉淀的潜力,使教学内涵更加丰富,师生教学互动更为融洽,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二、运用丰富的教学手段,让音乐课堂“有色”
(一)导入要有特色
基础教育阶段,学校一般一个星期只安排一节音乐课,特别是初中生面临着一定的升学压力,如何提高音乐教学的有效性,让学生在短短的一节音乐课中有所收获,成为一个重要议题。所以说,导入部分能否引起学生的注意,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关系到一节课成功与否。
如在讲授《青春舞曲》前,教师可以运用节奏导入法,利用辅助道具铃鼓,先从简单的节奏开始,让学生模仿,然后逐渐增加难度,最后引出新疆维吾尔族歌舞节奏特点,这样比直接引入更让人印象深刻。又如在讲授《雪域天音》时,教师用歌声代替了录音,演唱了歌曲《天路》,学生感受到一种亲切、愉悦的音乐氛围,产生了演唱的欲望,最后发展到师生共同演唱。在讲授乐谱基础知识时,为了区分几个常用音符的时值长度,教师可以让学生有一个形象的认识,教师用纸杯搭了一个立体图,一个纸杯代表一拍,是一个四分音符,然后以此类推,把声音、图像、肢体动作和辅助工具灵活运用在导入环节中,使整堂课的教学特色更加明显。
(二)表演要有亮色
艺术表现是艺术活动中创造艺术形象、表达思想情感、展现艺术美感的实践能力。表演环节是音乐课中最受学生喜爱的一个部分,在一节课中,通过前期的学唱,学生熟悉了歌曲之后,教师就会组织学生进行艺术表现。教师可以利用现有的小组合作机制,发挥组员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将作品以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如在讲授《青春舞曲》时,学生要用不同的表现方法演绎歌曲,在课前有所准备的情况下,通过歌唱、乐器、舞蹈、戏剧等形式表现作品。音乐课堂变成了学生自由展示的舞台,不仅丰富了课堂内容,还让学生获得了良好的音乐体验。
三、探究小组激励模式的长效机制,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一)以趣味的游戏激励学生
古人云:“并逐日竞,对辩日争。”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同样需要合理运用竞争的激励机制,适时地在课堂中引入富有情趣的小游戏,在游戏中寓教于乐,让学生在分组比赛的过程中,理解和巩固课堂学习内容。如在讲授《两个犹太人》时,教师可以分别让两组学生上来表演,其他学生评一评哪组学生表现得更好,从而在竞争中获得审美体验。在参与游戏过程中,学生不断体会音乐作品的内涵,又能通过肢体动作加深印象,从而激发学生内心的表演欲望和艺术潜力。
(二)以优质的互动激励学生
教师虽然是教学的主导者,但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在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下,课堂教学应该在包容的氛围中开展。教师不能采用“一言堂”教学模式,而是要鼓励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敢于互动,勇于表现。同时,教师要活用教材,不必拘泥于教学内容,可以听取和关注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兴趣点,利用多媒体和互联网的资源优势,让学生有多元化的学习体验,甚至可以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设计中,积极引导学生开拓思维,与教师的教学内容和风格形成良性互补。
流行音乐是学生比较关注的音乐领域,教师在圆满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情况下,每月给小组发布任务单,让学生课下收集资料,制作演示文稿,介绍自己喜爱的音乐家,然后分享这些音乐家的作品,甚至演唱这些音乐家的作品。这样一来,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会形成良好的互动。
如在班级互动中,学生精心制作了演示文稿,介绍了泰勒·斯威夫特、周杰伦、肖邦等古今中外的音乐人物,然后挑选了三首他们的经典作品与大家分享,学生会不自觉地跟唱起来,现场气氛非常活跃。这样的课堂互动模式,迅速引起了班级中其他学生的兴趣,他们纷纷表达了想要参与此类活动的意愿,在班级中形成了良好的音乐学习氛围。
(三)以完善的评价激励学生
在音乐教学的每个环节,教师应该给予及时的激励性评价。评价是对学生的赞许和肯定,而这种肯定特别容易满足学生希望获得尊重和实现自我价值的心理需求,也更能激发他们积极投身学习的情感。在小组完成艺术表现之后,教师可以先让组内成员之间自主评价,然后小组间相互评价,再由教师针对学生某方面的精彩之处进行点评,并提出更好的改进方案。教师及时的激励性评价,能给予学生充分的鼓舞,评价的方法可以是口头上的,也可以是掌声,还可以采用表格打分的形式,激励学生树立自信。
如在讲授《青春舞曲》时,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六个小组,让学生通过唱、跳、弹打等形式表现这首歌。同时,教师可以在课前给每个学生分发一枚“成功章”,除了自己的小组之外,每人可以投票给其他几个小组,获得“成功章”数量最多的小组就成为本节课的擂主,可以获得一个奖励,另外几组则给予鼓励奖。在下次歌曲表演环节,大家可以挑战擂主,获胜则成为新擂主,以此类推。在这种评价模式的激励下,学生迸发出极强的表现欲望和参与热情,让课堂真正“活”了起来。
综上所述,在初中音乐课堂中,教师运用小组激励模式开展教学,创设“有声”“有色”的音乐环境,打造富有特色和亮点的音乐课堂,能使学生通过小组之间的激励互动,在音乐的氛围中更好地学习。
参考文献:
[1]戴夫·伯格斯.教学需要打破常规[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5.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南湖附属学校)